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戲劇走進校園
當教育遇見藝術
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4月26日,顓橋“家庭劇場”首場演出在田園二外小夢想劇場精彩開演。這場沉浸式戲劇,由真實教師跨界演繹、聚焦隔代養育痛點,通過互動體驗、戲劇表演為“校家社”協同育人開辟新思路。
PART 1
戲劇為媒,共探家庭育兒難題
首演劇目《怎么說,孩子才會聽?》以“隔代教育沖突”為核心議題,由顓橋學區一線教師擔綱主演。教師們褪去職業身份,化身三代同堂家庭中的不同角色,通過細膩的表演與情感張力,真實再現了現代家庭中育兒觀念碰撞、代際溝通障礙等典型場景,引發觀眾對家庭教育痛點的深度共鳴。
與傳統戲劇形式不同,“家庭劇場”引入“觀眾即興創作”環節。當劇情推進至矛盾激化節點時,演出暫停,現場觀眾受邀登臺接續劇情。在首演中,一位觀眾主動飾演“父親”角色,以高情商溝通技巧巧妙化解劇中婆媳育兒分歧,其即興表演贏得全場掌聲。這一設計打破“觀演壁壘”,讓參與者通過實踐反思教育方法,推動理論向行動轉化。
PART 2
跨界融合,構建協同育人生態
據介紹,“家庭劇場”由顓橋鎮學區辦、顓橋鎮文體中心聯合呂涼戲劇工作室共同打造,通過“走出去”形式,邀請專業戲劇工作者走進校區,通過戲劇藝術內容、戲劇技術應用、跨學科教學方法研討創新和心理學知識四方面整合,讓戲教融合成為協同育人的新實踐。田園二外小作為顓橋鎮緊密型學區建設的小學輪值組長校,著力推進項目的落實。
“家庭劇場”也打破了戲劇既有格式和規則,用戲劇為手段來進行教育的方式,在沒有華麗的舞臺上、在最用心的表達下,讓家長和孩子們在觀演過程中收獲獨特且新奇的戲劇體驗與最真實的感動。
演出結束后,現場觀眾與主創團隊展開熱烈討論。多位家長表示,沉浸式體驗使其“從旁觀者變為問題解決者”,在藝術共鳴中實現自我療愈與成長。也有觀眾感慨:“原本是來看戲,沒想到完成了一次家庭療愈。特別是專家總結提出的建議很有啟發,今晚就要召開家庭會議實踐。”未來,顓橋鎮將持續以戲劇為媒延伸出活力、多元、前沿的美育活動,持續不斷地輸出藝術能量與人文溫度,讓更多家庭在戲劇中相遇,在互動中成長,共同探索戲劇藝術的無限可能。
編輯:陳美玲 姜莉黎
供稿:顓小鶴
初審:陳夢玲(實習)
復審:戎長春
終審:王婷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