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車主,機油和冷卻液就像是汽車的“血液”和“恒溫劑”,它們的健康狀態直接關系到發動機的壽命和行車安全。但很多新手司機面對這兩個系統時,常常一頭霧水:到底該怎么檢查?多久該換一次?別急,今天咱們就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手把手教你掌握這兩個關鍵養護點。
汽車
先說機油檢查與更換。機油是發動機的“潤滑劑”,能減少金屬部件摩擦、帶走熱量、清潔雜質。檢查機油時,記住四個關鍵步驟:
第一,時機要準——車輛熄火后等待10-15分鐘,讓機油充分回流到油底殼,避免測量誤差;
第二,工具要對——找到發動機艙內的機油尺(通常為黃色或橙色拉環),用干凈布擦凈后再插回原位,確保讀數精準;
第三,液位要穩——拔出機油尺后,觀察機油液面是否在上下刻度線之間,最佳位置是靠近上刻度線的2/3處;
第四,狀態要清——用紙巾蘸取機油觀察顏色,若呈金黃色且無雜質,說明狀態良好;若顏色發黑、有磨屑或刺鼻酸臭味,則需立即更換。機油的更換周期需結合使用場景靈活調整:礦物油建議每5000公里或半年更換一次;半合成油可延長至7500公里或6-8個月;全合成油性能最佳,但若車輛長期處于高溫、頻繁啟停或暴力駕駛狀態,仍建議每10000公里或1年更換。此外,即使行駛里程不足,礦物油和半合成油也需按時間上限更換,避免機油氧化失效。
汽車
再說冷卻液檢查與更換。冷卻液的核心作用是調節發動機溫度,防止過熱或凍結。檢查冷卻液時,重點關注液位、顏色和泄漏三點:液位——冷卻液壺上通常標有“MIN”和“MAX”刻度線,液面需保持在這兩條線之間,冬季可適當提高至上限以應對熱脹冷縮;顏色——正常冷卻液為綠色、紅色或藍色,若出現渾濁、沉淀物或顏色變淺,說明可能變質或泄漏;泄漏——仔細檢查冷卻液壺及連接管路是否有潮濕、水漬或結晶物,若發現滲漏需立即修復。冷卻液的更換周期與類型直接相關:普通冷卻液建議每2年或4萬公里更換一次;長效冷卻液(如有機酸型)可延長至5年或10萬公里。但若車輛頻繁短途行駛、長期停放或行駛環境惡劣(如高溫、多塵),需提前更換。此外,冷卻液顏色異常或出現鐵銹色油污時,可能意味著冷卻系統內部腐蝕或機油混入,需立即檢修。
汽車
日常養護小貼士:檢查機油和冷卻液時,務必確保車輛處于冷車狀態,避免高溫液體噴濺造成燙傷;添加冷卻液時,切勿使用自來水代替,不同顏色冷卻液不可混用,否則可能引發化學反應導致堵塞;若發現機油乳化(呈白色泡沫狀)或冷卻液壺內有油膜,可能是缸墊密封失效,需立即送修。
總結一下,機油和冷卻液的養護就像給汽車做“體檢”,定期檢查、按需更換,才能讓發動機始終保持最佳狀態。建議每次保養時,除了更換機油濾清器,也順便檢查冷卻液冰點、酸堿度等指標,確保萬無一失。記住,預防性養護永遠比事后維修更省錢、更省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