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通遼市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技術創新中心)的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玉米種子芽率測試,評估種子質量,確保播種出苗效果。技術創新中心由通遼市農科院牽頭組建,目前已轉化中遼1號、中遼2號、TK601、T397、LK19等十余個玉米新品種,品種轉化量占全區玉米轉化的90%,轉化資金500萬元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品種在市場已經累計推廣了1500萬畝,增加社會效益超過10億元。從品種的研發到產生的經濟效益都是非常好的。”通遼市農牧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建華說。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玉米種子芽率測試。通遼市科技局供圖
2020年,在“科技興蒙”重大專項支持下,技術創新中心啟動建設,并聯合區內外大學院校、科研院所、推廣部門、種業公司等十多家單位,整合了區內外玉米研究領域頂級專家,形成由123人組成專業玉米育種、種質創新、栽培技術、驗證熟化、示范推廣于一體的綜合性創新團隊。
針對內蒙古自治區東西部跨度長,區位差異大的問題,技術創新中心栽培團隊,配合新研發的品種,集成出適合內蒙古西部和東部的配套栽培技術各一套,并通過單產提升行動、沙地保育等項目的共同支撐,提升玉米產量,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
2024年,技術創新中心承接通遼市本級科技突圍工程,聚焦生物育種和沙地保育兩大關鍵領域。“主要通過生物技術手段,重點解決咱們通遼市場暫時沒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轉基因玉米品種的問題。”提到生物育種技術,張建華自信地說,未來一到兩年內,要盡快育成具有通遼市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玉米品種。
沙地保育項目自2024年開展以來,綜合運用高留茬、免耕、茬口交替播種、淺埋滴灌、精準施肥等技術,在通遼沙區推廣171萬畝,平均產量達900多公斤,最高產量達1224公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作出重要貢獻。
2020年以來,技術創新中心通過實施“科技興蒙”重點專項“高產優質綠色玉米雜交種選育及高效節水集成技術研究示范推廣”項目,共創制玉米種質資源44個,選育優良自交系27份;構建黃瑞群的新型核心種質基礎群體1個;培育高產優質綠色宜機收新品種13個,專用青貯玉米品種2個;集成內蒙古東部、西部玉米高產高效關鍵技術模式各1套。獲得植物新品種權5項,完成專利10項,制定地方標準4項。培訓農業科技人員、種糧大戶等3244人次,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栽培技術模式125萬畝。
下一步,技術創新中心將重點開展中早熟、中晚熟及特用玉米品種研發,通過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實現自負盈虧、獨立運營。計劃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將其打造為內蒙古集育種、栽培、推廣、銷售、服務于一體的最大玉米研發中心,為內蒙古種業創新全方位賦能助力。(包雪晶、張珠海)
來源:通遼市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