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上級文化單位下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和《關于社會智庫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有關規定,為客觀、公正、科學的管理和鼓勵在中國傳統文化繼承、發展、融合、創新、交流等領域內作出重大貢獻的高層次人才,有效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國故事更好地贏得世界認同感,華夏傳統文化研究院現決定面向社會各領域行業開展首批智庫專家遴選工作。
錢鼎文與峨眉纏絲拳:非遺傳承與創新之路
螺旋纏絲勁凝練三教智慧,非遺纏絲拳自明清隱脈相傳,以"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的整勁技法遠播中外。
這門巴渝武術正借力文化強國戰略煥發新生——全球會館大健康,數字傳承播火種,養生文旅塑品牌,在剛柔相濟間叩問傳統武學如何守住武德根脈,于世界舞臺舒展東方神韻。
纏絲拳,作為四川、重慶地區流傳的傳統武術流派,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技擊養生功能,使其在中華武學的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輝。從古至今,這門技藝不僅承載著先輩們對武學智慧的探索,更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一、纏絲拳的歷史淵源與流派形成
《中國武術史》記載,最早有歷史記載的武術是春秋戰國時期歸隱峨眉的亡國戰神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隨著時間推移,古老的峨眉通臂拳逐漸分化為兩個主要方向:一是原先以修煉胳膊腿腳筋骨為主的通臂拳系列;二是以修煉丹田內功吐納經絡導引行氣術為主的火龍拳系列。
峨眉道家火龍拳深受巴蜀易學及道門經絡導引行氣術的影 響,其核心“通背法門 ”源自道家經脈學說,主張通過疏通背部督脈等諸陽火龍經脈的大周天功法,從而提升武術健身功力。這種理念貫穿于纏絲拳的整個練功體系中,使其不僅成為一種技擊藝術,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文化載體。
受道家經絡導引養生行氣術浸潤的古老峨眉通臂拳經火龍真人傳張三豐而后形成武當派武學體系。百年后又有峨眉道人傳明朝兵部主事兼鳳陽巡撫唐順之,再由唐順之傳部屬戚繼光及其中軍近衛營八百官兵。戚家軍轉戰南北期間不少官兵先后轉業退伍或傷兵安置,峨眉道門功夫被傳到江浙閩粵及中原北方而成通背拳或通背纏拳。唐順之在《峨眉道人拳歌》重點強調“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言簡意賅地概括了火龍通背纏拳的核心技擊思想。
同期留在川渝本土的峨眉道門功夫則以火龍拳、八卦拳、纏絲拳、點易拳、黃林術、蛇拳、猴拳等拳種流派傳承至今。不過除了道觀內部正統以外,大多流行于江湖民間的傳承都遺失了其丹田吐納經絡導引行氣術的內功修煉和“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的招式應敵法門。且不論內修要求,僅觀其腰腿身手筆直,全無內家身具“五張弓”的基本形態。
身為專職體育教師的錢鼎文先生一生沉浸癡迷于峨眉武學的勤學深研中,結合師父于天沛老夫子晚年九十余歲后才肯吐露的火龍通背法門“斯文之道”,閉關潛修于多所鄉村學校,逐漸探索到峨眉道門武學精要。并受老師委派遍訪成都、重慶、大足、瀘州、榮昌、內江、合川、廣安、江津、宜賓等地纏絲拳同門,最大可能的匯集了各地有用的纏門功夫,完成《道門纏絲》論著。并受各地同門要求于1998年底成立了當時的“武術協會纏絲拳分會(后來纏絲拳協會的前身)”,并在武術協會的領導下開展了積極有效的非遺申報工作。2009年,纏絲拳成功獲批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纏絲拳作為四川、重慶等地流傳廣泛的傳統武術流派,其得名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作為一種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及兵家思想的武術體系,纏絲拳以其獨特的螺旋纏絲勁為核心,兼具技擊性和養生功能。據《四川武術大全》記載,能追溯到系統傳授纏絲拳的是“江西拳師 ”黃益川(亦名王一川),真實籍貫難考。那時不像現在二代身份證信息時代根底可查,一般江湖上背有案底之人通常會故意透露一個“來處 ”“讓官府追查去吧 ”。黃益川在清雍正、乾隆年間因參與“反清復明”活動被官府追殺,避難入川后,跟隨峨眉道人研習道門火龍拳,并在瀘州納溪、大足龍水、合川云門等地隱居授徒,逐漸形成了以“纏繞化解之技擊方法為本 ”的纏閉門(蠶閉門)流派。
黃益川的弟子楊為善將技藝傳入大足龍水鎮,繼承者包括 何世福、尹思賓、游學中等人。何世福又將其傳給兒子何峻山以及外孫陳世興、陳世福、陳世倫等。這些傳人在榮昌、大足等地廣泛授徒,成就纏門近代歷史上承前啟后的一代宗師姚玉堂、周吉祥、席秉誠、鄭三吉、陳伯甫、吳英武等。
榮昌纏絲拳近代的代表性人物有趙鄂生、蔡德泉、于天沛、趙同城、李金順、唐新知、劉蓬革、余普盛、楊吉山、林焉、胡純武、吳靜洲、蔡友光、趙文波、蔡吉等。他們各具特色,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深耕拳壇數十年,培養了大量弟子,使纏絲拳從大足榮昌為中心輻射全國乃至海外。
纏絲拳的特點在于行拳猶如行云流水,連綿不絕,浮沉吞 吐,輕盈靈活,螺旋纏繞,剛柔相濟,貼身短打,長短結合,變化多端,攻防兼備。其技擊原則強調近身貼靠、橫勁沾粘、打穴擊要,體現了“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的整 勁發放。
步法輕巧(趨步、擦擦步),身法如猿猴靈動,招式含“攀猿手 ”“順手牽羊 ”等化勁技巧。套路名稱多具意境,如“雙圈手蝶掌 ”“烏云蓋膝 ”“震腳翻鉆捶 ”等,兼具實戰性與藝術性。
纏絲拳的應敵思想包括三門六字訣:純陽手法(殘、截、冷、彈、抖、鉆),陰陽手(沾、粘、綿、誘、空、隨),純陰術法(敬、驚、徑、擎、緊、切)。這些手法各具特色,適合不同年齡和階段的習武者。
主要手法包括纏繞、封閉、鎖扣、牽引、丟放、起掛、巴拿、撻摽、搓戳、勾斷、滾殺等。這些手法在競技、養身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錢鼎文的習武求學之路與貢獻
錢鼎文的父親紹榮公自幼浪跡江湖,擅長自保手段,并對 年少的錢鼎文進行了初步指導。70年代末,他得知義伯張吉 洲擅長技擊,便多方求教,學習了黃林派火龍技法基礎及五祖 拳擒羊馬。80年代初,隨著少林風潮興起,他又向家族長輩 海光叔公學習了北方傳來的螺旋拳及無極刀術。無論居家還是住校,他都堅持暗自修煉,逐漸在同學和老師間留下了勤功好武的名聲。
于天沛師傅九旬照(第一排中間)
拜師深造,融會貫通
1985年,錢鼎文經學生家長鄭應輝和同事呂曉勛介紹,拜峨眉纏絲拳大師于天沛為師,正式入門系統學習纏門功夫。在于老夫子的指導下,他不僅掌握了纏門內功吐納、樁功技法,還認識了許多常用中草藥及其醫療方法。多年間,錢鼎文先后在葛橋中心校、鐵索橋村校、青峰廟小學等多所學校任教,同時邀請于老夫子駐校指導,共同推進纏門功夫的傳播。
錢鼎文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極高的悟性和毅力。他不僅記 錄了于老夫子的諸多口訣和心得,還通過不斷實踐總結出適合自 己的訓練方法。例如,他將傳統套路中的“請手提氣 ”“掛步擠 手”“退回奇門 ”等動作融入日常練習,通過“功在時時刻刻” 使自己的技藝更加嫻熟。于老夫子曾因本門武學未有書經典載而感到遺憾,期望錢鼎文遍訪同道,探索淵源,匯集纏門武技成冊。遵照師命,錢鼎文通過遍訪各地同門完成了《道門纏絲》專著,并在之后繼續深入研究中,屢次叨擾唐新知師叔清修,終得融匯眾長,深蒙行業專家學者嘉許。
錢鼎文伯父張吉洲和錢鼎文師叔唐新知
桃李滿園,薪火相傳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錢鼎文陸續收錄夏興富、呂玉斌、楊顯 剛、張椿、馬義富、何世建、錢頂素、陳紹奎、朱孝輝、羅仕杰、 唐孝志、劉小波、隆朝勇、賀兵、錢義洲、陳剛等傳人弟子,并協助師父規范前來拜謁的同門后學的技術標準。錢鼎文還積極參 與走訪各地纏絲拳同道,成功聯絡了川渝地區的眾多纏門愛好者。 1998 年底,他與其他幾位同仁共同成立了武術協會纏絲拳分會(現為纏絲拳協會前身),推動了這一傳統武術的組織化發展。
錢鼎文多次組織或參與各類武術交流活動,旨在促進纏絲拳 的傳播與發展。例如,他曾在豆腐坳村小、柏香嶺小學、燕山小學等地舉辦公開演示,吸引了許多武術愛好者的關注。此外,他還通過撰寫文章、錄制視頻等方式,將纏絲拳的精髓通過現代傳媒分享給更多人。
錢鼎文與學生徒兒合照
易學在蜀,武學自巴
錢鼎文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學深研,不僅在峨眉武術纏絲拳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對中華武術的歷史探源頗有全新的發現。
縱觀從炎黃蚩尤及其更早的部落斗爭,特別是從春秋戰國時 期司徒玄空的通臂拳以來。中華武術經歷了野蠻血腥生死存亡搏 斗到修身養性文化傳承的文明進化。
隨著三星堆史前文明的揭示披露,逐漸吹散了偽歷史蒙在巴 蜀上空“不曉文字,未有禮樂”之迷霧。事實上,從上古閬中伏 羲畫卦,及廣成黃帝彭祖論養生,長秋山脈炎帝作連山易,商末 時期周文王解易,到漢代胡安、趙賓,成都嚴君平、郫縣揚雄,南川郭氏家族,楊由、任熙,晉代的范長生,南朝的衛元嵩,唐 代何妥、袁天罡、趙蕤、李鼎祚,前后蜀彭曉,兩宋潼南陳摶、仁壽龍昌期、閬中陳漸,合州周敦頤,成都呂陶、涪陵程正叔,廣元黃裳,邛崍張行成、蒲江魏了翁,元代資州黃澤、三臺趙采, 明代梁平-萬州來知德等,皆中華文化核心易學思想集大成之鴻儒大家。因為有他們,巴蜀易理太極陰陽五行八卦學說一直是華夏學術思想的中心主流,無怪乎伊川先生感慨驚嘆不已,發出“易學在蜀”之概述。兼之蜀地自古人文歷史積淀深厚,農牧蠶桑耕作歷史悠遠,道家內丹修煉經絡養生等成熟發展等,都為后世峨眉道人演繹的內家武學奠定了必須的理論基礎。
錢鼎文研究表明,古代巴人勇猛善戰,古老的巴人武舞受川 東土著巫醫祝由及峨眉通臂拳和后來萌生于川西鶴鳴山的道教影響深遠。據考戰國時期角力搏斗就在川東一帶盛行。秦漢時期巴人舞蹈進入宮廷,這是武術套路的雛形。古代巴人還創造出了修煉內功的“導引行氣術”。
通臂拳受兩宋潼南崇龕希夷先生扶搖子陳摶、合州通判濂溪 先生周敦頤、涪陵北岸伊川先生程正叔等理學大師太極陰陽學說 的影響,逐漸分流為以修煉丹田經絡內功為主的火龍拳系列(峨 眉道家經脈學說認為背部督脈等諸陽火龍經在人體具有御侮防身功效,故內家武學領域亦稱疏通諸陽火龍經脈增進武術功力的大周天法門為火龍功或通背之道,現代內家武學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煉胳膊腿腳筋骨為主的通臂拳系列。后來,通臂拳技擊思想被少林系列武術吸納,極大地豐富了少林武學。
火龍通背內攻武學在峨眉道門內部亦稱火龍功或火龍拳,歷 代修煉火龍功的佼佼者被尊為火龍子或火龍真人。元末明初張三 豐即是跟從某一代火龍真人修煉了通背火龍拳而后開創武當山一派武學的,但依然大多在內部出家弟子中秘傳。
峨眉火龍通背法門傳到唐順之時,因會試三甲并在兵部見過 大世面的唐順之,不像一般武林人士一樣自神其技自秘其術,而 是以歌謠的形式廣泛宣傳之。一時間不得了了,中華武術因而迎 來了一個爆發期。縱觀當今流行的各大武術拳種,除個別掛靠到 更早的歷史名人膝下以外,大多只能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歷史。
唐順之潛修十余年后,因東南沿海倭患猖獗,朝廷重新任命 他為鳳陽巡撫督導戚繼光等人的抗倭斗爭。戚繼光經典論述《紀 效新書》描繪了唐順之向他傳授峨眉武技的細節,并在其中軍近 衛營八百兵勇的訓練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功夫而成“(明)太祖 長拳三十二式 ”以及鴛鴦陣法的實戰教學。戚家軍轉戰南北期間,峨眉武術在軍地交流或官兵轉業退伍過程中被撒播到江浙閩粵及 中原北方各地而成通背拳或通背纏拳。
此外,錢鼎文還深入研究了后期川東道門武術向外擴展的幾 條脈絡。清朝時期皇家信奉佛教,前朝倍受尊崇的道門武技不堪 冷落而大多聚集民族英雄圣地抗元福地合州釣魚城一帶形成反清復明組織,并在各地搭建了“五花八葉”等分支機構。其武術在民間一般叫火龍拳、巴子拳、纏絲拳、八卦拳、點易拳、及僧、岳、趙、杜、洪、化、字、會等武術。
期間有癩道人將巴子拳傳與北方吳鐘等而成八極拳。稍后有 盤山道長將八卦拳傳與董海川而在北方形成八卦掌。再后有徐矮 師將道門八卦拳的另一種風格通過杜興武傳到北方而成自然門功 夫。兼之前述張三豐和唐順之傳出去的峨眉武術,以及更早期深度影響少林武術的通臂拳,中國武術一條很清晰的發展脈絡躍然 紙上,那就是“武學自巴”。
繼程正叔經過師承周濂溪先生深研易理發出“易學在蜀”宏 聲,錢鼎文通過拜謁于天沛夫子修煉火龍纏絲得到“武學自巴” 豪論,無疑是探索中國武術史的一條全新思路。
三、纏絲拳的發展現狀與社會影響
2009 年,纏絲拳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Ⅵ—4),成為市級代表性項目之一。這背后離不開錢鼎文自 1990 年以來的努力。他遍訪同門、整理史料,積極推動非遺申報工作,最終讓這項古老武術煥發出新的生機。
近年來,錢鼎文主持的纏絲拳藝研究會在優化提煉拳械功 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針對成都峨眉道院同行提出民間版老 架纏絲拳“ 內家特點不明,螺旋纏繞韻味不足 ”等問題,研究會對內功內勁進行了系統完善,并在套路前面增加了“請手提 氣、退回奇門、左掛擠手、右掛擠手、沉氣貫勁 ”等五式,以及末尾的“導氣歸田 ”。此外,研究會還匯總了此前二十年搜 集的纏門祖師黃益川、楊維善留傳的拳械功法,進一步豐富了 “榮昌纏絲拳 ”的內容,使其升級為“ 巴渝纏絲拳 ”。
為了便于初學者學習,錢鼎文將纏絲拳的傳統套路規范為 二十式,段位制套路規范為六十四式,既保留了應有的動作要領 又降低了學習難度。這一舉措得到了廣泛好評,許多愛好者因此受益匪淺。
除了徒手套路外,纏絲拳還擁有豐富的器械體系,包括七星劍、追風劍、白猿劍、鴛鴦劍、無極單刀、五行棍、三欄棍、雙頭槍、纏閉槍、雙锏、鞭桿等。錢鼎文及其團隊對這些器械套路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市區各級武術大賽中展示,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四、社會實踐活動:全民健身與志愿者推廣
作為榮昌區武術協會副秘書長和纏絲拳協會創建者,錢 鼎文不僅致力于技術層面的研究,還積極投身于全民健身活 動的推廣。他通過重慶志愿服務平臺宣傳巴渝纏絲拳,組建 了“重慶市纏絲拳宣傳推廣教練員支隊 ”和“ 巴渝纏絲拳宣 傳推廣教練員服務隊 ”,吸引了大批熱心人士加盟。由他擔 任主教的纏絲拳會館,幫助各地志愿者迅速成長為優秀的纏 絲拳教練員,為全民健身運動做出了重要貢獻。
錢鼎文特別重視青少年群體的培養,經常走進中小學校園, 為學生們講解纏絲拳的歷史文化與健身價值,并帶領他們體驗基本動作。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深受師生喜愛,也激發了許多年輕人對傳統武術的興趣。
2015 年暑期,中共榮昌區委宣傳部組織的“美麗榮昌 ”系 列宣傳活動之一——“重慶市非遺文化纏絲拳藝宣傳教練員志愿 者培訓 ”順利開展,來自各地的愛心志愿者通過努力學習和艱辛 訓練,系統了解了纏絲拳的歷史沿革、拳理拳法、內功基礎、常規器械、初級纏絲拳六十四式及其基本拆解技法。
在社區層面,錢鼎文組織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如免費公開課、公益講座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還促進了鄰里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如今,這些志愿者帶著對榮昌的美好印象、強身健體的美好憧憬以及宣傳推廣巴渝非遺文化的神圣使命,活躍在全球各地。其中不乏在非洲孔子學院執教的陳曉燕女士、在歐洲汽配公司工作的張奧娜教練、國內各省拓展業務的葉成忠先生、 全國各地開班授徒的楊顯剛拳師,還有本地多所中小學校的體 育教師和多家公司企業的管理人員等。
五:數字化與國際化:互聯網+榮昌武術
隨著時代的發展,錢鼎文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微信、QQ、社區論壇、百度貼吧等現代網絡宣傳交互手段,做好“互聯網+榮昌武術 ”的大文章。他創建并公布了榮昌區武術協會的工作群號,要求區內各武術健身分會站點場館人員保持聯系,逐步實現各種通知信息主要在群內發布回收。
此外,他還成功開辟了百度貼吧“榮昌武術”、“巴渝纏絲拳”、“纏絲拳會館”等信息交流平臺,期待大家登錄注冊并積極建言獻策。身為體育教師和計算機教師的錢鼎文利用自身技術和工作優勢,在上千個省級、地市級、區縣級行政單位,數百所國內大學以及部分國外知名大學的公共信息平臺上創建了“榮昌纏絲拳”的對外宣傳窗口,使得榮昌纏絲的名號和身影能在世界每一個地方呈現。
2016年,在重慶市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領導下,由錢鼎文主 筆的《巴渝武術段位制系列教材之巴渝纏絲拳篇》順利結稿,并在多所中小學校的進行實驗教學和專項課題研究獲得可行性 結題論證。隨后通過纏絲拳會館的系列教學實踐活動,取得了 近十年的試點性社區全民健身活動成果,并在多批次的宣傳推 廣志愿者教學培訓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文明實踐活動經驗。
隨著多屆宣傳推廣志愿者培訓及纏絲拳會館系列活動在各 地全民健身活動的展開,作為中國武術協會資深會員,武術散 打教練員、裁判員,武術段位制指導員、考評員,健身氣功教練員、裁判員,地方武術協會主要領導成員,武術六段的錢鼎 文,逐漸受到各級主管部門的重視。錢鼎文先后兩屆榮獲榮昌 縣委縣府授予的“優秀教師”稱號和一屆團縣委“新長征突擊 手 ”稱號。2017年和2018年,錢鼎文都受到榮昌區體育局推薦被重慶市文明委、體育局評為群眾身邊“最美好體育人”。
六、未來展望:文化自信與品牌塑造
隨著現代人對健康需求的增長,纏絲拳的內功修煉逐漸受 到關注。錢鼎文表示,未來計劃通過數字化手段記錄拳法,開發青少年培訓課程,讓纏絲拳真正“動起來 ”“傳下去 ”。他希望通過文化交流與賽事進一步拓展國際傳播潛力,將纏絲拳帶入更多國際武壇。此外,他還希望依托重慶、合川等地的“武術祖庭”資源,打造武術主題旅游線路,結合漢服文化、非遺體驗等吸引游客。
纏絲拳作為巴渝地區獨具特色的傳統武術,不僅是防身之 術,更是調和身心的養生之道。從古代峨眉通臂拳的分化,到現代錢鼎文等人的不懈努力,纏絲拳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政策支持、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的多重推動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項古老的武術將在新時代煥發更加璀璨的光芒,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 ”的重要載體。
錢鼎文的故事是傳統與現代碰撞的縮影。他以三十余載堅 持守護文化的根脈,用雙創思維激活非遺的生命力,讓峨眉纏 絲拳從村野走向國際,從歷史照進未來。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武術家的執著,更是新時代文化傳承者的智慧與 擔當。
錢鼎文用一生的時間守護并推廣纏絲拳,他的故事激勵著 無數后來者繼續前行,讓中華武學的精神薪火相傳,永續輝煌。無論是技藝的精進,還是文化的傳播,纏絲拳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典范。讓我們攜手共進,為保護和弘揚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而共同努力!
經研究決定,同意錢鼎文同志申報并加入“全國首批智庫專家”團隊。智庫人才是國家戰略決策的重要參與者,他們以深厚的理論功底、敏銳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維,為國家和政府提供科學、客觀、可行的政策建議。同樣智庫人才是理論創新和思想引領的先行者,他們以開放的視野、創新的思維和批判的精神,不斷提出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為國家和民族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近年來,相關領導單位一再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就要求我們各文化領導單位要加大對各智庫人才的發掘投入力度,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營造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的良好氛圍。鼓勵智庫專家之間、智庫與政府部門之間、智庫與企業之間開展廣泛的交流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良好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