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馬金蓮在養老院照顧老人起居。
4月8日,一場小雨過后,呂梁山上的黃土地被洗刷一新,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特有的清新氣息。記者在小成村四處找尋馬金蓮的身影,最終在一片采摘園里看到了她。她鞋上沾滿了泥濘,褲腳隨意挽起,正和一位村民熱切交談著。
“種草莓講究細心和耐心,要時刻關注溫度、濕度和光照,一點兒馬虎不得。”馬金蓮一邊說著,一邊蹲下身子,輕輕撥開藤蔓,查看草莓的長勢。
此刻,這位在草莓大棚里忙碌的全國人大代表馬金蓮,身上散發著與這片土地相融的質樸與堅韌。從“三轉婆姨”到村黨支部書記,從呂梁山護工到全國人大代表,她用自己的拼搏、智慧與擔當,為六千多名婦女護理知識和家政技能,帶領她們走出大山;帶領村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建起了西紅柿大棚,引進了奶油草莓種植項目;將自家的窯洞改造成養老院,收留空巢老人;把對鄉村發展的殷切期望和切實可行的代表建議,一筆一畫地書寫在這片充滿希望的黃土地上,引領著小成村的鄉親們奔赴鄉村振興的光明未來。
從護工到“村官”的華麗轉身
2016年,對于呂梁市無數渴望改變命運的農村婦女而言,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一年。呂梁市啟動的“呂梁山護工”培訓項目,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們黯淡的生活。彼時的馬金蓮,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每日被瑣碎的家務和微薄的收入所困。但她心中有一團火,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和改變家庭命運的渴望,讓她毫不猶豫地抓住了這個機遇,報名參加了“呂梁山護工”的首批培訓。
培訓的日子并不輕松,簡陋的教室、枯燥的理論知識,都沒有讓馬金蓮退縮。她如饑似渴地學習著護理知識和家政技能,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終于,憑借著優異的成績和扎實的技能,她走出大山,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車,成為了北京家政市場上的“搶手”保潔員。
初到北京,繁華的都市讓馬金蓮目不暇接,但她沒有被這繁華迷了眼。工作中,她勤勞肯干,對每一項任務都認真負責,贏得了客戶的一致好評。這段在外打拼的經歷,不僅讓她的錢包鼓了起來,更讓她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她看到了城市的高效與有序,也看到了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一顆改變家鄉的種子在她心中悄然種下。
“技能改變命運”,這是馬金蓮在這段經歷中最深刻的感悟。2017年,帶著滿滿的收獲和一腔熱血,她回到家鄉柳林縣,創辦了柳林縣懿星職業培訓學校。學校創辦之初,困難重重,沒有師資、沒有生源、沒有經驗,每一個問題都像一座大山橫亙在她面前。但馬金蓮沒有被困難嚇倒,她四處奔走,邀請專業的老師授課,挨家挨戶地勸說農村婦女參加培訓,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她們,學習技能是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捷徑。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馬金蓮的努力下,學校逐漸走上正軌。9年的時間里,學校培訓了6000余名婦女全部就業,其中3000余人目前仍然在崗。這些婦女帶著從學校學到的技能,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金蓮也成為了當地婦女心中的榜樣和引路人。
然而,馬金蓮并沒有滿足于此。2021年,她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回到家鄉小成村擔任村主任。在很多人看來,放棄已經取得的成績,回到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但馬金蓮卻不這么認為,她深知,自己的根在農村,自己的使命就是要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回到小成村后,馬金蓮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她深入了解村情民意,發現村里的土地大多閑置,村民們守著肥沃的土地,卻過著貧困的生活。經過深思熟慮,她決定將技能培訓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帶領村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
說干就干,她四處奔走,爭取資金和項目支持。在她的努力下,村里建起了西紅柿大棚,引進了奶油草莓種植項目。為了讓村民掌握種植技術,她邀請專家到村里授課,親自帶領村民下地勞作。從播種、育苗到施肥、采摘,每一個環節她都親力親為。
一開始,村民們對這些新的種植項目并不看好,認為風險太大,但馬金蓮沒有放棄,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第一年,西紅柿和草莓就獲得了大豐收,看著紅彤彤的西紅柿和嬌艷欲滴的草莓,村民們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這些農產品不僅在當地市場暢銷,還通過電商平臺賣到了全國各地,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為了進一步拓寬農產品的銷路,馬金蓮還將村里的特色農產品帶到了全國兩會。她向代表們介紹小成村的農產品,講述村民們的奮斗故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從此,“小成村西紅柿”成了一張亮麗的名片,小成村的農產品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人才不能唯學歷論,只要愿意為鄉村付出,都是人才!” 這是馬金蓮經常對村民們說的話。2023年兼任小成村黨支部書記后,馬金蓮深知,農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但農村需要的人才不能僅僅以學歷來衡量,她充分挖掘村民的特長,讓會種地的管大棚,懂手藝的參與燈展制作,善溝通的加入旅游接待。在馬金蓮的帶領下,小成村的每一位村民都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都成為了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從辦好農村養老到
助力鄉村振興的擔當
隨著社會的發展,鄉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和年輕人的就業問題成為了擺在馬金蓮面前的兩大難題。如何破解這一困局,讓鄉村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馬金蓮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和思考,馬金蓮決定采取養老與產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她認為,只有解決了老人的養老問題,讓年輕人無后顧之憂,才能吸引他們回鄉創業;只有發展產業,才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他們留得住、干得好。
2019年,馬金蓮將自家的三孔窯洞改造成養老院,為村里空巢老人提供了一個安享晚年之所,同時也解決了部分護工的就業問題。這一舉措在村里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不理解她為什么要這么做。在農村,養老一直是家庭的責任,把老人送到養老院,被認為是不孝順的表現。但馬金蓮不這么認為,她看到了村里很多老人子女外出打工,無人照顧,生活十分艱難,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這些老人提供一個溫暖的家。
養老院建成后,馬金蓮親自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她每天早早起床,為老人準備早餐,陪老人聊天、散步,給老人洗衣服、打掃房間。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臉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為了給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務,馬金蓮還不斷學習養老知識,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邀請專業的護工到養老院工作,為老人提供醫療護理服務。如今,養老院的口碑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老人愿意來到這里安度晚年。
在養老院里,老人們不僅能得到生活上的照顧,還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慰藉。馬金蓮經常組織老人觀看傘頭秧歌表演、參與手工活動、舉辦生日會等,讓老人感受到家的溫暖。
今年,在馬金蓮的努力推動下,可容納80人的小成村養老院即將投入使用。新的養老院設施更加完善,環境更加優美,不僅有專業的護工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還配備了醫療室、活動室、餐廳等設施,讓老人在這里能夠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務。
“養老院不只要讓老人‘活著’,更要讓他們‘樂著’。”這是馬金蓮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她不斷探索創新養老模式。她到山東、陜西等地調研,發現農村養老存在醫療資源匱乏、老人故土難離、支付能力有限等痛點。針對這些問題,她提出了“農村微型養老”模式,即利用閑置房屋改建養老機構,引入長期護理保險,推動醫療機構與養老院合作,實現“醫養結合”。更是在2024年的全國兩會上,建議加大對農村養老服務政策支持力度,并呼吁將長期護理保險覆蓋至農村。她的建議得到了很多代表的支持和關注,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農村養老問題的重視。
在推動養老事業發展的同時,馬金蓮也沒有忘記產業振興。她深知,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只有產業興旺了,鄉村才能繁榮發展。
今年春節,小成村首屆“小成故事多”燈展盛大舉行,讓小成村名聲大噪。為了辦好這次燈展,馬金蓮提前幾個月就開始籌備。她四處尋找合作伙伴,邀請專業的燈展制作團隊到村里制作燈飾。在她的努力下,傘頭秧歌、二人臺演出精彩紛呈,三十多組造型各異的燈飾在小成村的夜晚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今年春節是小成村特別熱鬧的時候,全村1314人都回家過年了,燈展活動不僅提高了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村民們的務工收入,更凝聚起了人心。” 馬金蓮說,燈展不僅點亮了村莊的夜晚,更點燃了村民發展產業的信心,春節假期期間,小成村每天都有上萬人次的游客從四面八方趕來觀賞燈展。
得益于燈會的成功舉辦,村里原本就小有名氣的西紅柿采摘大棚今年更是人氣大增。占地50畝的14個西紅柿大棚年產50萬斤,通過保鮮庫延長了銷售周期,保證了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市場供應;奶油草莓種植園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采摘,體驗田園生活的樂趣,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產業紅火了,年輕人自然愿意回來。”馬金蓮堅信這一點。在她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小成村創業就業。他們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技術,為小成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村莊到人民大會堂的堅守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馬金蓮始終牢記自己的職責與使命。她深知,自己肩負著小成村鄉親們的期望,要把基層的聲音帶到全國兩會,為鄉村發展發聲,為人民群眾謀福祉。
每年全國兩會召開前,馬金蓮都會深入基層,走訪調研,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她的足跡遍布小成村的每一個角落,與村民們促膝長談,傾聽他們的心聲。她把村民們反映的問題和建議一一記錄下來,整理成代表建議,帶到全國兩會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馬金蓮共帶了三個建議,其中一條關于“優化農村醫保繳納”的建議由中國新聞社發布到社交平臺后,獲得了全網近270萬次的點贊。
“不管我進哪個村,進誰家的門,老百姓就是和我說的這么一句話,這個醫保確實不要再漲了,比如說三口之家,每年就得交1200元,對于農村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全國兩會前馬金蓮走訪了很多群眾,甚至去過陜西省吳堡縣,真正和基層老百姓交流了他們關于醫保的訴求,群眾非常希望馬金蓮能把這個問題帶到全國兩會。
“建議醫保不要逐年上漲,把消費型保險轉變成儲蓄型。”馬金蓮的建議得到了幾百萬網友的支持,全國兩會期間,馬金蓮的事跡甚至得到了央視《兩會1+1》節目的報道,媒體和網友的關注,讓馬金蓮“受寵若驚”,這也讓她更加堅定了作為人大代表為基層群眾代言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馬金蓮的履職之路,充滿了對村民的關懷與責任。“如何制定適合農村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子女如何參與到贍養老人的過程中?”“草莓銷路如何拓展?”……馬金蓮厚厚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村民的心聲,在她看來,代表履職不能高高在上,而要扎根泥土,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
每年兩會,馬金蓮都會帶上村里的農產品——西紅柿、草莓,甚至養老院老人的手工藝品。在會場內外向代表們介紹小成村的發展變化,宣傳村里的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小成村,關注小成村的發展。
“我們要把小成村村民活動廣場和充電站建起來,方便村民活動和電車充電。同時,建設一段900米的護村護地河堤,保障每家每戶的財產安全和生命安全,也保證了村里采摘園區雨季防汛。” 對于今年村里的規劃,馬金蓮覺得還是要在硬件設施上繼續加強,不斷提升村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不出去,家就是我的世界;走出去,世界就是我的家。”如今,馬金蓮正帶著小成村朝著更廣闊的世界大步邁進。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小成村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讓更多的人看到農村的希望和潛力。記者 馮海硯 梁英杰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