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出生、即將年滿37歲的馬龍,早在東京奧運會時,就已經成就了雙圈大滿貫的傳奇,但他并未止步,而是繼續著一場一場的比賽。
記者:那個時候你有沒有,在36歲的年齡上被限制,被制約?
馬龍:我覺得沒有,那一刻你的心態是積極的,是感覺最好的時候,你覺得可以再打很久,讓自己感覺好像減5歲一樣。
2025年4月23日,中國乒乓球協會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在這次會議中,馬龍當選為中國乒協副主席,有意思的是,在擁有這一新身份時,馬龍尚未退役。
如果從2003年進入國家隊算起,馬龍的職業生涯已延續22年。他想把自己的經驗更多地分享給年輕運動員。天賦、勤奮、熱愛,是通往頂峰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在這一標準答案之外,每一位登頂者都有獨屬于自己的課題。
馬龍:我覺得自己可能對于乒乓球,有一種特殊的記憶,可能記別的東西不行,對于自己過往這些比賽,我覺得自己還是非常印象深刻。
記者:你會自己回看,2016年里約奧運會八分之一決賽,你跟鄭榮植那場生死之戰嗎?
馬龍:那次算是自己第一次參加單打,其實那時候自己的奪冠呼聲也是很高的,但其實自己再怎么想也不會想到,16進8這輪會讓自己打得這么辛苦。
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男單金牌,成就了馬龍的第一個大滿貫,但在八分之一決賽面對韓國選手鄭榮植時,0:2落后的險境讓他記憶深刻。
記者:對于那個時候的你來說,如果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會是什么?
馬龍:一個字,難。如果兩個字,我覺得就是煎熬吧。可能有些人是天生抗壓大心臟,但我可能不太喜歡緊張,我都喜歡一上來就領先,就這樣越打越順,所以說當時真是0比2落后時候,確實腦子也蒙。
里約奧運會乒乓球賽場上一項新規則被啟用——允許運動員在比賽間隙離場更換球衣,而這一規則的首次經典運用,便誕生于馬龍的賽局之中。當馬龍0:2落后,劉國梁指導叫了暫停,還建議馬龍回休息室更換球衣。
馬龍:一開始我是說我不換,我不想換,他說走,換一下吧。
記者:你當時不換是什么樣的想法。
馬龍:著急,就想趕緊把這個比分追回來。他說走,換一下吧。然后我就拿了件衣服到外面去換衣服。當時劉指導就說,你就當這次比賽已經輸了,你現在換件衣服重新走進來,就相當于重新一次開始。
記者:從第一局開始打,換了件衣服等于換了個人,這時候馬龍已經不一樣了。
馬龍:換了個馬龍來。我覺得就能夠拋下一切,你就當真是輸了,因為0比2當時前面你也很努力,但背著那么多包袱、特別想贏的時候,其實并沒有取得一個非常好的效果,那只能讓自己輕松、專注到比賽當中。把注意力拉回來,才有機會再一分一分拿。而且我覺得慶幸的是對手2比0以后,他也會有一些緊張,或者覺得有機會了,是不是可以在這樣比賽當中戰勝我的時候,那些猶豫讓我三四局其實贏得非常輕松。
當總比分回到2:2時,韓國教練采取了同樣的策略,但馬龍再勝兩局,以4-2逆轉晉級八強,這場比賽,成了乒壇經典的心態重塑傳奇。
馬龍:從2015年開始,一路贏來都很順,但那個比賽打完之后,讓我知道0比2落后,我還能追回來,我就覺得再面對緊張糾結、或者落后的時候,就沒有那么害怕。我覺得自己再面對這樣局勢的時候,信心方面是一個質的飛躍。
站上里約奧運會最高領獎臺的馬龍,在金牌和大滿貫之外,收獲了自我突破,從此成為中國男乒的核心人物和領軍者。然而,2017年國際乒聯的用球和球臺更換,讓馬龍陷入困境。
馬龍:那兩三個月我的狀態是非常差的,那時候馬琳當我的主管教練,他都不敢跟我說話,天天看我賊嚴肅,我也不去吃飯。
記者:為什么會這樣?
馬龍:可能當自己沒有達到自己要求的時候,我可能更喜歡一個人待,或者一個人去把心態,或者這個結想去解開。
記者:是什么結當時橫在了心里面。
馬龍:因為我感覺自己算是一個感覺型的球員,對所有東西我都要求比較高、比較細膩,一點變化就能夠感覺出來。我可能太在意這種自我的感覺,各方面追求完美,一旦有一個點沒有達到想要的,就讓我每個方面都不舒服。
新材料球降低的旋轉,讓馬龍的弧圈技術威力驟減,不同品牌球臺微秒的彈性差異,也打亂了他多年積累的擊球節奏。2017年4月,亞洲乒乓球錦標賽男團半決賽中,馬龍爆冷輸給了韓國選手丁祥恩,這場外戰的失利,讓馬龍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馬龍:通常我可能更喜歡在大賽之前,能夠保持一個比較好的狀態再去,而不是希望四年多沒輸外戰,輸一場外戰再去打世錦賽,我覺得那樣的心態,可能讓自己會有所懷疑。
在2017年的世錦賽上,馬龍成功衛冕世乒賽男單冠軍,幫助中國隊實現了世乒賽男單7連冠。年齡增長帶來的體能挑戰,年輕選手的沖擊以及傷病的困擾,成為人們談論馬龍時,時常觸及的問題。
2021年,33歲的馬龍出戰東京奧運會,是老將續寫傳奇,成就第二輪大滿貫,還是年輕人完成代際更替,成為最大的懸念。
在東京奧運會備戰周期,樊振東勢頭強勁,他向馬龍發起全方位沖擊。這位新生代力量憑借迅猛凌厲的進攻節奏、扎實穩健的技術功底,在多場國內外賽事中與馬龍展開激烈交鋒。
馬龍和樊振東新老王者對決,在東京奧運會乒乓球男單決賽上開始了??v觀全場,馬龍在關鍵分的處理上更加冷靜果敢,技術發揮也更為穩定,他巧妙地控制住了比賽節奏,打亂了樊振東的進攻節奏。
最終,馬龍頂住壓力,4 - 2戰勝樊振東成功衛冕,他成為了乒壇史上首位雙圈大滿貫選手。日本媒體送給他六邊形戰士的稱謂。
東京奧運會之后,馬龍卸下了過往對勝負的執著,以更松弛從容的態度看待賽場。面對媒體,他多次表達“享受比賽”才是當下的追求,珍惜每一次站在球臺前與對手交鋒的機會。
帶著這樣的心態,在巴黎奧運會乒乓球男單選拔賽中,馬龍最終獲得第三名,無緣巴黎奧運會男單賽場。
記者:巴黎奧運會男單,你沒有辦法上場的時候,你心里是不是還會有一些失落。
馬龍:沒有,我覺得很正常,我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那種能力,或者說可能我自己也害怕那個場地了,我想象里如果我在單打當中如果輸掉,沒有拿到冠軍情況下,接下來面對團體,我感覺是一個挺難再轉變的一個機會。所以有機會的話,我去參加團體是最好的選擇。
無緣巴黎奧運會男單賽場,馬龍將精力投入到男子團體項目的備戰中,因為他知道,乒乓球男團項目承載的不僅是一枚金牌的重量,更是國家榮譽。在巴黎奧運會乒乓球男子團體決賽中,馬龍和王楚欽搭檔雙打,當他們戰勝了瑞典組合后,他做出了自己的慶祝動作。
記者:你是帶著多少歲的心態,上的巴黎奧運賽場?
馬龍:我也不知道,作為運動員我希望能在30歲左右,能夠始終跟著他們兩個年輕的,能夠顯得積極一點,別顯得拖后腿。
記者:巴黎奧運會之后,我看到你接受采訪說過一句話,說無論你是主角還是配角,你都覺得你在成長,我們應該怎么理解這句話。
馬龍:不管你什么角色,你都首先做好自己。我覺得我始終是愿意先把自己做好以后,再去告訴別人,或者是再去指導別人。我覺得無形當中,也會影響很多去看你的人,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你都首先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最好,這個是一直希望能夠做到的。
從2003年到現在,馬龍從一個懷揣夢想的少年逐漸成長為了中國乒乓球的傳奇人物。正是這種從渴望證明自己,到在挫折中堅定信念,再到巔峰時期的自信從容和堅守熱愛,造就了如今的馬龍他曾經說過:“即使退役也不會離開乒乓球這項運動。”當選乒協副主席,意味著愿望的實現,也意味著他的職業生涯開啟了新的旅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