編者按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為全國農業大縣,近年來,我縣以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發展,傳統農業不斷迭代“煥”新,處處皆是新農機馳騁、新品種落地、新農人添力、新農技見效等的向“新”好景。“射陽發布”推出《田野上的“新”光——探尋田間地頭的新質生產力》系列報道,生動展示我縣農業和新質生產力碰撞出的新火花,解碼數智新時代背景下田間地頭蘊藏著的“智”富密鑰,敬請關注。
一臺電腦、一套系統,即可與農田“隔空對話”,對土壤肥力、氣候條件、生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輕觸屏幕、點擊鼠標,就能遠程操縱澆水、施肥、調光、補溫等工作,精準調控作物生長各項指標……當5G、AI與物聯網技術深度滲透田間地頭,一場以數據為“新肥料”、算法為“新農具”的農業革命正在我縣悄然重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耕圖景。
明媚的春光里,記者走進位于四明鎮的芯谷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在這里每一株水稻都擁有自己的“數字檔案”。862臺物聯網傳感器構建的“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如同給農田裝上“神經末梢”:無人機巡田生成作物長勢三維模型,地下探頭定時更新土壤墑情數據,AI處方自動生成最佳水肥比例……作為我縣投資4000萬元重點打造的國家數字種植業創新應用基地項目,該基地應用農情立體化感知、稻作處方設計、智能灌溉等數字化技術和系統,實現水稻生產作業從粗獷到精確、從有人到無人方式的轉變。
“現在的農田會‘說話’。”技術員曹明海點擊云平臺,數字大屏立即呈現1.26萬畝農田的“生命體征”:氣象、墑情、蟲情等圖像及信息一目了然、跳動更新。“過去巡田靠經驗,現在管理靠數據。比如系統發現某區塊葉綠素值異常,會自動推送‘靶向補肥’方案,就像給稻田做‘CT診斷’。”
“數字農業系統推動稻作管理不斷向精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實現水稻產量、品質和效益全面提升。”鹽城芯谷里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魁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依托該系統,基地糧食單產增加11%以上的同時,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5%—10%、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5%以上,綜合效益增加5%。
用算法代替汗水、讓數據成為新肥料,農業牽手物聯網,推動我縣農民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4月中旬,受冷空氣影響,天氣“階梯式降溫”,是否會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帶著這些疑問,當記者來到射陽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鳳谷櫻歌車厘子種植基地,驚奇地發現一場“氣候魔術”正在上演:室外春寒料峭,棚內卻保持著22.3℃的黃金溫度,在空氣源整體溫控系統的調節下,一串串初露紅潤的車厘子從綠葉中探出頭來,盡情享受著燦爛的“陽光”。
“車厘子市場價格高,但對生長環境也更敏感,過往常常受到天氣、大風等影響,導致品質和口感大打折扣。”上海孫橋溢佳農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射陽分公司總經理程明強坦言:“如今,通過環境精準控制,不僅為車厘子生長模擬了最佳環境,還能調控成熟期、提早上市15—20天,增加經濟效益。”
開棚通風、溫度設定、澆灌施肥、噴灑農藥……在基地的大數據管理平臺上,程明強一邊查看車厘子生長數據信息,一邊行云流水地進行遠程管護操作。他告訴記者,依托縣農業大數據平臺建立的物聯網示范點,在手機、電腦端上就能“智慧春管”,方便多了。
程明強口中的縣農業大數據平臺就在基地不遠處,24小時對全縣重要農業生產基地基礎信息實時監控、動植物生長動態監測、產品生產信息全程追溯。“如果把智慧農業比作一個生命體,物聯網是‘骨架’,數據是‘血液’,農業大數據平臺則是‘大腦’。只有‘大腦’指揮得當,農業生產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江蘇鳳谷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副部長王夢麗表示,目前,農業大數據平臺已整合種植、畜牧、漁業物聯網系統,實現多個基地設備數據的全面接入,構建起“1個縣級數據中心+6大應用系統+N個示范基地”的智慧農業體系,為全縣農業種植提供實時信息支撐,真正做到農業生產心中有“數”。
田間有“耳目”、云端有“大腦”、地里有“助理”……我縣積極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用數據流澆灌出農業新質生產力,讓農業生產有“智”又有“質”。目前,“數字變革”的生動實踐在農業全領域不斷上演:水產養殖方面,3萬畝河蟹育苗基地、7萬畝蝦類養殖、15萬畝淡水魚應用自動投餌系統,餌料利用率提高30%;畜禽養殖中,2萬多臺精準飼喂設備使自動化養殖比例超60%;全縣建成數字農業示范基地超60個,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97%。
隨著農業全產業鏈不斷蝶變,傳統春耕的“田間勞作”正升華為現代農業的“智慧交響”。“下一步,我縣將緊抓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機遇,以智慧農業為主要建設方向,加強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大田種植、海洋漁業、畜牧等領域的應用,通過多維度豐富應用場景、多領域推進試點轉型、多項目打造示范標桿,不斷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取得新的突破。”縣農村信息服務中心主任宋玲玲表示。
編后話
當數字化的“神經末梢”伸向田間,當無人機掠過金色麥浪,當一粒粒“芯片”般的種子破土而出——這片土地上,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農業革命正悄然展開。三篇系列報道以田野為紙、科技為墨,勾勒出射陽從傳統農耕邁向智慧農業的壯美畫卷,也為我們揭示了“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振興中的澎湃動能。
展望未來,射陽的實踐為中國農業提供了鮮活樣本。當“數字田”“智慧棚”“無人農場”從試點走向普及,當更多“新農人”以指尖操控萬畝良田,農業的邊界將被持續拓寬。正如記者手記中所言,這片沃野上的“芯”光不僅照亮了增收之路,更標注著中國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坐標。期待更多地方以科技為犁,以創新為種,在廣袤田野上續寫“藏糧于技”的嶄新篇章。
文 圖:夏元祥 張慎傳 吳杰婷
印 靖 李 盼
編 校:劉杜娟
責 編:張宏偉 黃 燕
審 核:劉友華 樊 穎
聲 明:凡“射陽發布”原創稿件,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來源及原作者!部分稿件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射陽縣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515-89290569 0515-82486228
點個「在看 贊」再走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