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4月28日訊(編輯 胡家榮)港股市場正迎來歷史性資金潮涌。中金公司最新研究顯示,自今年以來,南向累計流入6,041億港元,日均流入(82.8億港元)已是去年全年的近2.5倍(2024年全年流入8078.7億港元,日均34.7億港元)。
不過中金公司指出,若維持當前速度,今年總量可能要接近兩萬億港元,可能并不現實。
該券商預計機構端可量化資金增量約在2000-3000億港元區間,全年預計實現8000-10000億港元規模。
在結構性資金圖譜中,公募與險資構成核心支柱。截至一季度末,主動偏股型基金港股配置比例已攀升至30.8%的歷史峰值。中金測算顯示,假設配置比例提升至35%-40%(距監管上限尚有10-15個百分點空間),基于當前1.5萬億元的基金規模,將釋放750-1500億港元彈藥。險資端,若權益配置比例提升至15%且港股占比增至20%,疊加年度新增保費,有望貢獻1500-2000億港元活水。
值得關注的是,ETF通道正成為散戶入市新利器。3月港股ETF凈申購額達234億元,4月更錄得近350億元資金涌入,創下單月歷史紀錄。但中金警示,此類資金具有顯著順周期特征,2015年股災期間南向資金單月回撤超500億港元的教訓猶在,情緒驅動型資金的不可預測性為市場平添變數。
定價權博弈暗流涌動。盡管南向資金在部分權重股已掌握邊際話語權,但面對做空機制與港股特有的閃電配售機制(3月配售規模達970億港元創歷史新高),絕對定價權仍遙不可及。中金特別指出,當市場過度渲染資金定價權敘事時,往往預示情緒面已進入非理性區間。
關稅陰云下的多空天平正在重構。基準情景下,中金認為恒指20500點已充分反映類似2018年的極端悲觀預期;積極情景中,若政策對沖見效,指數有望收復23000-24000點失地;而悲觀情境下,若145%關稅維持疊加財政刺激不及預期,盈利增速或滑向-7%,對應指數中樞下移至18000-19000點。
中金建議,操作策略方面呈現顯著分化特征:對于已完成調倉至防御性板塊的投資者,當前點位已具備分批建倉價值;而高倉位投資者需預留安全邊際應對盈利下修風險。
行業配置遵循三大主線:具備自主可控敘事的互聯網科技龍頭,可與高股息資產形成攻守平衡;政策敏感型的內需復蘇板塊,關注特別國債等財政工具釋放信號;出口敞口較大的家電、電子設備等板塊,需密切跟蹤6月關稅復審窗口期動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