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41年7月1日,國家國防委員會(ГКО)下令,“紅色索爾莫沃”工廠(Красное Сормово)停止造船,轉而生產T-34坦克時,可以想象,這令許多人,甚至幾乎所有人都感到困惑。因為無論是工程師還是普通工人,在此之前都沒有任何坦克制造方面的經驗。然而,委員會的決定必須執行。
最終,位于112號工廠組裝出的坦克,質量幾乎是全國最差的,甚至比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生產的坦克還要差。到了1942年春天,問題嚴重到坦克兵們幾乎拒絕駕駛這些粗制濫造、需要在前線緊急修理才能使用的坦克作戰。問題之嚴重,最終傳到了國家國防委員會主席慈父那里。1942年7月5日,慈父下令:要求在一個半月內提升坦克的生產質量。
不過,直到后來T-34-85型坦克投入生產(這款車型同樣在索爾莫沃工廠制造)之前,工廠的種種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根本解決。慈父在1943年9月還曾多次寫信給當時的坦克工業人民委員馬雷舍夫,信中寫道:
“……最后,同志馬雷舍夫,非常希望您能解決‘索爾莫沃的殘次品’問題——我們的坦克兵都害怕駕駛那里生產的坦克。”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根據檔案記錄,問題主要出在極其粗糙的組裝工藝上。焊縫厚度不均,有時焊縫高高隆起,有時則斷斷續續。很多坦克運抵部隊時,車上居然連基本的TPU(坦克車內通信裝置)都沒有,有時甚至連電池都“忘了”安裝。
“所有檢查過的坦克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 —— 轉向機構的手輪需要非常大的力量才能操作……而且在長途行軍過程中,燃油系統經常出現泄漏,導致汽油自燃的現象。”
此外,還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柴油發動機V-2,這些坦克往往裝備的是汽油機M-17T或M-17發動機。柴油機嚴重短缺,導致本該使用柴油動力的T-34不得不用老舊的汽油發動機。
而且,即使是供應計劃也經常被打亂。原定到1941年底交付710輛坦克,結果只交付了165輛。
不過,值得理解的是,工人們確實是在極端疲憊和困難的條件下工作,因為他們是在短時間內強行上馬全新的生產線,所以最后怪罪一線工人是很不公正的。
問題還不僅僅在于組裝粗糙、進度緩慢,物流也是大問題。經常出現塔臺、車體、無線電臺等零件無法及時送達的情況。直到1943年,索爾莫沃工廠始終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短缺中掙扎。
工廠甚至不得不自行鍛造履帶,自己做履帶板,因為有時候工廠里會有幾十輛坦克因為缺少履帶而無法完成。
此外,勞動力也極為短缺,到1941年底工廠缺員達到了2400人。
總體來看,索爾莫沃生產的裝甲質量也較差。因此,這批坦克并不受前線坦克兵歡迎,他們甚至戲稱這些坦克為“索爾莫沃的殘次品”。不過,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全國工業逐漸從戰爭初期的混亂中恢復過來,生產質量也開始穩定提高,情況才逐步好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