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宋(參數丨圖片)Pro DM-i將A級新能源SUV的購車門檻,拉低至9.28萬元(綜合補貼后),這一價格背后,是比亞迪在技術與產業鏈上的系統性優勢。
技術突破定義性價比
宋Pro DM-i搭載比亞迪第五代DM混動技術,其虧電油耗低至3.79L/100km,綜合續航超1400公里,兼顧燃油經濟性與長距離出行需求。同時,“天神之眼C” 組合輔助駕駛系統支持高速自動變道、全場景泊車等功能,將L2級輔助駕駛下沉至10萬元以下市場,技術配置遠超同級燃油車。此外,智能座艙DiLink 100系統、VTOL移動電站等配置,進一步強化了用車場景的多元性。
垂直整合下的成本革命
比亞迪通過全產業鏈自研(刀片電池、電驅系統、半導體等),實現核心部件90%自產,單車成本較合資品牌低20%-30%。這種模式不僅支撐了技術快速迭代(如第五代DM技術),更通過規?;a攤薄成本,使“低價高配”成為可能。2024年比亞迪研發投入542億元,技術紅利持續釋放,為其價格戰提供了堅實后盾。
重構競爭規則,加速燃油車替代
宋Pro DM-i以9萬元級價格殺入市場,直接沖擊了傳統燃油車與新能源競品的生存空間。
一方面,此前A級SUV市場由合資燃油車主導(如本田CR-V、豐田RAV4),其主力車型售價普遍在15萬元以上。宋Pro DM-i以更低價格提供更高配置(智能駕駛、混動續航),迫使競品陷入“高配虧本、低配失市”的困境。這種降維打擊將加速燃油車市場萎縮,2024年插混車型銷量同比激增83.3%的數據已印證這一趨勢。
另一方面,比亞迪通過“全民智駕”策略,將高階配置下放至經濟型市場,重新定義了消費者對10萬元級車型的期待。此舉不僅擠壓了二線新能源品牌,更迫使傳統車企加速電動化轉型。例如,吉利、長城等企業已加大混動技術投入,而合資品牌則面臨“以價換量”與“技術追趕”的雙重壓力。
從價格輸出到規則制定
比亞迪的讓利策略并非單純的市場爭奪,而是全球產業話語權構建的關鍵一環。
比亞迪主導修訂IEC國際充電標準,推動中國技術提案占比超40%,其刀片電池已向特斯拉、豐田等國際車企供應,DM-i混動系統亦被豐田引入。低價車型的規?;隹冢ㄈ鏏TTO 3海外高價暢銷)證明,中國新能源車正從“成本優勢”轉向“技術溢價”。
同時,比亞迪還實現了生態閉環的全球化復制。比亞迪在泰國、巴西等地的生產基地與“光儲充一體化”超充網絡建設,正在海外復制其垂直整合模式。2025年一季度海外銷量占比提升至21%,目標直指80萬輛年出口量。這種“技術+產業鏈+能源網絡”的打包輸出,正在改寫全球汽車產業的價值鏈分工。
良性競爭:以長期主義重塑行業邏輯
比亞迪的“讓利”絕非惡性價格戰,而是基于技術領先與生態布局的戰略選擇。
2025年一季度比亞迪單車利潤達0.85萬-0.95萬元,較2024年同期提升30%,顯示其降價并未犧牲盈利能力。通過供應鏈高效管理(應付賬款周轉天數127天)與海外高溢價市場開拓,比亞迪實現了“規模-利潤-研發”的正向循環。
而低價策略倒逼全行業技術創新與成本優化。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電池企業加速高壓正極、硅基負極等材料研發,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與快充性能持續提升。這種“技術擴散效應”推動中國新能源產業鏈整體進階,為全球碳中和目標提供中國方案。
結語
比亞迪宋Pro DM-i的9萬級的定價,是技術普惠與產業野心的集中體現。它不僅是市場洗牌的催化劑,更是中國汽車工業從“追隨者”向“規則制定者”躍遷的縮影。通過垂直整合、技術輸出與生態閉環,比亞迪正以“讓利”為矛,穿透價格戰的表象,直指全球新能源產業的制高點。這場變革的終點,或許正如其愿景所言——從“汽車公司”蛻變為“全球新能源生態定義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