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正式掛牌成立以來,旬陽市蜀河鎮中心學校教育共同體以“五共”機制為引擎,在城鄉教育協同發展領域展開積極探索,為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注入新動能。這個由蜀河鎮中心學校(核心校)、仙河鎮中心學校等四校組成的教育聯合體,通過制度創新和資源整合,正在書寫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新篇章。
3月10日的掛牌儀式上,四校負責人共同簽署《旬陽市蜀河鎮中心學校教共體章程》,標志著這一創新實踐正式啟航。通過建立校長聯席會議制度,共同體迅速構建起管理共進框架。首次會議即制定實施方案,明確以“管理共進、師資共用、資源共享、文化共融、考核共評”為核心的發展路徑。這種機制創新打破了傳統校際壁壘,為深度協作奠定制度基礎。
“教育共同體就是著力破解鄉村教育痛點,創新師資配置機制。”教共體負責人表示,我們通過“管理者同培”計劃,6名校長完成華東師大高端研修;組建跨校青年骨干教師團隊,開展學科研修活動覆蓋120余名教師。更值得關注的是,2025-2026學年規劃的14人走教計劃,將實現優質師資的精準流動。心理健康教育、腰鼓項目等特色師資的共享,則體現了因需定教的靈活機制。
在教育資源整合方面,共同體展現出創新思維。30%公用經費統籌使用機制下,蜀河鎮中心學校投入6萬元幫助蘭灘學校改建幼兒園,實現硬件資源互補。特長生資源共享機制成效初顯,聯合培養的籃球隊員在市級賽事摘得桂冠。數字備課資源庫建設與“同課異構”教學活動的結合,使優質教學資源實現云端共享與線下深化的雙重效應。
在文化共融方面,各校既保持特色又實現共生。蜀河的“陶園文化”、仙河的“博愛樂學”、蘭灘的“一體二融合勞動育人體系”,通過“文化節”“藝術展演”等載體形成互動。紅色故事分享會、師生共讀活動等特色項目的跨校推廣,構建起“一校一品、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研學資源的整合更開辟了實踐育人新空間,古鎮文化、水電科技、仙河田園風光、王院研學基地等特色資源成為共同育人財富。
此外,共同體打破單一校評價模式,建立統一考核體系。通過共享考核方案、實施捆綁評價,將成員校發展成效與共同體整體績效掛鉤。這種激勵機制有效促進校際深度協作,今年已推動3次聯合教研和多項特色項目落地。
據教共體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深化“五共”機制,探索共同體辦學模式,一是針對師資共用方面,制定更細化的實施細則。在教師交流輪崗方面,建立“雙向選擇+統籌調配”機制,根據教師專業特長和成員校實際需求,精準匹配交流崗位。二是優化資源共享模式,促進精準幫扶。在資金統籌上,制定更科學的公用經費分配方案,根據各校實際需求細化資金使用方向,重點支持成員校特色課程開發與教學設施升級。三是創新文化共融路徑,打造一校一品。開展“教共體文化共建”活動,組織各校聯合舉辦文化節、藝術展演、體育聯賽等活動,促進師生文化交流與融合。挖掘各校文化特色,共同設計教共體文化標識與宣傳品牌,形成“一核多元”的文化矩陣,實現教共體品牌共生共榮。
(通訊員 陳孝偉)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