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一支由偵察機、無人機組成的編隊飛向西太,日本自衛隊第一時間派戰機尾隨,卻被中方隨后的舉動“嚇了一跳”。這支飛行編隊有哪些特別之處?又為何會讓日方“受到驚嚇”?
據日媒報道,近日中方派出1架攻擊-2無人機、一架TB001“雙尾蝎”無人機以及1架運-9偵察機,先是穿越宮谷海峽進入西太,隨后沿琉球群島北上后返航。日本自衛隊又像“狗皮膏藥”一樣,派出F-15J、F-2戰機進行尾隨。
圖為TB-001大型無人機
中國無人機優勢逐漸顯露
日方聲稱,隨后發生的一幕遠超其預料,中方的攻擊-2無人機突然進行機動,讓日方尾隨的飛行員“受到了驚嚇”。
當然這只是日方的一面之詞,我們不可盡信,但從日方發布的照片來看,無論是對攻擊-2無人機的拍攝,還是對運-9偵察機,圖像都十分模糊,就像是“手抖”了一樣。
從這次琉球群島附近的“對峙”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近年來在無人機領域的突破已經非常明顯,不僅是單一平臺的性能實現了超越,而是整體上有了系統性的能力升級。
首先,以攻擊-2、TB001為代表的大型無人機,逐漸開始配合執行傳統有人偵察機的高危任務,可將單次行動成本壓縮至傳統模式的數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例如,面對美日海空力量,無人機集群可執行“風險分攤”策略——即便個別平臺被攔截或擊落,其對整體任務的影響仍處于可控范圍,這種模式使中國在高強度對抗中可保持戰略耐心與持久性。
日方拍攝的運-9偵察機十分模糊
根據“御用攝影師”日本自衛隊的統計,已經在琉球上空以及其他周邊空域中,至少發現了包括TB001、攻擊-2、無偵-7、彩虹-4等一系列型號,而這顯然不能代表我們在該領域的全部實力。
從其命名方式上,也可以看出明顯的分工,例如,“無偵”系列強調對海對空偵察,“攻擊”系列具備對地/海打擊能力,而TB系列則兼具偵察與中繼通信功能。這種多樣化編組可形成“偵-控-打”閉環,提升戰場響應速度。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前文中提到的日方拍出“模糊”照片的情況,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受到了強烈的電子干擾所導致的。
同為日方拍攝的攻擊-2無人機
日方難以抗衡中國無人機優勢,再加上美方也沒用
事實上,除了運-9偵察機所具備的電子戰能力之外,中國的無人機也在低可探測性設計與自適應電子對抗技術上有不小的進步。
例如,通過動態調整電磁信號特征、多頻段通信干擾,可顯著降低被美日預警系統鎖定的概率,日媒提及的“照片模糊”現象,可能反映出日本自衛隊傳感器在面對這類目標時的追蹤精度不足。
這意味著,在未來無人機可作為有人機的“前哨平臺”,在高風險區域執行偵察或誘餌任務。例如,中國運-9、運-8系列偵察機與無人機集群協同時,前者可依托后者提供的戰場數據,在更安全距離內完成對海面目標的二次定位與分類,降低有人機組人員的風險。
這對于日本方面對我國軍事活動的情報收集工作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其現有的偵查手段,乃至整個防空系統的核心設計是針對高價值有人機目標,其攔截策略依賴對目標速度、航跡的精準計算。
而中國無人機集群的低成本、多批次特性,使攔截方必須付出與目標價值不對等的代價。
有人可能會好奇,日方得到了美軍提供的軍事支持后,難道就不能再無人機領域取得同樣的成果嗎?
事實上,美方就連自家的無人機產能都要被中方卡脖子,哪里還有余力來支援盟友呢?
例如美國擁有MQ-4C等先進無人機,但其研發周期長、成本高昂(單機造價超2億美元),顯然難以快速應對中國“快速迭代+規模生產”的優勢。
更何況美國目前還有一籮筐麻煩要處理,從中東地區到俄烏沖突,難以集中資源針對中國無人機進行針對性防御升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無人機蜂群作戰概念圖
中國應對美軍無人機,手段越來越成熟
雖然美日應對中國的無人機沒有什么太好的手段,我們卻在應對美方挑釁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了方法。
比如不久前美艦擅闖臺海,還派出了一架MQ-4C“海神”高空戰略無人機在空中長時間盤旋,與海面上的美艦聯合挑釁。
對于這種行為,中方很快就找出了應對辦法,出動了多架次的有人、無人戰機,對美軍無人機進行“包夾式”監視巡航,最終迫使美軍離開。
除了這種驅離的手段外,我們針對無人機的“底牌”不要太多,比如通過遠程導彈對美軍航母與巡洋艦實施“節點打擊”,迫使依托于水面艦艇的無人機根本沒有靠近的機會。
再比如通過部署大量自殺式無人機,可對美軍高價值無人機形成“消耗戰”態勢。例如,以10架低成本無人機群同時攻擊1架MQ-4C,迫使后者因防御分神而暴露位置。
美軍的無人機研發周期長且造價昂貴
從對于無人機戰術的開發應用上,已經可以看出中美的技術路線已經有了較大的區別,美軍的“高端裝備依賴癥”將面臨更大財政壓力,而中國通過規模化生產與技術迭代,已使高端武器(如無人機)的成本曲線大幅下移,進而削弱美日等國的威懾效果。
尤其是在非戰時狀態,低成本無人機可常態化執行“風險可控的高強度威懾”,例如持續逼近尾隨的對方艦機卻避免沖突,這種“常態對抗”將迫使對手長期處于備戰狀態,消耗資源。
可以說,在這一領域的技術變革中,美日的被動性并非源于技術差距,而是制度慣性與資源分配邏輯的結構性矛盾。
未來,當低成本、高密度、強協同的無人作戰系統成為主流,傳統軍事強國的“高端裝備威懾”優勢將逐步被消解,而中國通過構建“以量換質、以速破局”的能力體系,正重塑現代戰爭的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