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的亞洲之行激起了軒然大波。
這位掌控全球最大經濟體財政大權的官員,會晤亞洲開發銀行(ADB)行長神田真人之際,竟徑直要求亞行停止向中國提供貸款。
消息一經傳出,國際輿論一片嘩然:美國難道是要公然撕破臉,將多邊金融機構化作打壓中國的工具嗎?
2025 年 4 月 26 日,檀香山威基基海灘的椰影下,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與亞洲開發銀行行長神田真人的閉門會談持續了三個小時。
這場被外界形容為 "檀香山鴻門宴" 的會晤,最終以貝森特摔門離去收場。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應該再接受亞行的發展援助。" 貝森特在會后接受 CNN 采訪時,手指敲著桌上的《亞洲發展展望》報告。
"美國納稅人的錢不能用來補貼競爭對手。"他身后的亞行總部大樓玻璃幕墻映出太平洋的浪花,卻照不進會議室里凝固的空氣。
此時的神田真人正盯著貝森特留下的備忘錄。
這份長達 12 頁的文件,不僅要求亞行立即停止對華貸款,還提出修改貸款標準,將 "人權" 和 "環保" 作為附加條件。
"這不是經濟決策,是政治操弄。" 神田真人在給董事會的密函中寫道,"如果照辦,亞行將淪為美國的政治工具。"
亞洲開發銀行的困境,早在 1966 年成立時就已埋下伏筆。
這個總部設在馬尼拉的多邊機構,從誕生之日起就帶著冷戰烙印,美國出資 15.57%,日本緊隨其后,中國直到 1986 年才加入。
這種股權結構使得亞行在中美博弈中始終處于微妙平衡。
2025 年的亞行董事會會議室里,這種平衡正在被打破。
美國代表約翰?史密斯揮舞著計算器:"中國 GDP 占全球 18%,卻拿走亞行 15% 的貸款,這合理嗎?"
他的對手,中國財政部國際司司長楊英明輕輕按下投影儀遙控器,屏幕上顯示著亞行 2024 年貸款流向。
河南天倫燃氣項目減排 19 萬噸二氧化碳,湖南洞庭湖生態修復項目惠及 50 萬農戶。
"這些項目的社會效益,豈是 GDP 數字能衡量的?" 楊英明的聲音在會議室回蕩。
更讓美國頭疼的是亞行的 "中國悖論"。作為亞行第二大借款國,中國每年貢獻約 15% 的利息收入。
若強行斷貸,亞行資金池將縮水 20 億美元,直接影響對東南亞國家的基建支持。
菲律賓財長本杰明?迪奧克諾私下對媒體說:"美國想讓中國 ' 畢業 ',但亞行可能先 ' 破產 '。"
貝森特的算盤,早在他就任財長前就已打好。這位曾在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操盤的對沖基金經理,深諳 "金融杠桿" 的威力。
他在 2024 年出版的《新經濟戰爭》中寫道:"當關稅戰遇到瓶頸,就要用金融工具切斷對手的輸血管道。"
此次亞洲之行,貝森特帶著三重目標:首先,通過亞行施壓中國增持美債,緩解美國債務危機。
其次,削弱中國在多邊金融機構的影響力;最后,試探盟友對 "對華脫鉤" 的態度。
在東京與日本財務大臣的會晤中,他甚至拋出 "美日聯合注資亞行" 的誘餌,試圖換取日本支持。
但現實比他想象的復雜,日本雖然是亞行最大股東,卻在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領域與中國深度綁定。
豐田汽車在華年銷量達 190 萬輛,索尼供應鏈 70% 依賴中國工廠。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在國會聽證會上直言:"與中國脫鉤,日本企業將損失 3000 億美元。"
北京的應對堪稱教科書級,4 月 28 日,亞投行與印尼簽署 35 億美元鐵路項目貸款協議的消息傳來,貝森特正在飛往新加坡的專機上。
這個由中國主導的多邊機構,自 2015 年成立以來已批準 420 億美元項目,其治理結構被《經濟學人》評為 "比世行更透明"。
"亞行若淪為政治工具,我們將不得不考慮其他選項。"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博鰲論壇上的發言,讓貝森特如坐針氈。
事實上,中國已通過 "一帶一路" 倡議構建起自己的金融網絡:絲路基金規模達 400 億美元,金磚新開發銀行累計貸款超 400 億美元。
這些機構與亞投行形成互補,構成 "去美國化" 的金融生態。更讓美國尷尬的是,亞行的發展中國家成員正在用腳投票。
越南副總理黎明慨在河內會見貝森特時,當面拒絕支持 "停貸" 提議:"我們需要亞行的湄公河防洪項目,而不是政治標簽。"
泰國財政部常務次長提拉猜?素拉翁則直言:"如果亞行停止對華貸款,泰國將申請更多份額填補空缺。"
這場博弈的最大輸家,可能是亞洲開發銀行本身。2009 年,亞行因批準涉及中印領土爭議的貸款,曾引發中國強烈抗議。
如今若再次卷入地緣政治漩渦,其公信力將遭受致命打擊。菲律賓央行前行長埃內斯托?梅爾卡多警告:"亞行若失去中立性,東盟國家可能集體轉向亞投行。"
更諷刺的是,美國的 "停貸" 要求與亞行自身戰略背道而馳。
2021 年通過的《中國國別伙伴戰略》明確,亞行將在 2021-2025 年向中國提供 70-75 億美元貸款,重點支持綠色轉型。
就在貝森特施壓的同一天,亞行官網悄然更新了河南天倫燃氣項目的進展:50 萬戶居民已用上智能燃氣表,甲烷泄漏量下降 40%。
無論哪種結局,有一點已清晰可見:美國試圖將多邊金融機構工具化的做法,正在加速國際金融秩序的重構。
正如亞投行副行長陸書澤所說:"當規則被政治綁架,新的規則就會誕生。" 這場發生在檀香山的博弈,或許正是舊秩序崩塌的第一聲轟鳴。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