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內蒙古日報
在內蒙古工業大學特殊服役智能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任唐術鋒教授正帶領團隊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邊疆巡防機器人、電力智能運維機器人、草原生態無人值守機器人、礦區巡檢作業機器人……這些創新成果將為建設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提供有力的智能裝備支撐。
作為內蒙古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唐術鋒始終聚焦“五大任務”,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帶領團隊開展有組織的人才培養和科技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
2010年,唐術鋒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畢業后進入自治區電力科學研究院工作。盡管事業發展順利,但他始終懷揣著投身教育事業的夢想。2016年,他毅然放棄國企優厚待遇,選擇成為內蒙古工業大學的一名教師,致力于培養新時代工程技術人才。
同年,唐術鋒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建設,承擔多套關鍵裝備研制任務。從最初的一個想法到一張張圖紙,再到一個個零件、一個個部件,歷時5年的攻堅克難、數不清的通宵達旦,最終實現了國際領先的空間在軌運動模擬技術突破。在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調試期間,為掌握極端環境下的機構運動特性,在40℃高溫天氣下他身著棉衣進入近零下60℃的高低溫箱,用僅戴著兩層線手套的手去感觸機構運動效果,真正經受了“冰與火”的雙重考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科研工作者的執著追求。該項目成功突破真空、高低溫、多源輻照等復雜環境下的運動機構設計技術,為構建國際領先的空間綜合輻照環境科學平臺提供了關鍵裝備支撐。“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時間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唐術鋒說。
作為學院分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唐術鋒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辦學治院、教學科研的第一要務,將提高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帶頭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創業教育。他敏銳把握行業發展動向,主動對接國家和自治區對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積極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并實施“課程培優計劃”,構建了基于正向激勵的閉環人才培養機制。
在科研人才培養中,唐術鋒特別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在實踐活動中涵育青年人才的科研熱情。“團隊的師生都要參與到實際科研項目中,要到現場來,從搬設備、擰螺絲、焊線這些小事做起,真正領會如何面向實際需求提煉科學問題,怎樣把論文寫在生產線上。唯有熱愛才能在科研之路上長期堅持、努力拼搏,不斷挑戰自我。”唐術鋒總是用航天精神和中國制造的崛起去引導、激勵學生,用自己對教學和科研的堅守去影響學生。近5年,他指導學生榮獲國家、自治區等各類創新創業獎項22項。
他主持的“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機器人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改革項目,獲中國煤炭教育協會教學成果一等獎,“正向激勵、目標引導、多元驅動: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創新”改革項目獲內蒙古工業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政、理、實、創、研、用”一體化機械類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研究獲批首批教育部實驗教學和教學實驗室建設研究項目。經過系列改革,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等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機械制圖等獲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學院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2024屆畢業生就業率達85.53%,為自治區機械制造等重點企業提供了人才支撐。
近年來,唐術鋒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級、自治區級重點科研項目,在機器人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創性成果:研發的系列機械手爪和機器人末端裝置解決了機器人抓取適應性、穩定性等技術難題,創造顯著經濟效益;開發的智能巡檢、帶電作業機器人有力支撐了自治區產業轉型升級;研制的高海拔科考機器人成功應用于海拔4730米的納木錯科考站,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他先后獲評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作為自治區第一批“英才興蒙”工程團隊負責人,唐術鋒積極發揮引領作用,由他帶領的“機器人與智能裝備技術創新團隊”逐漸發展成為一支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深度融合的雙師型團隊,近年來承擔各類科研項目5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項,發表高水平論文100余篇,授權專利80余件。
“高校教師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和科技創新的雙重使命。”唐術鋒表示,“我將繼續扎根北疆,帶領團隊為自治區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助推‘五大任務’完成貢獻智慧和力量。”(記者 白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