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鏞先生曾說過:“楷書演變自隸書,那么到底哪種書體是基礎還要爭論嗎?”對于王鏞先生的這番言論,很多喜歡抬杠的朋友迅速舉一反三的問道:“隸書源自篆書,篆書又源自甲骨文,那么甲骨文一定是書法的基礎了?想要學好書法就一定要先學甲骨文嗎?”
在傳統書法教育中,楷書長期被視為入門必修課,被認為是"書法基礎"。但這種觀念正在受到當代書壇的反思。越來越多書法家發現,過度強調楷書訓練反而限制了藝術表現力,導致用筆僵化、結字呆板等問題。
楷書演變字隸書,形成于魏晉,定型于唐代,其后的楷書一直延續唐楷風格,其法度森嚴的特點確實適合初學規范。但將之奉為圭臬,實則是書法實用性的需要。
楷書長期作為官方字體,對楷書的要求也重視規范化、標準化,古人入仕必寫好楷書,這讓楷書成為最受重視的書體,所以才有了楷書決定其他書體的觀念,這是片面重視書法實用性的結果。
唐楷標志著楷書的成熟,筆法、結字已經徹底擺脫了隸書的印記,成為一套完全獨立的體系,楷書的成熟一度讓人們忽視了對篆隸的價值,甚至開始用楷法寫隸,導致隸書迅速衰落。
并且人們對楷書的學習也陷入偏執化,過度強調楷書結構的嚴謹,發明了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等來強化標準化結構的練習,并將這種方式推廣到篆書、隸書甚至行草書當中,最終并沒有促進書法的發展,相反卻將書法推向了館閣化,完全拋棄了書法的藝術性。
過度練習楷書最直接的弊端是筆法固化、結字呆板,作品狀若算子,毫無生氣。同時失去了篆籀筆法的加持,讓筆畫質感輕浮、羸弱。
篆隸的結字講究因勢生形,甲骨文的疏密錯落、漢隸的波磔開張,都蘊含著更豐富的空間構成原理。
篆隸訓練對書法創新的意義更為深遠。甲骨文的象形基因、金文的澆鑄感、漢簡的率意性,都蘊含著未被程式化的藝術語言。近現代大家如吳昌碩、齊白石,皆從石鼓文、秦詔版中汲取養分,其作品中的金石氣正源于此。
在文字解構方面,篆書具有獨特優勢。其"六書"造字原理,能幫助書者理解點畫關系的本質。當代實驗書法中成功的變形處理,多建立在對古文字結構的深刻認知上。相反,僅具楷書基礎者,往往在創新時陷入盲目解體的誤區。
從書法史角度看,晉唐高峰的形成恰是篆隸精神的延續。王羲之《姨母帖》存隸意,顏真卿《祭侄稿》含篆籀氣。這些經典證明,真正的高級技法都需溯源上古。
當代書壇一些書家已經清醒的認識到了唯楷獨尊的弊端,很多書家開始專注篆隸的研究,比如王鏞、曾翔、石開等人,都是從篆隸當中尋求營養和靈感,開創了書法的新局面。
當然,否定楷書基礎論并非全盤否定楷書價值。作為實用書體,其規范性仍有存在意義。但若將之作為藝術創作的唯一基礎,則如同以格律詩約束現代詩歌。真正的書法教育,應建立多元化的入門體系。
在全球化語境下,書法更需要回歸"線條藝術"的本質。篆籀筆法中的屋漏痕、折釵股等審美概念,比楷書的"八法"更接近藝術本源。
書法教育需要打破"楷書迷信",建立更開放的學習體系。篆隸不僅不是高深學問,反而是解決當前筆法問題的良方。書法的未來,或許就藏在那些斑駁的金石碑版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