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奚欽 通訊員 方倩)“叮鈴鈴”,茅坪鎮“民聲”呼叫電話急促響起。“我是茅坪社區三組村民,后山坡五戶的水窖常年斷水,莊稼都要干死了!”工作人員記錄后迅速向領導匯報了情況。
在分管領導調度下,由司法所、鎮村干部組成的聯合協調組次日清晨就沿著蜿蜒山路來到現場。
“前兩年,鎮上幫我們在土地邊建了蓄水池解決我們農事用水,但是水管被住在上面的村民截斷了,打開水管也沒水進窖啊,地里莊稼要干死了,他得負責。”在入戶調查中,工作人員了解到該蓄水池系2023年鎮政府協調資金幫群眾建造,由于上游村民養殖、農事用水較多導致管網癱瘓,兩年來五戶村民之間多次溝通未果,導致鄰里關系越來越僵。隨后司法所、茅坪社區干部組織村民們開起協調會,經過三小時調解達成解決方案——由茅坪社區提供PE管材,村民投工投勞,重新開辟備用水源。
當汩汩清流再次注入水窖時,村民老吳感慨:“這根水管接通的不僅是水源,更是咱們的鄰里情啊!”
這個案例正是茅坪鎮落實“叫應幫解”社會治理工作機制的生動實踐。4月17日,茅坪鎮按照白河縣委、縣政府推行“叫應幫解”社會治理工作機制的工作部署要求,成立茅坪鎮“叫應幫解”社會治理工作專班,并全面公示“民聲”呼叫電話,通過專班統籌、鎮村兩級響應、駐鎮單位聯動,群眾可24小時“一鍵呼叫”,為群眾反映訴求提供了有力支撐。
“‘民聲’呼叫電話公示后,每天都能接到來自不同群眾的來電。這些電話那頭的老鄉們雖未謀面,但每一聲求助都是沉甸甸的信任。群眾之事無小事,百姓的需求就是我們履職盡責的方向。” 茅坪鎮黨委書記張緒衛堅定地說道。
機制運行以來,張緒衛的記錄本上寫著特別的備忘錄:集鎮道路改造進度要加快、施工噪音要注意、茅南橋頭環境待改善、路邊賣菜的村民存在一定安全風險……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實則是檢驗基層治理能力的“大事”。
從“接訴即辦”到“一鍵響應”,從“回應速度”結合“情感溫度”,茅坪鎮正通過制度化、人性化、高效率的服務,將群眾訴求轉化為治理效能,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