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智慧的結晶。讀書,不僅是一種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翻開一本經典好書,便可領略前人風采、了解歷史變遷、感受文化傳承。
近年來,蘭州市把全民閱讀作為提升公民文化素質、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有效途徑,開展形式多樣的全民閱讀活動,書香氛圍日益濃厚,全民閱讀蔚然成風。如今,無論是走進社區、村莊,或是置身企業、機關,處處都能看到人們怡然讀書的身影,濃濃的書香正在不斷涵養著如蘭之州。
拓寬書網 閱讀服務送上家門
在家門口就能借閱到各類書籍,并且還有舒適的現代化閱讀空間,時不時地參加一場主題鮮明的閱讀活動,以書為媒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是蘭州市城關區的城關書房所帶來的幸福體驗。
“一個充盈書香的城市,才是一個富有精神氣質的城市,作為一名生活在城關區的市民,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這種氣質。”午后時分,沐浴著春日的暖陽,在位于城關區中天建環球中心的城關書房內,退休市民趙毅慶由衷贊嘆并表達自己的感受。
近幾年來,城關區以廣場公園、街道社區文化站為代表的城關書房及分館,讓“書網”不斷延伸,把書房建在群眾身邊,將閱讀服務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截至2025年2月,城關區共建成13個城關書房智慧型圖書閱讀服務點位、8個24小時智能自助書柜,提供一站式借閱、多媒體聽書設備、24小時自助服務。
城關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就近服務、就近管理原則,該區依托廣場公園、街道文化站、第三方圖書運營管理公司,合力進行城關書房的建設與管理工作,打造“一書房一特色一精品”的同時,通過圖書、技術、人員等資源的全面共享統一管理,實現了為讀者提供無差異的優質服務。
將文化體驗、文化消費融入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建構有意味、有溫度、有情懷的公共文化空間,滿足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推進文化建設創新的方向。2018年年底,由讀者出版集團與西固區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8所“讀者小站·金城書房”項目竣工,開始面向公眾開放。如今,這個街區公共文化空間已在市民心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
“讀者小站·金城書房”集閱讀服務、公共借閱、分享體驗、閱讀講座、知識服務、文創產品銷售于一體,并提供文化展覽、親子閱讀、詩文朗誦等文化體驗活動,是一個多功能、復合式、開放型街區公共文化空間。自建成以來,“讀者小站·金城書房”累計接待人數60余萬人次,舉辦各類活動近800場次。
“閱讀是最能富足精神世界的方式,小站提供了一個安靜閱讀的場所,還是一個和書友們交流的平臺,我在這里的每一天都過得充實有意義。”讀者許新平感慨地表示。
融合創新 開啟智慧閱讀模式
七里河區圖書館積極探索創新服務模式,打造出24小時無人值守的百合花書房,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全天候、智能化的閱讀空間,開啟智慧閱讀新體驗。
百合花書房是一個可以容納30余人共同閱讀的空間,舒適的桌椅、柔和的燈光,營造出靜謐溫馨的閱讀氛圍。同時,書房配備免費無線網絡,方便讀者查閱資料、線上閱讀,實現線上線下閱讀資源的融合。“書房內藏書3000多冊,涵蓋文學、歷史、科學、少兒等多個類別,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閱讀興趣市民的多樣化需求,是一個小巧但豐富的閱讀空間。”該書房管理人員介紹道。
除了24小時全天候開放外,百合花書房最大的亮點是無人值守和自助借閱。讀者只需憑借七里河區圖書館讀者證,就能自助完成進館、借閱、還書等一系列操作,打破了傳統圖書館的時間限制。這種創新的服務模式,不僅提高了圖書館服務的效率與便捷性,也展現了科技賦能公共文化服務的強大力量。
無獨有偶,幾臺擺放在城關區“城關書房-智慧圖書館”里的自助借還機不僅會采集人臉信息幫助讀者輕松借閱,還讓閱讀變得更加科技范。“以前看書,首先要辦一張借書卡,有時候人到圖書館了卻發現借書卡沒有帶,就沒辦法進行閱讀,如今可好了,智慧圖書館沒有了辦卡、登記等流程,讓整個借閱高效流暢,閱讀體驗也變得更好了。”馬女士肯定地說道。
“農閑的時候我就會走進村里的農家書屋看看書,這里有很多農業技術方面的書籍,通過閱讀我學習了很多相關知識。農忙的時候我會通過線上的農家書屋看書,也十分方便。”家住紅古區張家寺村的村民魯永泰說。據紅古區委宣傳部文化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紅古區運用“互聯網+書屋”的方式,建立了以數字農家書屋平臺為基礎,以閱讀實踐活動為手段,以信息化管理為依托,以互聯網傳播為路徑,以手機等終端設備為載體的數字化閱讀模式,實現農家書屋的數字化和日常管理的技術化,為群眾提供了快捷、方便、全方位、全時限的數字閱讀服務。
閱讀體驗路徑的豐富是我市各縣區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便捷化的重要舉措,有效填補了傳統圖書館服務時間的空白,讓更多市民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享受閱讀樂趣,進一步激發了市民的閱讀熱情,推動全民閱讀向縱深發展。
多方參與 延伸文化資源觸角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國未來的棟梁。近年來,我市各縣區聚焦農村青少年閱讀資源不均、形式單一、陪伴缺失等痛點,初步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協同、本土創新的立體化服務體系。
“以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讀書,我們家長也不知道怎么引導。參加周末‘黃河少年讀書吧’活動后,孩子不僅學會了閱讀方法,還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自覺。”家長王俊霞這樣說道。
2022年4月,皋蘭縣整合各類資源力量,推出“黃河少年讀書吧”惠民服務項目,利用每個周末開展主題閱讀分享活動,根據時令開展有本地特色的實踐體驗。目前,該活動已成功舉辦201期,惠及少年兒童6000余人次。
由于項目的公益性質,發起活動的幾個主要部門積極鏈接優質志愿服務資源,由皋蘭縣教育局團工委對接聯系全縣各小學、幼兒園,招募教育一線骨干教師作為領讀志愿者,學生家長、各讀書陣地管理員共同配合,采用同步閱讀、交換閱讀、親子閱讀、自主閱讀等方式,開展讀書志愿服務活動,鼓勵和引導青少年多讀書、真讀書、讀好書。
“農村地區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兒童,家庭條件不太好的情況也比較普遍,他們其實更需要老師的引導,通過閱讀認識世界、建立自信心、獲得力量。”共青團皋蘭縣委副書記牟成維介紹說。如今,“黃河少年讀書吧”公益閱讀服務將延伸至村一級,根據各村青少年分布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閱讀分享活動,以讀促學、以讀促寫、以讀促說,讓農村地區的孩子能更加平等地享受到公益閱讀服務項目的紅利。
近日,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蘭州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志愿團隊聯合地方公益組織,走進高墩營小學,開展“書香潤童心·知識助成長”主題閱讀公益活動,以實際行動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鄉村基層延伸。活動緊扣“全民閱讀”主線,通過“閱讀分享+實踐體驗”雙輪驅動,為鄉村兒童打造沉浸式閱讀場景。在“閱讀故事分享會”環節,30余名小學生圍繞《中國寓言故事》《昆蟲記》等經典讀物,結合自身感悟講述讀書心得。
榆中縣夏官營鎮積極攜手轄區高校,挖掘并整合資源,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校地共建工作體系。今年以來,以農家書屋為主陣地已策劃開展“多彩新年,文化傳承——共赴地域風俗之旅”“非遺課堂·剪紙”“非遺課堂·皮影”等主題活動20余場。
西固區達川鎮持續加強農家書屋建設,拓展書屋功能內涵與外延,積極探索“農家書屋+”發展的工作路徑和創新模式,充分發揮農家書屋作用,將農家書屋活動與未成年人宣傳教育結合起來,開展農村少年兒童閱讀實踐活動、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宣傳活動,關愛農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讓未成年人和家長意識到綠色健康閱讀的重要性。
“我們會定期結合各類宣傳重點,舉辦科普知識講座、實用技術培訓,向群眾開展面對面、接地氣的宣講,在傳授知識、傳播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培養農民的閱讀興趣,提高農家書屋的利用率和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達川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安 娜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