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作者:張 琦(北京師范大學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的第五年,也是關鍵的最后一年。經過多年接續幫扶,脫貧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改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1年的14051元增長到2024年的17522元,增速連續4年快于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水平。繼續保持這一良好發展態勢,持續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是關鍵。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強調"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內生發展動力是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培育壯大這一動力源既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戰略任務,又是建設農業強國、推進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
脫貧人口持續增收是脫貧攻堅成果鞏固的重要標志。從收入結構來看,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是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提升脫貧群眾增收致富能力,要緊緊抓住產業和就業兩個關鍵,持續激勵、培育和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動力,推動實現從"輸血幫扶"向"造血振興"的質變躍升。5年過渡期內各地區各部門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主攻方向,推動各類資源、幫扶措施向促進產業發展和擴大就業聚焦聚力,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
在幫扶產業高質量發展上要多想辦法。發展產業是培育脫貧地區內生發展動力的治本之策。5年過渡期內,各地進一步調整優化幫扶主導產業產業結構,草食畜牧、水果、蔬菜、糧油、中藥材、生豬、茶葉、食用菌、禽類、薯類等十大主導產業脫穎而出,帶動人數多,帶動效果顯著。進一步推動主導產業提質增效,需要抓住兩大機遇。一是抓住數智技術賦能。利用好大型企業的數智技術優勢,鼓勵推動數字鄉村和智慧農業項目建設,通過生產效率優化推動幫扶主導產業提質增效。二是用好銜接資金。財政部已提前下達2025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全國資金規模共計1593億元。要將發展聯農帶農富農產業作為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補助資金優先支持內容,充分利用好銜接資金,加快補齊脫貧地區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優先布局產業發展所需配套設施。
將落實脫貧群眾的就業作為重中之重。積極擴大就業是增強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的重要途徑。擴大脫貧群眾就業要注重因區因人分類施策。一方面,針對脫貧群眾中的弱勞動力和有就地就業需求的勞動力,要利用公益性崗位、就業幫扶車間等吸納脫貧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在農村工程項目建設中推行以工代賑,拓展公益性崗位,吸納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另一方面,針對縣域內轉移的脫貧就業人口,加大力度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利用數智技術,建立區域勞務協作平臺,培育區域勞務品牌,促進脫貧群眾就業拓崗增收。
把扶志和扶智相結合作為重要抓手。做好扶志、扶智工作關系到脫貧群眾增收致富能力提升的根本改觀和長遠發展,只有思想認識發生改變,才能激發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扶志和扶智相結合還需要以智帶志、以志促智。以智帶志重在培育一批引領示范作用強、科技素養高,有責任感、有親和力的致富帶頭人,引領帶動脫貧群眾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經營效率。為脫貧地區抓住"頭雁"產業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等鄉村人才培育機遇,需要加強校地合作,推動新農人、新農科人才的培養,打造一批引領脫貧地區產業發展的生力軍。為此,要發展面向脫貧地區的職業教育,鼓勵脫貧群眾積極參與到農產品加工流通、鄉村休閑旅游、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現代鄉村產業發展當中,激活調動脫貧地區一切人才資本和勞動力資源,實現人才引領與群眾參與的良性互動,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結帶動小農戶的能力和水平,切實提升脫貧群眾增收致富能力。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28日02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