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暮春的大別山麓,新綠漫山,竹濤陣陣。
沿著蜿蜒的山路驅車深入霍山縣諸佛庵鎮,一座掩映在竹海茶園中的村落——大別山仙人沖畫家村漸次鋪展。青瓦紅磚墻的民居錯落有致,斑駁的三線廠房改造成的畫室里透出油墨香氣,身著校服的學生們成群結隊地在軍工博物館里參觀……
近年來,仙人沖畫家村以“紅色文化傳承+綠色生態開發+藝術研學融合”為引擎,激活“紅、綠、文”三色資源,蹚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活動現場。雷威攝
紅色基因點亮振興之路
“同學們看,這臺銹跡斑斑的機床,曾經生產出無數軍工零件,見證了三線建設者們的艱辛與榮耀……”在仙人沖畫家村安徽省唯一的三線軍工博物館內,諸佛庵鎮中心學校12歲的“紅領巾小導游”王思成正在用稚嫩堅定的聲音,向前來研學的外地同學們再現三線建設場景,科普我國軍工發展歷程與成就。
大別山仙人沖畫家村,位于全國重點鎮、全國文明鄉鎮霍山縣諸佛庵鎮,距離霍山縣城20公里,是全國旅游優選項目、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安徽省鄉村旅游精品主題村。近年來,仙人沖畫家村結合三線軍工文化、美術創作等元素,成為集研學、寫生、度假為一體的新型鄉村旅游綜合體。
在畫家村創新打造的沉浸式密室《紅夜》入口,游客們正用心聆聽1929年諸佛庵民團起義的歷史背景。推開門,昏暗的燈光下,“穿越劇場”里演員們重現著革命先輩策劃起義的場景,游客們化身“地下工作者”,在機關解謎中感受著當年的驚心動魄。
“這種體驗讓歷史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觸摸到的溫度。”來自武漢的游客李建軍興奮地說。
諸佛庵鎮將三線軍工文化、查茂德烈士紅色家書園與劉淠西故居等紅色基地巧妙串聯,構建起“紅色教育+思政實踐+歷史傳承”的立體課程體系。2024年,6萬人次的研學團隊到訪,讓這里的紅色文化成為吸引人流的“強磁場”。當孩子們在博物館里臨摹三線建設者的畫像,當游客在密室中為革命先輩的抉擇動容,紅色基因正以鮮活的方式融入當代人的精神世界。
活動現場。雷威攝
山水資源轉化富民資本
在仙人沖畫家村的竹文化館內,孩子們正圍坐在竹編教室,專注地看著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教學。“同學們,大家跟著我這樣編,先把竹條彎成這個形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邊示范,一邊耐心地指導。孩子們小手翻飛,不一會兒,一個個簡單的竹器用品便初具雛形。
萬畝竹海千畝茶園,諸佛庵鎮綠色家底得天獨厚,82.1%的森林覆蓋率繪就生態底色。依托“江北毛竹第一鎮”和六安瓜片主產地優勢,畫家村建成大別山第一竹海竹文化館,以“一根竹子的成長”“一片葉子的蛻變”為主題,打造采茶、挖筍、竹編非遺體驗等沉浸式場景,讓游客在“竹茶一味”中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
仙人沖自古就有左慈修道、仙人對弈等美麗傳說,這里山川險峻,風光秀麗,棋盤巖、一線天、祥云寨、黑龍潭、仙人湖等瑰麗景色,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明亮的水墨丹青。上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廠房群以簡約厚重的軍工建筑美學,形成自然人文與歷史時空咬合的厚重美感。徒步、騎行、露營等休閑業態風行當地,“畫隱”民宿集群成為網紅打卡地,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我們這里環境好,空氣清新,很多游客來了都不想走。”竹林雅軒農家樂老板袁方一邊忙著招待客人,一邊介紹:“這里的房屋都是三線軍工廠遺留下的老廠房。我們2016年7月投入70萬元做了裝修開始經營,去年的純收入在20萬元左右。”
曾經“藏在深閨”的山水資源,如今已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富民資本”。2024年,仙人沖畫家村里民宿接待量近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200萬元,40%的村民直接或間接投身旅游產業,戶均增收6萬元。
活動現場。雷威攝
藝術研學激活發展動能
2015年,一場“藝術與鄉村的雙向奔赴”在這里啟幕。諸佛庵鎮將閑置的三線廠房改造成畫家工作室,邀請范迪安、楊國新等80余位畫家入駐,打造大別山區首個畫家寫生基地。如今,5.4萬平方米的建筑群里,“廠房變畫室、村莊變展廳”,油畫、國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與斑駁的軍工舊址相映成趣。
皖西學院的韓菁老師正帶著學生們在這里寫生,她笑著說:“這里的自然景觀和藝術氛圍特別適合學生們寫生,大家都很喜歡這里。”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藝術賦能催生了多元業態。全市首個竹文化館、全市首個藝術主題民宿、全市首個藝術主題露營地如雨后春筍般在畫家村里誕生,形成了“藝術交流、民宿集群、研學場館、休閑體驗”四大旅游板塊。就連村民們自家種的茶葉、筍干、山核桃,通過畫家和游客的朋友圈,也都成了網紅產品。2024年,全村僅農產品銷售就達200萬元。
紅色是精神底色,綠色是發展本色,藝術是創新亮色。諸佛庵鎮立足紅、綠、古、特資源,文化賦能讓研學有里有面,資源聚攏讓研學有條有理,振興體能讓研學有聲有色,從“三線廢墟”到“藝術村落”,從“資源沉睡”到“價值覺醒”,將研學旅游這盤棋徹底走活了。
作為紅色老區、皖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霍山縣通過挖掘“西鎮暴動”“傳賢故里”“皮旅突圍”“三線軍工廠”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紅色研學產品和服務,如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文創產品等,帶動了當地鄉村餐飲、住宿、交通、購物等產業的發展。太平畈的石斛探源、諸佛庵鎮的竹海漂流、下符橋鎮的稻田風光,與兒街鎮、黑石渡鎮、大化坪鎮的采茶體驗等綠色研學項目則依托鄉村自然資源,發展生態觀光、農事體驗等項目,促進了鄉村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業的深度融合,大大加快了鄉村振興的步伐。(陳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