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全球執行董事會成員,負責車輛信息技術的夏恪涵(Sajjad Khan)
藍鯨新聞4月28日訊(記者 陳業 李卓玲)面對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保時捷中國正在持續調整中。
繼去年12月在華新設技術部,并任命本土派高管李楠擔任這一部門副總裁后,保時捷在2025上海車展上也宣布,其中國研發中心已完成戰略性架構升級,全新投建的上海辦公新址計劃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運營。
據悉,該研發中心通過整合保時捷研發中國分支、保時捷數字科技中國及保時捷工程中國三大核心實體,同時納入本土采購與質量保障職能,構建完整研發鏈路體系。
近日,藍鯨汽車對話了保時捷全球執行董事會成員,負責車輛信息技術的夏恪涵(Sajjad Khan),就保時捷中國技術部、研發中心設立的戰略考量,保時捷的輔助駕駛路線、合作伙伴,以及輔助駕駛安全、車市價格戰等話題深入交流。
自去年12月被任命為保時捷中國技術部掌舵者后,夏恪涵認為這個部門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呼應當下外界格外關注的保時捷駕駛輔助解決方案的推進,"可以透露的是,我們正在就關鍵功能進行相關研發工作,不久的將來就會搭載在不同的車型上。"其坦言,不會回避技術升級,而是要尋找發展和安全間的平衡。
目前,BBA等跨國車企都在加速與華為或momenta等中國科技巨頭合作,保時捷此前也被曝其輔助駕駛招標吸引國內眾多公司參與,后續還傳出選定與地平線合作研發等消息。對此,夏恪涵首度向藍鯨汽車回應這些傳聞時稱,會在謹慎考察本土合作伙伴之后,再開展具體的合作。"目前在中國市場上有眾多優秀的合作伙伴可供選擇,我們會選擇其中最有潛力的、與保時捷品牌調性最契合的,且能夠與我們展開高效研發合作的供應商。"
被問及如何看待小米汽車等中國造車企業競爭時,夏恪涵表示,保時捷一直在密切關注中國市場上涌現的這些優秀品牌,也會非常認真地研究他們的產品。"確實中國造車企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但保時捷還是有自己無可取代的獨特性,保時捷依然是保時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以下為藍鯨汽車與保時捷全球執行董事會成員夏恪涵的對話內容(經刪改整理):
"目前還沒有充足的理由在價格策略上進行調整"
Q:目前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小米推出了SU7 Ultra在性能方面也是聲稱對標保時捷,對此,保時捷方面會不會做價格的調整?會不會推出更便宜的中國特供版車型?
夏恪涵:關于競爭對手,我們一直在密切關注中國市場上涌現的這些優秀品牌,我們也會非常認真地研究他們的產品。確實中國造車企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但保時捷還是有自己無可取代的獨特性,保時捷依然是保時捷。從現在為止的市場反饋來看,保時捷客戶對我們的產品及其價格定位依然是認可的,所以目前還沒有充足的理由在價格策略上進行調整,當然我們也在時刻關注著是否有這樣的趨勢。對保時捷來說,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從受眾的角度出發,能夠打造出滿足消費者期待的產品,消費者是愿意為之買單的,這是我們在過去75余年的發展當中一直貫徹的原則,而且目前為止都非常成功。
Q:請問您怎么看這一屆的上海車展,覺得有哪些方面的變化?
夏恪涵:首先,我認為中國的造車企業在提升內飾方面實現了很大的飛躍,無論是材質的質感還是設計美學,中國汽車的內飾豪華感更強了,尤其是當你坐進車內去感受時,會發現內飾的精致程度,和從中傳遞出的更高的價值感,這是我的第一個體會。其次,是在智能化層面,這一點從終端產品也能看出來,中國的車企在軟件、AI、輔助駕駛層面已經推出了許多優秀且非常有潛力的落地產品和成果,這也是非常令人欣喜的。當然,我們還觀察到車輛外觀出現了很多新的設計趨勢,雖然外觀設計是比較主觀的,不過總體來說,從整車產品來看,本土車企的確為消費者帶來了更高端、更有價值感、更有豪華感的產品,這也是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的。
正就輔助駕駛關鍵功能進行相關研發工作,不久就會搭載在不同車型上
Q:新成立的保時捷中國技術部,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什么?
夏恪涵:首先,我們理解智能輔助駕駛是現在大家非常關注的一個領域,尤其是對保時捷的駕駛輔助解決方案格外關注,目前可以透露的是,我們正在就關鍵功能進行相關研發工作,不久的將來就會搭載在不同的車型上。但關于具體的細節,還請大家拭目以待,等到功能真正上線的時候一同見證。
Q:預計什么時候會有方案出來?
夏恪涵:有了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的設立,整體研發流程會被大大縮短。新的項目或者新的功能的開發預計在二到四個季度之內就可以實現。在過去,這個周期可能長達二至四年,如今在一年之內就可以看到新的進展。我們目前正在和合作伙伴如火如荼地開展研發工作。我們新組建的研發中心也會有一些基礎設施的落成,會實現技術周期的大幅縮短。
會在謹慎考察本土合作伙伴后,再開展具體的合作
Q:在合作伙伴方面,其他友商如BBA都在與華為合作,但分別選擇的不同的路徑。保時捷在選擇合作伙伴的時候更傾向于選擇哪一種路線?會傾向于自己自研,還是愿意開放給中國的合作伙伴?
夏恪涵:談到智能輔助駕駛及其后續發展,以第三或第四級別的自動駕駛范疇為例,目前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過去的一至兩年,智能輔助駕駛發展非常迅猛,不僅僅是在城區的駕駛,同時還有自動泊車功能,進展都非常顯著。因此,我們也在積極地與供應商就這方面技術展開聯合開發。我們的路徑取決于現有電子電氣架構具備怎樣的硬軟件條件,我們會在現有的基礎上整合合作伙伴提供的技術,去做智能輔助駕駛的選擇。關于這個方向,有一點非常明確,我們致力于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解決方案,我們會在謹慎考察本土合作伙伴之后,再開展具體的合作。這也是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成立的原因之一。
目前美國和中國在智能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領域是處于領先地位的,這兩個地區都涌現出一些非常優秀的頭部企業。比如,美國Waymo已經在美國舊金山的特定區域實現了自動駕駛,其他一些公司也在積極進行相關工作。中國的小馬智行、地平線、Momenta、華為等,都是極具潛力的合作伙伴。我們始終密切關注行業動態與潛力企業,這既是我們開展業務的重要準備,也有助于我們從中篩選最合適的合作伙伴。
Q:能否透露一下有哪些合作伙伴?
夏恪涵:目前在中國市場上有眾多優秀的合作伙伴可供選擇,我們會選擇其中最有潛力的、與保時捷品牌調性最契合的,且能夠與我們展開高效研發合作的供應商。但是目前我們只能透露這些信息。
Q:既然具體供應商不能透露,可不可以聊一下長遠的規劃?
夏恪涵:首先我們非常理解大家都很想知道保時捷最后會選哪個供應商。不過,目前我只能先賣個關子。我們希望在現階段能夠全身心地與合作伙伴緊密協作,專注于為客戶研發出最卓越的技術。待研發工作取得成果時,我們會與合作伙伴一起通過正式的發布會,將成果展示在舞臺上,把所有的驚喜一次性呈現給大家。
"不管輔助駕駛功能如何迭代,保時捷始終有獨門秘笈"
Q:目前輔助駕駛功能其實存在一定的同質化現象,誰能出彩基本上看速度,在起步較慢的情況下,保時捷如何在輔助駕駛領域維持自己的調性?
夏恪涵:關于如何保持保時捷的調性。如果我們只把車看成是一個帶有四個輪子、供人乘坐的工具,這并非難事,很多造車企業都可以做到。然而,保時捷在過去的75余年一直在打造夢想跑車,是極為特別的。我們能夠成為這樣獨樹一幟的品牌,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我們深諳車輛制造,懂得如何把車輛的各個部分和各個技術進行協調統一,比如說底盤、動力總成、車輪、車身、電子系統架構等等。這就好比一位五星級大廚,大家用的食材可能相同,但他們烹飪出的菜肴以及呈現給顧客的方式卻是獨特的。我們有75余年的深厚積淀、源自賽道的技術傳承、精湛的調校功力,以及在造車方面也許別人無法企及的掌控能力。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智能化功能。進入到數智化的時代,我們依然秉承協調統一的理念。新的數智化及智能輔助駕駛的功能,依然要與汽車的其他部分進行協調配合,讓他們能夠更加和諧地發揮保時捷的獨特魅力,釋放出最純粹的駕駛樂趣,我認為這才是維持保時捷獨特調性的關鍵所在,讓消費者一開就知道這是一臺保時捷,而不是任何其他品牌的車。不管功能如何變化、如何迭代升級,保時捷始終有獨門秘笈,保時捷跑車我們可以通過對整車的協調,讓保時捷跑車發揮其獨特的價值。
Q:最近智能輔助駕駛安全的問題有挺高的熱度,怎么看這個現象?
夏恪涵:首先,作為一家汽車制造商,我們的立場非常明確。保時捷從創立之初就把安全放在首位,保證駕駛員、乘客、車輛及車輛周圍人員的安全,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一點上我們是絕對不會妥協的。如果我們考慮到一項新技術存在安全方面的隱患,那么我們寧可暫緩其應用,不會采取過于冒進的方式,但要優先保證車輛安全性。這是保時捷安全方面的態度。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會回避技術升級,而是要尋找發展和安全之間的平衡。我們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審慎地嘗試新技術,以 "小步快走" 的迭代方式實現技術升級。正因如此,我們在研發過程中設置了極為嚴苛的測試和驗證流程,目的就是確保我們的產品對所有人都足夠安全。
第二點,你提到了有關監管方面的問題。我們會確保在全球各個市場遵循相關的監管法規,這是我們開展業務的基本,是一定要做到的一點。因此,安全始終是核心。我們會展開細致的調研、測試等相關準備工作,確保在每個市場都實現百分百合規,再將產品送到客戶的手中。以上這兩方面都是保時捷會全力落實的。
"中國研發中心成果若具備推向全球市場的條件,未來肯定會積極推進"
Q: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未來一到兩年的工作重心大概是什么?在核心決策上,中國研發中心有決定權的高管有多少?和德國高管之間如何協調?
夏恪涵:我可以從德國總部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是保時捷全球車輛信息技術的負責人,李楠是直接向我匯報的,與我對接,中間沒有過渡層。因此,他作為保時捷中國技術部副總裁,擁有很大的自主權,能夠全方位參與決策,這一點從公司的人事和組織架構上可見一斑。
此外,我們也認為他是保時捷在中國開展未來研發活動的不二人選。李楠的背景非常深厚,之前在德國多家車企累積了多年工作經驗,并且在過去的六個月里,在保時捷德國總部深入地了解并熟悉了我們的業務和產品。同時,他也有非常深厚的技術背景,不管是三電系統、信息娛樂系統、輔助駕駛、還是軟硬件架構等領域,都有著深入專業的理解。
他還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對中國本土市場及文化非常了解,對于中德差異也有深刻的認知。因此,他可以為中國市場作出因地制宜的本地化調整,并且知道如何和德國企業進行溝通,很好地整合各方需求和資源,確保自己的決策能夠落實到位。正是這些優勢讓我們非常信任他,將中國的研發工作交給他,并且在決策上賦予很大的權限。
Q:這個研發中心是"在中國,為中國",還是之后會有所升級?
夏恪涵:關于中國研發中心的成果是否可以運用到全球,我想說的是我們在這里的首要目標是為本地客戶進行研發。但是,只要我們具備推向全球市場的條件,未來我們肯定會積極推進。因此,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是我們全球研發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