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AI人形機器人IRON
全球首個“人機共跑”馬拉松引發討論之后,北京亦莊開始設立人形機器人相關基金。
4月28日消息,據北京亦莊公眾號,近日,北京亦莊投資有限公司、北京亦莊機器人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工業發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北京亦莊北工智造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首期規模達3億元,主要投向北京亦莊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
不只是北京亦莊,近期上海等地也開始設立機器人和具身智能相關基金。
4月15日,由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與浦東新區聯合發起的上海具身智創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完成工商注冊,由上海國資母基金、浦東創投、張江集團共同擔任基石出資人,國投孚騰擔任基金管理人,浦東創投擔任執行事務合伙人,目標規模10億元人民幣,首關5.6億元,基金將依托張江機器人谷,聚焦具身智能本體、核心零部件、泛機器人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加速技術研發與產業轉化。
據鈦媒體AGI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北京、上海等10多個地方政府建立和籌備建立產業基金,規模從2億元至100億元不等,國資基金總規模超過700億元,投向機器人本體、產業鏈零部件、具身智能、創新應用等方向。
- 2023年12月,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正式成立,目標規模為100億元,將圍繞國家及北京市機器人產業相關領域戰略性布局開展直接股權投資,重點投向機器人本體、產業鏈零部件、產業鏈創新應用等領域。
- 2024年7月,上海市浦東區官宣,籌備設立百億元規模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基金,支持一批產業鏈頭部、優質和有潛力的企業發展壯大;2025年3月,總規模為100億元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也進入投資階段,人形機器人成為該基金的重點投資領域。
- 深圳:2025年2月,深圳宣布將設立100億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基金,聚焦人工智能的軟件、硬件和具身智能等方向,旨在通過投資高成長潛力的企業,解決其融資難題。
- 2024年5月,蘇州市吳中區設立總規模達100億元的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旨在推動吳中區加速打造“機器人產業全國創新集聚第一區”。
- 2024年10月,成都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基金已注冊成立,基金目標總規模達100億元。該基金是成都都市圈首只涉及機器人產業的國資管理基金,主要圍繞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領域進行全生命周期股權投資。
- 2025年2月,江蘇南京先進制造產業專項母基金(有限合伙)正式成立,目標規模50億元。該基金聚焦智能裝備(機器人、工業母機、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等領域,采用“子基金為主、直接投資為輔”的模式開展投資。
- 紹興:2024年12月,紹興市上虞區成立金葵舜盈基金和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注冊規模為50億元。特別設立基金規模為2億元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基金,加速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研發、成果轉化與市場推廣。
- 2024年11月,武漢市漢陽區宣布將與社會資本共同打造總規模50億元的基金矩陣,投資領域包括低空經濟和人形機器人。
- 河北:2023年4月,總規模20億元的河北省機器人產業基金成立,計劃通過20億元母基金,吸引撬動80億元以上社會資本,形成100億元以上規模的基金群,助推河北省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 唐山:2023年11月,唐山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基金總規模達50億元,首期規模10億元,重點投資于機器人及其上下游產業相關的優質項目。
- 安徽合肥:2024年9月印發的《合肥市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提出,建立總規模超50億元的專項基金體系工作。同時,安徽省將設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人形機器人子基金,首期規模不低于5億元。
- 2024年12月,重慶市印發的《重慶市支持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重慶市產業投資母基金和產業資本、社會資本、有關區縣以市場化方式共同出資組建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
據公開信息統計,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國內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領域共發生投融資事件超過42件,已超過2024年全年的50%,熱度持續攀升。
然而,前不久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釋出“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言論,引發行業熱議。
朱嘯虎表示,目前看不到“具身智能”或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商業化潛力。“我們最怕的就是市場共識高度集中,商業化又不清晰。我們從來沒有在這樣的案例上賺過錢。”
但與朱嘯虎意見相悖,北京亦莊等多個國資基金如今強勢入場,意味著人形機器人依然具備更多的投資條件,也代表整個人形機器人的投資渠道已經轉向地方政府基金。
據亦莊投資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基金管理團隊已完成對17家機器人和智能制造企業的深度調研和儲備工作,涵蓋機器人本體、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高端機床、半導體設備、增材設備、工業互聯網、自動化產線及系統、芯片、大模型、新材料、無人系統、智能終端等多個關鍵領域,而基金已正式啟動首批項目盡調流程。據悉,截至目前,北京亦莊已集聚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生態企業300余家,產業鏈規模超百億,占整個北京市的50%。
不過,達闥機器人創始人、CEO黃曉慶最近的言論值得深究。
黃曉慶表示,中國的一些投資者貪便宜,這是具體國情的問題,出來幾個小哥們說能做什么東西,幾頁PPT一出,就融幾個億,然后這類團隊的估值很低,投資者進入就會占據較高的股份。立足國內,微觀資本的態度都變得保守不前,且對達闥這種行業先鋒隊的態度是不投資。
那么,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是否會是一場資本狂歡下的泡沫?
近期一場具身智能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閆維新表示,“泡沫”是遠離了價值以外的內容,只要大方向正確,總能找到機器人能力上限和應用場景下限之間的交集。比如在危險替代領域,具身智能和非視距遙操作結合,未來三五年有望實現落地應用,要對行業發展有信心。
在算法層面,嘉賓一致認為中美差距并不大,基本可以達到旗鼓相當的狀態。但閆維新坦言,中美在訓練算力和推理算力方面仍有差距,尤其和英偉達CUDA生態的差距更為顯著。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大裝置事業群總裁楊帆則認為,投資人的公開質疑是行業的標志性事件,只有直面這些質疑,經歷這些質疑,克服這些質疑,行業才能真正從實驗探索階段走向認真、嚴肅地產業落地階段。
就在4月底,聯想集團宣布與清華大學-故宮博物院文化遺產聯合研究中心合作,雙方共同升級打造“智慧應縣木塔2.0”技術方案,試點性地將聯想自研具身智能六足機器狗與應縣木塔保護工作相結合,執行包括智能掃描建模、景區安全巡邏等在內的守塔工作。
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毛世杰表示,過去幾年,AI 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能力有很大提升,業界認為今天的大模型、AI技術是完全能夠通過圖靈測試。而如今,AI 技術讓機器人走進3.0時代,特征就是在感知、交互、決策等方面大量采用了數字AI的技術,讓機器人的智能化大大地提升。
毛世杰分析稱,今天這個環境下如何去做具身智能,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結合特定的場景,不要去解決通用性的問題,數字時代通過圖靈測試這樣的通用性的機器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個人覺得都還沒有那么成熟;第二,結合場景設計特定的形態,而并不一定就是要做人形或者是其他形態,也許可以用新形態的狗或者是其他形態機器人。基于當前的技術發展水平,結合真實的場景應用,是我們做機器人應該所把握的方向。
展望未來,與場景相對單一的自動駕駛不同,基于具身智能技術的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豐富多樣,它可先學習通用知識,再快速在特定場景中成為專家,以多層次、全方位的方式在不同領域實現突破。
銀河通用合伙人、大模型負責人張直政認為,一方面,在商業超市、工廠等場景中,機器人若能以較低成本完成簡單重復性任務,實現從50萬開發成本到5-10萬的突破,便是重要的“打臉時刻”;另一方面,當機器人具備與人類一樣的共情能力,能在情感陪護、康養等場景中給予人們情感關懷時,也將是具身智能的一次重大飛躍。
楊帆指出,他希望看到機器人在完成復雜任務的同時,能與外界人類社會進行無約束的交互。比如,在主人提出需求后,機器人能獨自前往辦公室取回遺忘物品,在這過程中,不僅要完成識別、拿取物品的任務,還要應對復雜的外界環境,如與陌生人交流、防范意外情況等。
“選擇具身智能并不是我主動的選擇,更多地還是主要在服務科技創新的群體。”楊帆談到商湯大裝置做具身智能場景時表示,大裝置的初心和愿景,就是要去提高AI模型生產和應用的性價比,降低人們使用AI的門檻。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