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強弱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成效。近年來,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堅持黨建引領,建好、建強基層干部隊伍,將基層黨組織建設、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01
育好“領頭雁”
選優配強村“兩委”隊伍
走進寧陜縣城關鎮寨溝村,農戶庭院整潔有序,村莊環境優美宜人,產業發展欣欣向榮。
“張書記一直帶著我們搞發展,鄉親們有的辦農家樂,有的辦民宿,大家的腰包越來越鼓了。”“村里環境變好了,現在好多人都來我們村打卡!” ……村民的話語間透露著獨屬寨溝村的美好。
讓村民腰包更鼓、生活更幸福,一直是寨溝村黨支部書記張善紅最大的心愿。
寨溝村四面環山,水田集中連片,在張善紅的帶領下,村黨支部鼓勵引導村民發展產業項目,有機水稻、林麝養殖、冷水魚養殖,中藥材種植及加工……一個個項目如雨后春筍般落在了寨溝村。如今,寨溝村已種植有機水稻500畝,養殖林麝150頭,儲存冷水魚魚苗300萬尾,林下種植豬苓、天麻等中藥材3萬窩,寨溝村黨支部還結合朱鹮基地、十八丈瀑布等景觀資源優勢,順勢發展起了生態旅游產業。
“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外,我們還通過集中宣講和院落會、入戶宣傳等形式,引導群眾發展農家樂、民宿,從內向外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張善紅說,目前全村已經發展農家樂、民宿共13家。
寧陜縣不斷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助力農戶增產增收。圖為皇冠鎮興隆村種植戶正在展示豐收的食用菌。楊寧/攝
像張善紅一樣干實事的“領頭雁”在寧陜縣還有許多。好書記、好支部是推動農村各項事務落成的關鍵,因此,寧陜縣十分重視“領頭雁”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在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中,寧陜縣不斷優化調整班子隊伍結構,將優秀后備人才吸納進村級班子隊伍,為村(社區)“兩委”班子選出敢擔當、善作為的好干部。
“選”是首要一步,“育”是關鍵一招。寧陜縣不斷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從培養選拔、激勵措施、提升能力素質等方面發力,通過加強日常考核培訓、完善待遇保障及關心關愛機制等舉措激勵村干部履職盡責。同時針對補充到村(社區)“兩委”班子隊伍中的優秀村級后備干部,縣里會建立“一人一檔”全過程跟蹤管理,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縣級備案管理制度,定期開展談心談話,綜合考評。
“我們還創新開展‘擂臺比武’等活動提升村干部綜合素質,讓村黨組織書記同臺競技,分享先進的治村經驗和方法,既賽出成績,又比出作為。”寧陜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龐浩說。
02
鍛造“主力軍”
狠抓農村黨員隊伍
“近輝這人有頭腦,愛學習,人又熱情,不僅教我們種,還幫我們賣(中藥材)!去年我光藥材就賣了10萬元哩!”龍王鎮中華村村民黃應寶說。
黃應寶口中的陳近輝是中華村的一名黨員,也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
由于中華村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適宜發展中草藥種植,在一次會議上,陳近輝提出試種的建議,這一想法很快便得到了村里的支持。
在村里的幫助下,陳近輝開始參加各種有關中草藥種植的技術培訓會,學習到了豬苓、天麻、淫羊藿等中草藥種植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一畝三分地”也成了他的“戰場”。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陳近輝種植的中藥材長勢越來越好,中華村黨支部鼓勵陳近輝帶領村民成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并將種植的中藥材規模擴大至200畝。其間,村里積極協調企業與合作社簽下訂單合作協議,解決村民種植中藥材的“后顧之憂”。在村黨支部和陳近輝的合力下,全村已有120戶432人實現了增收致富。
“一人富不是富,一起富才是富。身為黨員,就要比其他人多一份責任和擔當,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村民。”陳近輝說。
中華村僅是寧陜縣培育黨員隊伍、助力鄉村振興的縮影。在寧陜縣,還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四畝地鎮嚴家坪村黨員周世紅在村黨支部支持下創辦了養蜂專業合作社,憑借著返鄉創業熱情,學技術、謀思路,帶領合作社從最初的10箱蜂群發展到如今養殖中蜂3000箱,帶動310戶社員增收;龍王鎮棋盤村退伍軍人黨員卓遠剛,在村黨支部積極動員下創辦了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卓遠剛通過改進飼養管理技術,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合作社年出欄生豬達1萬頭,輻射帶動百余戶農戶發展養殖業,實現戶均年增收2萬元……
寧陜縣注重從后備干部、致富能手、大學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外出經商返鄉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中發現和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培育“一肩挑”后備力量215名,累計選育“一村一名大學生”115名,讓基層干部隊伍更加堅強有力。此外,寧陜縣還堅持把農村優秀青年后備干部選拔培養作為村級發展的頭等大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村干部后備培養機制,推動黨員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當先鋒、作表率,讓更多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截至目前,寧陜縣農村黨員領辦或創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71個,培育黨員致富能手194名,發展60余個致富項目。
寧陜縣城關鎮寨溝村黨支部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展起農文旅產業項目,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鄉村振興畫卷。圖為寨溝村俯瞰。
03
構筑“蓄水池”
儲備鄉土人才隊伍
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應有之義,對此,寧陜縣不斷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農村涌現出不少“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這些鄉土人才也成了激活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
在城關鎮獅子壩村的一家養殖場內,蛋雞爭先啄食,標準化的雞舍整齊有序,智能化的環境控制裝置無處不在。“這是寧陜縣首家半自動化規模養殖場,科技元素滿滿,養殖場效益也很好,訂單很多,有時候都忙不過來。”“萬雞”養殖場負責人楊柏平自豪地介紹。
楊柏平是獅子壩村小有名氣的“農創客”,曾經在廣東務工的楊柏平,聽說縣里大力發展鄉村產業,2021年,毅然決然返鄉創辦起了養殖場。
在縣里和鎮、村的幫助下,養殖場逐漸有了一套智能化的設施和精細化的管理模式,養殖效率也大幅提升,帶動16戶村民就業。目前,養殖場蛋雞存欄已達10000余羽,日產蛋900 余枚,年收益達20余萬元。
為吸引更多像楊柏平一樣的返鄉創業人才,寧陜縣2024年出臺《寧陜縣人才工作十條措施(試行)》,為人才引進提供了保障。除了注重人才“引流”,寧陜縣還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儲備建設,積極開展田間課堂和技能培訓,讓更多“田秀才”“農創客”“土專家”參與村里發展。
城關鎮青龍婭村的汪時明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食用菌“土專家”。據他回憶,一次村里組織的培訓打開了自己通向“新世界”的大門,此后通過不斷學習,走上了參與產業發展之路。“縣里除了經常組織我們參加技能培訓,還派來許多農技專家現場進行指導,我這才踏實搞起了產業。”汪時明說。
利用這樣的機會,汪時明積極向農技員“取經”,并且規模化發展起了香菇種植,如今,年收入已經超過10萬元。不僅如此,汪時明還利用空閑時間到農戶家里現場教學,幫助鄉親們解決種植過程中的難題,帶動他們一起參與產業發展。
“鄉土人才,他們更熟悉本地實際情況,在鄉村振興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們將不斷充實鄉村振興一線人才隊伍,讓更多的人才在鄉村振興一線發光發熱。”寧陜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珂熠表示。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委組織部)
來 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8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