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場,收獲觀眾百萬,無數年輕人被‘圈粉’,一出戲普及了一個劇種……”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現場,從事昆曲藝術40多年的柯軍向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守正創新讓傳統戲曲重煥光彩的體會。總書記聽后肯定道:“青春版《牡丹亭》,確實年輕人愛看。舞臺、服裝、人物,都非常美。”簡短溫暖的對話既是總書記對青春版《牡丹亭》的贊許,更承載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殷切期望。
青春版《牡丹亭》由作家白先勇攜手兩岸三地的藝術家共同打造,于2004年在中國臺北首演后又在中國多地巡演,還前往美國、英國、希臘等國家演出,成為現象之作。這其中有一點值得關注,100多萬名看過現場演出的觀眾中,75%是青年觀眾;前200場演出中高校巡演有89場,占近一半;多所大學自此設立昆曲欣賞課程,尤其在北京大學,師生聽昆曲、排演昆曲劇目蔚然成風,圍繞昆曲開展的學術研究和跨學科交流豐富多彩。
2018年,北大校園傳承版《牡丹亭》參加第七屆中國昆劇藝術節的演出。
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與研究中心供圖
用青年演員號召青年觀眾
這是白先勇創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
2004年6月,青春版《牡丹亭》開啟大陸首演和高校巡演。第一場演出在蘇州大學。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朱棟霖記得,那天蘇州很熱,劇場里沒有冷氣,2000多張椅子卻找不到一個空位,過道上還擠滿了人,有人專門從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趕來。
“大學生是昆曲的理想觀眾。”朱棟霖感嘆,“有人說年輕人不喜歡古老藝術,殊不知,恰是古典昆曲自身的藝術與美學魅力感染了當代大學生,打開了一扇當代年輕人與傳統和經典互動對話的大門。”
隨著青春版《牡丹亭》一遍遍在高校巡演,昆曲以其高雅唯美的特點進入更多人腦海。“我是青春版《牡丹亭》的‘老粉’,2016年大一時在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看到這出戲,昆曲的舞美、唱腔、文辭、音樂等各方面都很美,它所表達的至情至性、至雅至美讓人震撼,即使再進劇場看一次《牡丹亭》,我依然心馳神往。”北京大學圖書館老師楊楠楠說,昆曲藝術一直伴隨她從學生成長為北大老師。
“在北大的演出結束是晚上,我也不困,激動又興奮。聽說北大學生宿舍區一直回蕩著‘姐姐’的叫聲,還有人說在北大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看過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種是沒看過的。”青春版《牡丹亭》柳夢梅的飾演者、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副院長俞玖林回憶,“我親身感受到了年輕學子的火熱激情,這種臺上、臺下的青春碰撞讓我非常享受舞臺上的表演。”
20年間,青春版《牡丹亭》五進燕園,尤其是2024年該戲首演20周年之際,白先勇來到北大和年輕學子交流談心,回憶這部戲創排的始末及演出盛況,他難掩激動再次提出:“要把年輕的觀眾召回戲院里面來,以青年演員來號召青年觀眾,延續昆曲的青春生命。”
場場爆滿的“神仙課程”
在北大,想聽一場昆曲并不難。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與北方昆曲劇院2006年就達成合作,開啟“經典劇目進北大”系列演出,至今已延續19年。
因看了一場昆曲而想了解這個劇種的途徑也有很多。青春版《牡丹亭》風靡北大后,2009年,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啟動北大昆曲傳承計劃,通過開設昆曲公選課,舉辦演出、展覽和講座等舉措,培育昆曲傳承的新鮮血液。2013年,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與研究中心成立,致力于昆曲在高校的傳承、發展與學術研究。
作為昆曲傳承計劃的重要內容,2010年北京大學開設《經典昆曲欣賞》公選課,被學生形容為“一座難求的‘神仙課程’”。該課不設固定講師,邀請蔡正仁、侯少奎、沈世華、李鴻良、魏春榮等昆曲藝術家親臨現場,化課堂為舞臺,臺上仙子云手翻轉、水目盈盈,臺下學生顧盼流連、如癡如醉……
“這門課的主角不是閃耀舞臺的明星大家,而是樂在其中的學生。”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與研究中心主任陳均說。《經典昆曲欣賞》課沒有考試、不寫論文,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呈現昆曲之美。于是有學生印制了《云上的湯顯祖》主題文化衫,也有人將經典昆曲橋段做成了連環畫,一位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學生甚至研發出一款“杜麗娘機器人”,能表演簡單的昆曲動作……種種新奇嘗試不僅產生了很多昆曲周邊文創,還在實踐中增強了學生對昆曲的喜愛。《經典昆曲欣賞》課也成為以通識方式在綜合性大學開展昆曲教育的典范,蘇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也紛紛開設了類似課程。
一旦了解了昆曲的美,學生想親自上臺演昆曲的愿望呼之欲出,北大校園版《牡丹亭》和校園傳承版《牡丹亭》應運而生,以學生力量演繹昆曲經典,吸引了北京十幾所大學的昆曲愛好者參加。其中,校園傳承版《牡丹亭》到全國多所高校演出后,由大學或業余曲友串演整本大戲的現象增多,同濟大學與上海昆劇團合作排演學生版《長生殿》,東南大學申報的青春版昆劇《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訓項目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近年來北大還推出高校版《牡丹亭》,將傳承范圍由學生擴展到教職工群體,師生同臺演昆曲成為佳話。
還得繼續在青年中演下去
跨種類傳承、跨學科研究、跨文化交流成為北大傳承推廣昆曲藝術的成果縮影。
昆曲和古琴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吸收昆曲傳承計劃的經驗,2019年北大教工昆曲古琴協會成立,古琴傳承計劃啟動,每年通過古琴公選課程以及各種工作坊,百余名師生走進古琴之門。
有學生把對昆曲的興趣擴展到專業研究上。2021年北大設立傳統音樂與戲曲獎學金,每年評選11名獲獎者,產生了一批將戲曲研究與各專業研究相結合的成果。
昆曲也較多地參與到北大的對外文化交流中,2021年起,北大昆曲古琴代表團先后前往西班牙、埃及、泰國等國家演出交流。2024年,北大京昆演出團前往瑞士參加學術研討會與音樂會。
北大藝術學院博士生菲比第一次聽昆曲是2016年,當時她以英國歌劇演員的身份前往蘇州參加國際青年歌唱家藝術節,她演出西方歌劇片段,而一同參演的就有中國的昆曲《牡丹亭》。當時她完全聽不懂中文,對這種藝術形式也很陌生,但昆曲由內而外散發的美徹底迷住了她。
她開始由昆曲接觸中國文化、學唱中文歌曲,甚至因為做昆曲和巴洛克音樂對比的課題到北大讀了博士,參與了高校版《牡丹亭》的演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句話道出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無法言語的深情,也可以表達我對昆曲的熱愛。在化過妝、勒過頭,親自體驗了戲中角色后,我更能感受這門藝術的豐富和美好。”菲比說。
昆曲研究者認為,青春版《牡丹亭》的重大經驗之一便是走進中國高校,造就了一大批青年觀眾,這在昆曲的傳承事業中是富有開創性意義的。“昆曲進高校仍需高度重視與持續推進。”朱棟霖強調,青春版《牡丹亭》2012年至今的300多場演出多以商業演出為主,高校演出總況不如以前。社會各界應積極探索建立昆曲進高校的協同聯動機制,使高校昆曲演出常態化,不斷鞏固和擴大昆曲的青年受眾基礎。
稿件來源:中國文化報 記者:李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