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2025電視劇導演大會”在寧波影秀城麗筠酒店隆重開幕。會上,愛奇藝CEO龔宇接近20分鐘的演講,揭露了如今長劇行業的真實情況。“不管是電視臺還是視頻網站,電視劇的觀眾都在流失,而且同比的時長,觀看人次數的負增長非常嚴重,特別是最近兩三年非常嚴重。”
財報數據顯示,2024全年,愛奇藝總收入為292.3億元,較2023年下降8%;歸母凈利潤為7.64億元,同比大幅下降60%。
圖源:攝圖網
值得肯定的一點是,去年愛奇藝仍然處于盈利狀態。要知道,2020年至2022年,愛奇藝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三年分別虧損70.4億、61.7億、1.36億,累計虧損高達133.46億元。
“病樹前頭萬木春”
“觀眾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他娛樂方式多樣性、多元化的原因。從劇集的角度,新的一個品類就是微短劇,也在高速發展,分流了很多注意力,這是需要我們特別關注,而且非常鬧心或者是扎心的一件事。”龔宇說這段話時,有些無奈。
今年2月份,財視傳播與短劇頭部制作公司的匿名負責人(下文簡稱短劇從業者)進行了一次對話。從短劇從業者的口中我們了解到,“短劇發展起來,做網劇的應該是最愁的,另外,長劇平臺愛優騰(愛奇藝、優酷、騰訊)應該也很愁。”
圖源:攝圖網
短劇不是一個風口,而是一種劇集的形式,它就是給手機定制的一個視聽影像形態。短劇從業者很興奮的和我們分享,“如果一直有手機,它就一直會存在。打開電視機看電視劇其實是需要有一個動機的,我為什么要打開電視機,為什么要走進電影院,我要想一想,但是打開手機不用。付費投流時代,抖音會直接推到你面前,那你就被吸引了,有時候不自覺的去看了一部劇。”
如今的短劇走向了免費的道路,平臺也從抖音轉到了紅果,期間會多一個跳轉平臺的動作,需要的觀看動機會變強一些,但看短劇需要投入的時間成本低,“爽點”更密集,這是它獨特的地方。這也使它能跟電視劇、電影一樣,長久的存在下去。
龔宇也很清晰的看到了這一點,他在發言中表示,“這種微短劇特別是豎屏微劇,它在有意無意的,培養大家的情緒,看劇的這個情緒,可能高于故事人物的要素,當然不是二選一的,這不是排它性的,這個情緒也是人物故事來推進的,來決定的。可能跟幾年疫情開始,到后來這社會情緒有一些變化有關,大家對情緒的關注非常重要。”
新事物的生長,總是需要汲取舊事物的“養分”。如今的一些觀眾看慣了快節奏的爽劇,再回去看那些前鋪后墊的劇情,實在是會讓人看著心急。
“金主”大幅縮減預算
造成電視劇觀眾流失的另一個原因,是宏觀經濟的不好。電視劇的主要的收入,一部分是會員收入,一部分是廣告收入。現如今,這兩部分的收入越發困難。
龔宇表示,現在降薪情況普遍,失業率也特別高。一些人在一線城市月收入五千塊錢六千塊錢,在大城市過的非常拮據,但是他們回到老家以后,可能沒工作。或者有工作都掙一千兩千,這時候讓他們一個月掏25塊錢買個會員基本就不太可能了。當然了還有降薪,包括公務員,在很多地區都在降薪。
圖源:攝圖網
對于品牌來講,經濟環境不好,生存也很艱難。而電視劇的廣告,主要是品牌廣告。當經濟不好的時候,營銷預算是先開始削減的一環。
根據Totem《2025年中國營銷與媒體趨勢報告》,參與調研的95個品牌營銷高管中,48%品牌表示削減2025年的營銷預算,代理商和供應商在2025年的預算削減計劃中處于首位,其中有31%將銷售轉化率列為品牌營銷首要目標。而且根據調查數據,這是自2019年以來預算削減率最高的一年。
據龔宇分享,“這個預算削減的幅度太恐怖,電視臺都知道,好的頻道一年一百多億的收入,現在前幾天聽說原來的一個一線的頻道,去年收入勉強十幾個億。我們稍微好點,愛奇藝2018年的時候,品牌廣告收入100億出頭,接近110億,去年已經萎縮到40多億,我想有我們自己做的不好的原因,但是更大的原因是市場原因。”
長劇集為何不討喜?
一直以來長劇集行業都在資本眼里很不討喜,為什么?
龔宇在活動現場這樣分析,“大部分的行業說資金一年流轉幾回,我們這個行業是一個項目幾年流轉一回,所以從資本層面角度來講,是非常不愿意選擇的一個投資。從政策資源角度來講,也是一個往后的選擇。比如說很多地方政府宣傳部,愿意把一部分資金支持電視劇的拍攝播出,但是現在很多人都轉向去做微短劇,因為它快,能快速達到傳播目的。”
據“金科王律”表示,拍一部中等品質以上的電視劇,平均每集成本在150-500萬之間。如《六姊妹》這部能在央視CCTV-1黃金檔播出的高品質電視劇,在參考《喬家的兒女》、《都挺好》等家庭劇的成本基礎上,估計《六姊妹》的單集成本應在300萬-500萬的區間之內,取個折中400萬的話,38集的《六姊妹》成本當在1.5億元左右。
圖源:攝圖網
“這是個很大的一個困境!減什么成本,一大堆問號。減演員片酬?減編劇費?導演費?這不是一句話就能說的清的,在這么一個市場萎縮成本繼續攀升的環境下,整個產業鏈非常脆弱,搞不好什么一件事整個產業鏈崩潰。”龔宇在說這句話時,一臉的無奈。
如果只是投資太大,也不足以讓資本不喜,更重要的是虧損比例和周期的多重壓力。
圖源:攝圖網
對此龔宇也表示,現在一部劇500萬600萬(一集)挺常見的。但總體來講我們還是盈利的,雖然盈利非常艱難。這是什么概念呢?大概100部電視劇的話,30%到40%是不虧損的,虧損率達到50%以上。
一個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制片人朋友對財視傳播吐槽說:“一部劇能不能盈利很玄學,流量明星、宣發、等等關鍵要素都具備了以后,還得看運氣。很倒霉的人也有不少,去年的時候就有一個電影,因為主角的角色能不能定義成英雄有爭議,審核沒過。這上哪說理去,前面劇本送審都沒問題,都拍完了,上面的人一拍腦門,突然不能過。那可是真金白銀的投入了最后全打水漂,這事圈里人應該都知道。還有劇在排播演員塌房了的戲也不少,這行的資本是真的難,所以現在能夠拿錢出來做劇的,幾乎就只有愛優騰了。”
相比于降低成本,縮減制作周期似乎更重要。從資本的角度來看,龔宇表示,“周期太長直接后果是壓的資金越來越多,一部劇,短的八九千萬,長的兩三億,然后一年投資50多部,八九十億資金占著,一個作品周期短的話兩年。資金是有成本的,所以縮短周期讓資本負擔輕一些,讓更多的資源不畏懼這個行業。”
相較于資本的引入,縮減周期更直接的好處是能夠緊跟觀眾的喜好變化,這也是短劇為什么能夠快速脫穎而出的原因。據短劇從業者介紹:“我們的一部劇從劇本到播出,基本能控制在三個月左右,播完拿到數據就會復盤,根據市場情況快速調整下一部劇。”
相較于短劇能實時跟進觀眾喜好,長劇就顯得船大難掉頭。不過,真正難掉頭的原因,是好劇離不開大成本投入和長制作周期?還是層層加碼的人心?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文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