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鵬先把探頭拆下來,擰螺絲的時候小心點。”作業組長張維波的頭燈在夜空里晃動著。4月26日凌晨1時15分, 處在蘭新鐵路瑪納斯站至烏蘭烏蘇站區間的THDS設備探測站被濃濃的黑夜所包圍。剛下過一場春雨的北疆地區夜晚寒氣襲人,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公司烏魯木齊西車輛段烏西動態檢測車間的4名鐵路實驗檢測設備維修工驅車110公里,備戰當晚的鐵路行車設備集中修施工作業。
鐵路THDS設備是通過紅外線探頭探測車輛走行部是否正常的設備,主要設置在鐵路沿線無人區段,維護這些設備的鐵路實驗檢測設備維修工也被人們稱為“紅檢工”。
烏西動態檢測車間負責蘭新線鄯善至阿拉山口區段、奎北線、北阿線、克塔線、阿準線、烏將線等合計線路里程2908公里鐵路線上的563套軌邊設備,他們的工作特點就是奔波千里、晝伏夜出。
“今天晚上要在240分鐘的施工‘天窗’點內完成瑪納斯站上行THDS設備的拆除、安裝和動態檢測,確保設備運行良好。”一邊檢查激光測距儀,張維波一邊介紹。4月7日以來,蘭新鐵路新疆段開始大型機械集中修施工作業,張維波他們持續“夜戰”,在大機作業前把設置在線路上的設備現行拆除,等大機作業完畢后,再進行安裝調試,留給他們的檢修作業時間非常緊迫。
1時整,隨著調度開啟“天窗”指令的下達,作業組全員迅速進入“戰斗狀態”,一場與時間賽跑的作業拉開帷幕,現場立即響起了金屬的碰撞聲。4名“紅檢工”中2名進行作業,1名現場安全防護,1名駐車站運轉室進行安全防護。
“張維波來幫忙,這個托架不好拆。”拆除完紅外線軸溫探測設備保護箱后,李鑫鵬在拆除鋼軌內側的托架時遇到了麻煩,固定托架的螺絲太緊,一個人不好拆除。“我卡住下面的螺帽,你擰上邊。”一陣風聲吹過,張維波的臉在頭燈的光線里憋的通紅,他一條腿跪在道砟上,雙手死死地握著扳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遠處,作業車的燈光已露出光芒,留給他們的時間越來越緊。
“上行有作業車,保持瞭望。”現場安全防護員劉玉龍 提醒張維波。
“擰快一點。”看到作業車的燈光,張維波有些著急。10分鐘后,托架終于拆了下來。將拆下的設備放置在安全區域后,張維波長長地吐了一口氣。
機械轟鳴,一聲鳴笛,現場一片通明,震耳欲聾的鐵路線路搗固車緩緩開了過來,鋼軌被“抓”起一截后,搗固頭在震動中插入道砟。張維波立即前去和搗固車施工負責人交流,提示在安裝設備處搗固作業的位置和深度。
“線路搗固作業完畢,開始安裝設備。”張維波一邊說,一邊抱起托架走向股道。4時35分,設備安裝完畢后,他們開始利用專業儀器檢測設備性能,這也是本次配合施工的一道重要工序。
“溫度正常。”李鑫鵬利用“黑體定標儀”產生不同的溫度來檢測紅外線軸溫探測設備探頭的準確性,對探頭進行矯正,每測試一項,他都要口述一邊數值。“把探頭好好擦拭一下。”張維波的聲音有點發抖,他穿的有點少,低估了今夜的冷。
“上行有列車通過,作業人員下道。”4時45分,劉玉龍收到車站防護員通知后,立即通知他倆停止作業,及時下道。
“車過去以后,把箱盒里用除塵器吹一下再封閉。”張維波提醒李鑫鵬要仔細核對檢測參數,確保每一項指標都精準無誤。“調試是個細活,室外設備調整的參數通過室內的電腦來核驗,一會我在室內觀察。”
一陣轟鳴,列車過去后,現場又被漆黑的夜色包圍。“開始作業。”打開電腦,張維波與李鑫鵬調整完所有的設備參數,已接近凌晨5點。“這一段時間每天都是夜間干活,有的地方夜路不好走,我們都是提前兩小時就出發。”張維波說,借線路大機作業的時機,他們也把管轄的設備好好維護一遍,心里有底。
“作業完畢,清理現場。” 滿天繁星,張維波他們小組結束了施工作業。“回家天也亮了。”他們還得乘兩個小時的汽車返回烏魯木齊,對施工及設備檢修情況進行詳實的記錄備案,第二天的夜晚,他們將奔赴下一個維修點。(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記者毛衛華|沈學武 高有鵬 王建發)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