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場戰役因一個叛徒的出現而變得格外慘烈,那就是白馬山戰役。而這個叛徒,便是谷中蛟。他的叛變,不僅讓志愿軍的作戰計劃全盤皆輸,更導致了 6700 名志愿軍戰士的傷亡,成為了抗美援朝戰爭中最令人唾棄的存在。
那么,谷中蛟究竟為何叛變?他的叛變又給戰役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最終,他又落得了怎樣的下場?讓我們一同揭這段塵封的歷史。
一、戰前局勢:志在必得的志愿軍
1952 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了關鍵階段。在鐵原西北 10 公里的藥山洞地區,有一座白馬山,它由西北走向東南,長約 3 公里,由一群以 394.8 高地為主的山嶺組成,主要高地是 394.8 高地和 281.2 高地。
這座山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對于聯合國軍來說,白馬山是他們重要的防御據點,如果丟失,美第 9 軍就只能撤到驛川谷以南的另一個高地上,而且將無法利用這片地區的交通網。
相反,中朝軍隊若能拿下白馬山,進攻和偵察活動就能更進一步地向聯合國軍防御縱深滲透和發展。
此前,聯合國軍從第 42 軍手中重新奪回白馬山陣地后,便在此構筑了堅固的工事、坑道和鋼筋混凝土地堡群,埋設地雷、設置障礙,拉起了一道道鐵絲網,再加之美軍飛機、坦克和后方的強大炮火支援,使第 42 軍在反擊時吃了大虧,付出傷亡 423 人的代價,僅殲敵 30 余人,韓軍因此自詡白馬山是 “鋼鐵陣地”。
然而,志愿軍總部并沒有放棄對白馬山的爭奪。此時,38 軍和 42 軍換防,負責奪取白馬山的任務落到了 38 軍肩上。38 軍素以打硬仗、惡仗著稱,有著 “萬歲軍” 的榮譽稱號。
它不僅是四野的三大主力之一,其老底子還是彭德懷平江起義的三軍團的一部,是一支富有光榮傳統的部隊。并且,38 軍剛剛更換了蘇式裝備,戰斗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新任 38 軍軍長江擁輝更是一位德才兼備、軍政兼優的指揮員,他在 1950 年 11 月到 12 月的第二次戰役時,作為 38 軍副軍長,與軍長梁興初等首長一起,領導了該軍的作戰行動,立下赫赫戰功。
1952 年 9 月,志愿軍總部下達命令,“為配合支援部隊換防前的作戰,及粉碎敵人可能發起的局部進攻,與提高部隊的作戰經驗,決定第 38 軍向 394.8、281.2 兩高地據守之敵進行戰術性反擊,并在反擊中殺傷敵人 5000 人以上,而后爭取占領并鞏固之”。
這對于剛接任軍長的江擁輝來說,是一場至關重要的戰役,38 軍上下也都十分重視,準備得極為充分。
參戰部隊第 114 師提前 6 周就開始進行戰前練兵,擔任突擊 394.8 高地的第 340 團和突擊 281.2 高地的第 339 團的官兵們更是憋足了勁兒。為了達到奇襲的效果,他們專門針對潛伏進行訓練,專找有青蛙叫的地方訓練,要求隊伍經過時,蛙叫聲不能停止,否則不合格。
經過反復訓練,整個隊伍都練成了無影無形、無跡無蹤的 “隱身人”。全師上下還演練了蘇式新裝備及通訊聯絡、步炮協同等戰斗組織與戰術動作,并用一個多月時間儲備了大量物資。
同時,加強了炮兵和坦克,參戰的各種口徑火炮達 182 門,坦克 17 輛,還有 59 門高炮和 122 挺高射機槍擔任對空作戰,除了飛機,幾乎所有裝備都已準備就緒。炮兵諸元調整好了,坦克也進入了出發陣地,只等一聲令下,便向白馬山發起進攻。
二、叛徒出現:谷中蛟的叛逃
就在志愿軍萬事俱備之時,意外發生了。10 月 2 日,第 340 團第 7 連文化教員谷中蛟投敵了。谷中蛟于 1949 年參加共產黨,當時解放戰爭已接近尾聲,他沒怎么經歷過戰爭。
因其有文化,部隊領導派遣他去南方中央軍事政治訓練學校學習,半年后成為文化教員。抗美援朝開始后,他跟隨部隊前往朝鮮。
在之前的漢江狙擊戰中,谷中蛟目睹了戰爭的殘酷。這場戰役打得極為艱難,中國軍隊損失慘重,谷中蛟所在的隊伍 192 人,戰役結束后就剩十幾個人。也正是這場戰役,讓谷中蛟對戰爭產生了深深的恐懼。
當得知自己所在的部隊即將參加攻打白馬山的戰斗,而且自己還被批準加入突擊隊時,谷中蛟徹底慌了。他原本以為自己文化教員的身份不會上戰場,可現實卻讓他陷入了絕境。
突擊隊的任務危險重重,幾乎是有去無回,谷中蛟害怕自己死在戰場上,于是在巨大的恐懼面前,他選擇了背叛。他乘著干部們往來查看道路之機,從前沿陣地悄悄地跑到了韓第 9 師的陣地上。
谷中蛟作為突擊部隊的干部,雖然職位不高,但對志愿軍的作戰計劃還是有一定了解的。他的叛逃,猶如一顆重磅炸彈,讓整個戰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江擁輝軍長得知這一消息后,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不打,部隊準備了這么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實在可惜;打,要么乘這個叛徒剛跑過去,敵人尚處于真偽未辨之時或雖辨明了真偽、掌握了情況還來不及調整部署之際,提前進行反擊,打他個措手不及;要么就干脆再等他個十天半月或個把月不打,等敵人松懈麻痹下來再打他個猝不及防。
就在江擁輝軍長思量之際,志司的作戰命令也來了,命令明確規定:第二階段反擊作戰統一于 6 日開始。這意味著提前和推遲都不符合全線統一反擊部署了,江擁輝軍長只剩下打與不打兩種選擇。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江擁輝軍長最終下定決心,即使面對叛徒泄密的不利局面,也要強攻白馬山,他堅信 38 軍能夠啃下這塊硬骨頭。
三、韓軍應對:全面調整防御部署
韓軍擔負白馬山防御任務的師長金鐘五,在得知谷中蛟叛逃告密后,立即做出了一系列反應。當時,韓軍第 9 師正在舉行全師運動會,金鐘五聞知消息后,當即命令轉入戰斗準備狀態,并迅速對白馬山防守做了相應調整。
在火力方面,他調集了大量炮兵,增強火力支援。除了師屬第 30 炮兵營和第 9 重迫擊炮連外,韓 9 師還得到了韓軍炮兵第 50 營、第 51 營、第 52 營和美炮兵第 49 營、第 213 營、第 955 營等 9 個炮兵營和兩個坦克連 44 輛坦克的支援,美坦克第 73 營主力也從鐵原向白馬山馳援。
師屬炮兵群及支援炮兵群完成對白馬山北側前哨陣地前方彈幕射擊和對志愿軍第 114 師進攻部隊集結的火力突襲計劃和準備。
在兵力部署上,全師投入戰前準備,增派部隊加強白馬山防御力量。調第 30 團第三營開進 394.8 高地,支援第一營加固陣地,至 10 月 4 日 4 時 20 分,徹夜完成掩體 150 個,設置障礙等應急設施,并以山頭為單位,配屬一個連的兵力,倉促編成環形防御,加固掩蓋壕工事,將交通溝挖至一人多深,以減少傷亡,將營、連、排之間的電話線全部埋入地下,保證戰斗中有線通訊不受影響,前方陣地與后方指揮機關通訊暢通,陣前鐵絲網由 3 層增至 7 層,同時設置了大量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照明雷和凝固汽油彈雷。
補充補給品和飲水,以保證能夠堅持一周以上時間。調韓軍第 51 團配屬韓 9 師,增強步兵兵力。
美國空軍第五航空隊也從 10 月 3 日起,出動大批戰斗轟炸機向谷中蛟提供的志愿軍炮兵陣地位置實施集中轟炸。10 月 4 日,美國第八集團軍迅速重新進行兵力部署,增調韓 9 師第 30 團第 3 營,支援第 1 營加固陣地。命令預備隊第 28 團完成出動準備。
同時,第 8 集團軍預備隊美步兵第 3 師亦前調至鐵原以南幾公里集結,隨時準備投入戰斗,增援韓軍第 9 師。
韓第 9 師屬炮兵群及支援炮兵群亦完成了對白馬山北側前哨陣地前方彈幕射擊和對第 114 師進攻部隊集結地火力突襲的計劃和準備。可以說,在谷中蛟的情報幫助下,韓軍對白馬山的防御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加強,等待著志愿軍的進攻。
四、慘烈戰役:志愿軍的頑強進攻
盡管面臨著敵人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的不利局面,志愿軍第 38 軍還是按照原計劃發起了進攻。10 月 5 日,志愿軍 114 師 340 團按照原計劃,派 6 個連大約 800 多人的突擊隊于半夜潛伏到敵陣地前沿。
10 月 6 日,志愿軍突擊隊在潛伏一天后于晚 6 點發起進攻,由 4 個連進攻韓國第 9 師 30 團防守的白馬山 391 高地,另 2 個連佯攻法國步兵營防守的箭頭高地(281 高地)。志愿軍投入后繼部隊 2 個連,攻占 395 高地。
然而,戰斗的激烈程度遠超想象。韓軍憑借著堅固的工事和強大的火力,對志愿軍的進攻進行了頑強抵抗。10 月 7 日,志愿軍預備隊第 342 團投入戰斗,韓軍第 9 師主力第 28 團(加強團)也投入戰斗,391 高地反復易手。
美空軍出動了上百架次飛機對志愿軍進攻部隊、后方補給線、后方炮兵陣地進行飽和轟炸。志愿軍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奮勇向前,不畏生死,但每前進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10 月 8 日,志愿軍第 38 軍主力團第 112 師第 334 團投入戰斗,下午攻占白馬山頂。但韓軍第 30 團兵員損傷過大,被迫撤出休整。志愿軍 342 團接替 334 團防守白馬山后,受到敵空軍及數個重炮群反反復復的覆蓋射擊,十分被動。
韓軍第 9 師第 29 團投入戰斗,夜間奪回 395 高地。10 月 9 日,中國和韓國部隊在白馬山頂展開拉鋸戰。至此,盡管戰斗剛剛進行了 4 天,雙方卻都投入了 3 個團的兵力,激烈程度大大超過志愿軍的預期。
志愿軍 38 軍因擔負寬大防御正面,加之戰前對戰斗發展過于樂觀(340 團主攻,342 團預備),未預留更多后備力量,此時兵力運用已呈捉襟見肘。
相反,韓國總統李承晚對此戰很重視,他一面直接督令韓 9 師在寺后洞設置收容線收容從白馬山潰散下來的敗兵,緊急編成反沖擊梯隊,另一面則從釜山、春川的編練師調集大量新兵,給韓 9 師隨打隨補,因損失過大撤下的韓軍部隊(第 30 團、第 28 團)經過戰場整補,增派軍官,很快又恢復了戰斗力,再次投入戰斗。
10 月 10 日,韓軍參戰的最后一個團級番號第 51 團投入戰斗,配合第 29 團奪回 395 高地。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戰斗依舊慘烈地進行著,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但由于韓軍準備充分,且不斷有增援部隊投入戰斗,志愿軍逐漸陷入了被動局面。
10 月 15 日,在經過 9 個晝夜的激戰,付出了重大傷亡代價后,志愿軍第 38 軍最終被迫撤出戰斗。這場戰役,志愿軍傷亡約 7000 人,而韓軍傷亡 2.5 萬。
雖然從殲敵數量上看,志愿軍占據優勢,但原本計劃奪取并鞏固白馬山陣地的目標并未實現,而且自身也遭受了較大損失。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谷中蛟的叛變,導致志愿軍的作戰計劃被敵人提前知曉,從而陷入了被動。
五、叛徒下場:孤獨病死在臺島
谷中蛟叛變后,為了躲避志愿軍的懲處,跑到了臺灣。他以為在那里可以過上安穩的生活,但事實并非如此。他的叛徒行徑,讓他在臺灣也備受唾棄,沒有人愿意與他交往。他只能隱姓埋名,過著孤獨的生活。
在臺灣的日子里,谷中蛟時刻都在恐懼中度過,他害怕曾經的戰友找到他,害怕受到正義的審判。這種精神上的折磨,讓他的生活變得暗無天日。最終,在 1973 年,谷中蛟在孤獨中病死,結束了他可恥的一生。
他的死,沒有引起任何人的同情,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給志愿軍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給無數家庭帶來了痛苦,他是歷史的罪人,將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
六、歷史反思:銘記英雄,警惕叛徒
白馬山戰役雖然已經過去了 70 多年,但它所帶來的傷痛和教訓卻永遠不能被忘記。在這場戰役中,志愿軍戰士們展現出了頑強的戰斗意志和英勇無畏的精神,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們永遠敬仰和銘記。
而谷中蛟的叛變,則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戰爭時期,叛徒的出現往往會給己方帶來巨大的損失,他們的行為不僅是對國家和人民的背叛,更是對正義和良知的踐踏。我們必須時刻警惕叛徒的出現,加強對軍人的思想教育,讓他們堅定信念,忠誠于國家和人民。
同時,我們也要從歷史中汲取力量,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們要銘記那些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犧牲的英雄們,他們的奉獻和犧牲,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