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間四月天,不負春光不負卿。
4月24日,中新社“外眼看岳陽”國際攝影師采風活動團隊抵達臨湘市羊樓司鎮。長槍短炮的鏡頭,聚焦在被綠意包裹的工廠——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這里,青藤爬墻,花紅葉綠,人們穿梭于花園式廠區與地下古醬窖之間,笑聲與鳥語齊飛,醬香共果香一色。
“十三村”何以吸引國家級媒體與外籍攝影師集體駐足?答案藏在它的生態底色、文化基因與社會價值中。從瀕臨倒閉的老字號,到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的3A級景區工廠,“十三村”用“綠水青山+非遺傳承+產業融合”的實踐,書寫了一部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生態底色:工廠與自然的“共生密碼”
踏入“十三村”廠區,視覺沖擊撲面而來:廠房外墻被薜荔藤蔓覆蓋,薔薇在廊架上織成粉色花墻,楊梅樹的青澀果實藏在葉間,油桃已透出淡淡緋紅,藤架下垂掛的鳥籠,成為麻雀的“電梯房”……
生產車間隱匿于綠蔭之中,不銹鋼操作臺上,工人正將新鮮香菇切片,整個流程在陽光與綠植的環繞中進行。工業文明與田園詩意,在北緯29度的丘陵間碰撞,讓這座綠化覆蓋率超50%的廠區,看起來更像是一座生態公園。
穿過車間后的小徑,一間農耕文化展示廳悄然浮現。生銹的犁鏵、木質風車、漆色斑駁的龍骨水車,無聲訴說著傳統農耕文明。地下,一條4000米長的防空洞改造的古醬窖內,8000余個陶壇靜待時光發酵。醬香彌漫如霧,穿行其間,仿佛步入時光隧道。
走出地窖,韻味悠長的戲腔聲隨風而至。當天,臨湘花鼓戲《天仙配》選段《槐蔭會》正在上演。七仙女的彩綢與董永的唱腔,在醬香中翩躚,臺下村民的笑紋里,盛滿熟悉的鄉音。“這戲臺子搭得好,每年都要演上幾回。”前來看戲的王娭毑笑著說道。
“十三村”醬菜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上個世紀20年代初,臨湘當地商人陳四海,創辦“十三村醬菜作坊”。2007年,老作坊因經營不善面臨倒閉。“我當時很看好這個老牌子,于是接過重組,成立了公司。”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武介紹。
李國武將原有的廢棄倉庫修舊如舊,變成廠房,在利用場地制作醬菜的同時,在廠房坪地種植花草瓜果。經年累月,花香、果香、醬香,竟自成一片樂園。他索性建成開放式旅游工廠,并成功創建為國家3A級景區,游客絡繹不絕,從此走上了一條文旅產業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產業融合:舌尖非遺與文化IP的“雙重賦能”
“醬菜的靈魂,在于傳承130年的古法技藝。”在地下古醬窖內,李國武輕輕揭開一壇歷經7個月窖藏發酵的豆瓣醬,向“外眼看岳陽”國際攝影師采風團展示這份傳統美味。濃郁的醬香瞬間彌漫開來,精通中文的俄羅斯攝影師逖武勞,細細品嘗后贊嘆道:“這個味道很特別,非常美味。
“十三村”醬菜制作技藝,是中華老字號和省級非遺,從第一代傳承人陳四海到第四代黃小霞,歷經百年堅守。近年來,“十三村”在保留古法發酵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研發出龍蝦醬、鮑魚醬等“新派醬菜”,甚至將醬菜與牛肉、魚干結合,推出手撕醬板魚等即食產品。
“我們不是顛覆傳統,而是讓老手藝接上時代的地氣。”李國武解釋。如今,“十三村”的產品線,已從最初的20余種擴展至“萬物皆可醬”的豐富品類。
廠區中央的“百德碑”前,總能看到駐足觀賞的游客。108個風格各異的“德”字,由全國道德模范親筆題寫,或剛勁有力,或飄逸灑脫,共同構成了一片“德”的海洋。“做食品就是做良心。”身為全國道德模范,李國武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企業的核心理念。
這份對品質的堅守,體現在每一個生產環節。在一次新工藝研發過程中,因檢測出菌類輕微超標,李國武當即決定銷毀220壇價值18萬元的豆瓣醬。10多年來,類似這樣主動銷毀不合格產品的舉動已有20多次,累計放棄的利潤超過600萬元。
來自湖北洪湖的游客范體鳳隨團參觀后感嘆:“真沒想到在岳陽能看到這樣一座將工業、生態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工廠景區,完全顛覆了我對傳統工廠的認知。”
社會效益:鄉村振興的“共富方程式”
“笑開心點,對,就是這樣!”臨湘花鼓戲散場后,村民們并未急著離去,而是自發成為李國武鏡頭里的主角。一張張淳樸的笑臉,讓整個廠區洋溢著歡樂的氣息。
這源于李國武發起的“萬張笑臉”計劃。頭戴草帽的菜農、車間里專注工作的女工、戲臺前鼓掌喝彩的阿婆……這些普通人的笑臉照片被精心陳列在廠區內,已然成為“十三村”獨特的文化名片。截至目前,李國武已拍攝收集了9000余張笑臉照,距離“一萬張笑臉”目標僅一步之遙。
“我記錄的不僅是笑臉,更是鄉村振興的精氣神。”這位從下崗職工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對鄉村懷有深厚感情。工廠200多名員工全部來自周邊村莊。45歲的王大姐,每天步行15分鐘即可上班,“既能照顧家里老人孩子,每月還有4000元穩定收入,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這種“家門口就業”模式,正在改變鄉村空心化的現狀。隨著工業旅游的發展,“十三村”年接待游客達20萬人次,帶動周邊村民開辦農家樂、民宿等配套產業,讓2萬余人吃上了“旅游飯”。村口土菜館里,老板娘精心烹制的醬系特色菜頗受游客青睞。“來這里的客人都要嘗嘗‘非遺味道’,臨走時伴手禮都能塞滿后備箱。”
“經營企業的同時,我也希望能讓鄉村煥發新的活力。”在李國武看來,當年輕人愿意留在家鄉發展,老人們能享受天倫之樂,這樣的鄉村,才真正充滿希望。
在助力鄉村振興的路上,李國武還一直在做慈善公益。一組數據可以佐證:個人累計資助200名留守兒童,疫情期間捐贈價值30萬元的物資……這些愛心義舉,彰顯著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啟新致遠:生態工廠的“出圈邏輯”
“十三村”的出圈,本質上是一場關于“發展范式”的突圍:當傳統工業還在糾結“環保投入與利潤”的平衡,它用“花園工廠”證明了生態與經濟可以共生;當非遺傳承面臨“守舊還是創新”的困境,它用“萬物皆可醬”的創意打開了年輕化通道;當鄉村振興遭遇“人才流失”的瓶頸,它用“家門口就業+文旅賦能”編織起了共富網絡。
李國武描繪著未來圖景:“我們要建網紅直播基地,讓醬菜制作成為‘看得見的非遺’;還要開發研學課程,讓城市孩子在醬缸前讀懂二十四節氣……”這個曾經寂寂無名的鄉村工廠,正在用“生態+文化+產業+公益”的四維密碼,解鎖中國鄉村現代化的新可能。
暮色降臨,防空洞里的醬缸,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十三村”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金山銀山”,從來不是對自然的掠奪,而是與土地的和解;不是對傳統的割裂,而是與時光的共振;不是少數人的暴富,而是所有人的微笑。
這,或許就是一個鄉村生態工廠,能夠成為媒體焦點的終極答案。
來源:岳陽晚報全媒體 記者 李峰波 仇玉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