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
近年來,閔行區不斷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服務到哪里”彰顯人文閔行的城市溫度。
近日,閔行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區融媒體中心、新聞晨報共同推出“文明實踐在閔行”專題系列報道,集中展現各級文明實踐陣地、團隊、項目在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積極營造“文明實踐在身邊、文明實踐我參與”的濃厚氛圍,助推全區文明實踐工作高質量發展。
“說到閔行,人們總會想到‘航天閔行’。閔行的航天資源十分雄厚,例如,中國航天在全國一共有三家總體研究院,其中一家就是坐落在閔行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的航天系統單位,90%都落地在閔行,‘航天閔行’的稱謂可謂名副其實。”談到閔行與航天的密切關系,閔行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人員馬璐充滿自豪。
如何用好閔行地域內航天專業人才集聚的優勢,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馬璐介紹,2021年6月起,閔行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共同打造推出“閔‘航’說”航天科普志愿服務項目。四年來,項目團隊深入社區、學校、企業開展航天知識科普活動近百場,服務學生及市民群眾數萬人。
“首先,我們依托‘志愿+科研院所’合作形式,讓航天知識走進普通百姓生活。開展實地體驗交互式主題活動也很重要,可以助力鎮企互聯互通深度融合。2023年起,我們還搭建了彩云之南與‘航天閔行’之間的科普橋梁,讓航天夢的種子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馬璐說。
“閔‘航’說”志愿宣講團:讓航天知識走進百姓生活
為了讓航天知識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航天青年講師團成員、國家重大型號任務研制團隊、全國勞動模范等航天“明星”團隊和個人志愿者共同組成了“閔‘航’說”志愿宣講團。宣講團還開發形成“1+7+X”課程菜單,包括1項航天綜合性科普課程、7項航天器及航天精神分類課程和X項專題及體驗式課程,多角度、全方位帶領大家了解中國航天發展的追夢故事。
現任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有限公司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的王曙群,是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勞動模范,也是“閔‘航’說”志愿宣講團的明星人物。2021年,在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的托舉下,乘坐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三位航天員來到太空“出差”。10月16日6時56分,火箭發射6個多小時以后的“太空之吻”,就與王曙群團隊有關。所謂“太空之吻”,就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已對接的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一起組成四艙(船)組合體。作為空間站的核心產品之一,對接機構的裝調正是出自王曙群團隊。
扎根航天事業30多年來,王曙群從一個擰螺絲的鉗工,成長為對接機構“中國制造”的領軍人物。在“閔‘航’說”的講臺上,圍繞《天工開物 匠心筑夢》主題,王曙群結合親身經歷,詮釋了什么是堅守、奉獻、工匠精神,展現了航天人敢于擔當、敢為人先、敢于破難的魄力和勇氣。從青絲到白首,背后的“大國工匠”精神深深打動了聽眾。
■ 王曙群參與“閔‘航’說”宣講活動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第802所林嘉宏博士在《走進航天》的故事分享里,介紹了“星、箭、彈、船、器”五大航天器的使用場景,帶領大眾感受科技的魅力。林嘉宏的父母都是航天人,選擇航天,對于林嘉宏來說,是一種精神傳承。他說,航天服上有國旗,航天人的科普使命感、責任感,促使他成為宣講團的一員。而在聽眾看來,林博士不止是在科普航天知識,更重要的是分享了航天人的家國情懷。
■ 林嘉宏《走進航天》故事分享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第804所副主任、黨支部副書記段欣欣,參加過航天員選拔集訓的全過程。她給中小學生們
分享了《中國航天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告訴孩子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航天員,讓孩子們對祖國航天事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 段欣欣分享《航天員的故事》
實地體驗交互式主題活動,助力鎮企互聯互通深度融合
“閔‘航’說”項目通過探索實施“三共”機制,即共建、共享、共融,推動全區14個街鎮(莘莊工業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與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下屬骨干企業結對,讓“科技+藝術”“科技+文化”碰撞出多樣火花。各街鎮結合自身特點,分層分類策劃特色主題活動,既進入村居面向百姓開展科普教育,又針對莘莘學子、企業白領、機關干部等開設專場。例如,吳涇鎮依托葉辛品讀室,開展“童‘新’向黨 航‘遇’涇彩”親子家庭DIY活動;虹橋鎮在樓宇開展“走進航天”活動,讓青年白領在互動問答、“手繪航天”中感受浩瀚宇宙的魅力;莘莊工業區將科普講座佐以書法與詩歌創作,讓科技插上文化的翅膀。
為了讓活動形式更多元、更豐富,受眾更廣泛,2022年起,在線下講座的基礎上,項目還拓展了線上直播,萬余人在線聆聽新時代長征人訴說閔“航”故事。組織市民代表百余人,走進上海航天實地參觀,近距離感受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
“閔‘航’說”攜手閔行區融媒體中心“科學來啦”節目,邀請“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研制團隊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楊赧做客區文明實踐中心,分享中國首款固液捆綁火箭誕生的故事,講座同步在“今日閔行”app直播。在此前揭曉的“光榮與力量——2022感動上海年度人物”中,“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研制團隊榜上有名。
■ 楊赧在直播中
太空到底有多遠?為什么要建造空間站?航天員們又是怎么在太空生活的?緊跟熱點,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空間站型號主任設計師、高級工程師樊萍,通過“文明云課堂”解讀“我們與太空的距離”,再現了上海航天人在重大工程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執行力。
■ 樊萍(右)走進文明云課堂
搭建彩云之南與“航天閔行”的科普橋梁
2023年至2024年,項目在助力閔行青少年圓夢航天的同時,陸續將服務送往彩云之南。
項目聯通上海閔行與云南昭通中小學校共同開展“滬滇云課堂 對話航天人”活動,實施閔“航”科普角援建行動,將“愛心筑夢·童書捐贈”“愛心筑夢·公益集市”活動募集的千余冊科普書籍、科普模型等寄送至昭通市,為兩地學子搭建云端學習交流的平臺。
目前,項目已在昭通市昭陽區第七小學、鳳凰中學打造2處閔“航”科普教室。馬璐介紹,“上海閔行對口支援云南昭通,我們就想,是不是能把優質科普資源也送到昭通。對接過程中,昭通當地表示了非常強烈的對于航天科普的需求,所以我們就發起了‘滬滇云課堂’活動,讓閔行和昭通的學子通過視頻直播的形式,實現兩地同上‘云課堂’。”
■ 昭通學生聆聽“閔‘航’說”云課堂
考慮到一次直播只有一個課時或者幾個課時,為了讓科普的影響更長久,項目在昭通選擇了一所小學和一所中學,建起了科普教室。“科普教室首先進行了整體的氛圍布置,里面有我們區中心聯合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共同捐贈的航天模型、幾百冊科普書籍、一些航天主題版面,讓學生走進空間就能感受到濃厚的航天科普氛圍,既能開展科普閱讀,也能近距離觀察航天模型,了解航天知識。”馬璐說。
■ 昭通一所學校的科普教室
在“云課堂”和科普教室的基礎上,當地學校延伸開展了一些活動,并將照片反饋給項目團隊。通過照片,團隊成員發現,捐贈的模型深受孩子們喜愛,孩子們自己用塑料瓶等材料模擬制作了航天器,還寫了讀后感,摘抄了知識筆記。“這讓我們覺得,科普教室發揮了比我們想象當中更大的作用。它不單單提供了一個空間,更重要的是營造了科普氛圍,讓更多偏遠地區的青少年有機會走近航天、感受航天,讓航天夢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這也是我們做閔‘航’說這個項目的意義所在。”項目團隊成員有感道>
■ 昭通一所學校的科普教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