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每年一到農歷三月三,人們喜歡放風箏,愉悅身心。中國風箏竟有兩千年的歷史淵源?紙鳶又怎么成為了風箏?北京的風箏有哪些特點?帶著一肚子問題,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了北京“金馬派”風箏第三代傳承人呂鐵智先生,他講述了小小風箏里蘊含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金馬派”風箏傳承人呂鐵智
作為北京土著,呂鐵智從小生活在胡同里,伴著老房子、老槐樹,聽老街坊講老習俗,跟著老先生學老手藝。說起風箏,老爺子就像回到抽兩根竹門簾,扎一個“屁簾兒”,舉著在胡同里奔跑放飛的童年,興高采烈。
其實,中國早期的風箏并不是為了娛樂而制作,它是為滿足某種軍事需要而出現在古代戰場上的。那時它的名字也不叫風箏,而是叫鳶。因其樣子是模仿翱翔于高空的猛禽鳶鳥而得名。根據史書記載,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多年,距今2400年左右。墨子用三年的時間制作一只木鳶,在空中飛一天才落到地上。他的徒弟魯班削竹為鵲,乘著風力放飛空中,三日不下。在清人的筆記中,還有這樣的記載:韓信率軍十萬圍項羽于垓下,以牛皮做風箏一具,下置擅笛之人吹思鄉之曲,楚軍弟子八萬皆散去。這個故事留下成語“四面楚歌”流傳至今。當時人們把風箏叫做“風鳶”。唐代后由于用紙糊制,又稱“紙鳶”。
后來,為什么把紙鳶又叫做了風箏?明代史書記載,“五代李鄴于宮中做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從唐代開始,風箏轉為達官貴人的娛樂游戲。北宋以后,風箏才逐漸流行于民間。相傳,宋徽宗在宮中玩風箏,曾寫過一本《宣和風箏譜》,但此書已失傳。
現存于世最早的風箏譜,是據傳作者系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書中詳細介紹了43種風箏扎、糊、繪、飛的技藝,甚至對如何扎制骨架、繪制畫片都有歌訣。呂鐵智曾聽師父關寶翔談到,師爺金福忠講北京最早的風箏會:清朝時在東直門外有一鐵塔寺,寺內有一“肉胎佛”。每年“立春”日時,會在廟前挖一深“九尺九”的方坑,坑內有卷好的席筒,內有鵝毛,邊上有官家看守。當看到鵝毛憑借地氣從筒內飛升飄起時,即刻打馬飛報宮中,啟奏某時某刻為“立春”。于是,人們互相祝賀“春來了”,并且立刻放起無數只風箏。一時間,京城各種風箏飛滿天空。
東直門外的鐵塔寺早已消失,但北京的風箏卻流傳至今。
說到北京的風箏,最典型的就是沙燕了。由于北京春天風大,所以硬膀沙燕比起其他造型的風箏就更勝一籌。它的骨架是由上下兩根竹條在主體上扎成左右翅膀,糊上紙或絹,形成三角形“風兜”,吃風大,泄風小,善于起高。
從畫面上講,北京風箏十分講究寓意,在沙燕中畫蝙蝠比較多見,并多以紅色填染。蝠的諧音是“福”,紅蝠就是“洪福”,而放飛藍天則寓意“洪福滿天”。畫四個獅子為“四世同堂”,五個就是“五世同居”。畫桃、石榴、佛手就寓意著“福壽三多”,畫蓮花和金魚或鯉魚就是“連年有余”“金玉滿堂”。沙燕中又分雛燕、肥燕、瘦燕、比翼燕等。“雛燕”代表了天真活潑的胖娃娃,頭大、膀肥、腿短,北京人也管它叫“娃娃燕兒”。“肥燕”多以黑色為主調,它象征北京男子,高大、粗壯,飛得高、飛得穩,是標準的沙燕比例尺寸。“瘦燕”則象征女性,比例尺寸瘦長,表現女性的纖細窈窕,一般腰節要畫四節以上,借以突出女性的纖纖柳腰,飛到空中也是飄飄搖搖,就像是美女在空中翩翩起舞。“比翼燕”就是夫妻比翼雙飛了。
早年間,北京流傳著一句關于風箏的俗語,“南城瘦沙燕,北城黑鍋底”,講的就是在北京清末民初時兩家風箏世家。南城指琉璃廠哈家,“風箏哈記”制售風箏至今已四代相傳,以做瘦沙燕最為著名。其膀條比例比其他人做得更瘦,形兒好,更經得住大風。居住在南城的人多喜歡哈記的風箏。
“北城黑鍋底”指的是在地安門火神廟前擺攤兒的金福忠。金家祖上以此為業,三代祖傳,并供奉清廷,現在故宮還存有三只末代皇帝溥儀放過的風箏,據傳都是出自金老之手。金家三代相傳的“黑鍋底”沙燕風箏更是聞名京城。
此外,在東四頭條西口路南還有一家風箏世家“風箏于”,以“透頭活眼蛤蟆燕”及棗核兒膀沙燕聞名。另有兩位聞名京城的風箏玩家,一位是近代工筆畫家馬晉先生,另一位是京城曹氏風箏的名家孔祥澤先生。
上世紀五十年代,京城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很多風箏行家、風箏迷。改革開放后,人們迎著春風,放風箏也放飛喜悅的心情。1980年北京成立了北京風箏學會。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漫畫家李濱聲先生,人民藝術劇院的李翔老師,金老的胞妹金淑琴先生,“金馬派”傳人關寶翔先生,哈記第三代傳人哈魁明、第四代傳人哈亦琦,京城風箏玩家劉漢祥先生,“風箏于”派傳人彭振鑲先生,恭王府后人毓繼明先生等都參與其中。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呂鐵智有緣結識恩師“金馬派”傳人關寶翔先生,并拜先生為師,學習“金馬派”風箏。四十年過去,從1998年第一次帶著風箏走出國門交流文化,到今天呂鐵智已經走過了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風箏早已成為文化的橋梁,帶給我的不僅是快樂,更是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希望中國的風箏今后飛得更高、更遠。”他深有感觸地說。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喆
供圖/呂鐵智
編輯/李喆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