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的楷書圈之中,尤以小楷最是耐人尋味,也最是引人注目,它不像楷般莊嚴堂皇,也不似行草般肆意汪洋,卻在寸許見方的天地里,藏著最細膩的筆觸與最靈動的魂魄。
當代學習小楷圈之中有眾多不錯的法帖,但如若說要將它們排個高低的話,那么我覺得能被稱作 “天下第一小楷” 的非它莫屬,此帖就是小楷《靈飛經》,小楷界的扛把子。
《靈飛經》沒有落款,創作時間也不知,但通過筆法的對比,大家都公認為是出自唐代書家鐘紹京之手。鐘紹京作為 “楷書鼻祖” 鐘繇的十七世孫,鐘紹京自幼浸淫于家學,筆下自有淵源。
他曾為宮廷題寫門額鼎銘,得唐高宗與武則天賞識,其書風融合鐘繇的古樸、二王的雅致與唐人的嚴謹,被宋代曾鞏贊為 “妍媚遒勁,少與為比”。
宋代曾鞏在品評其作品時,驚嘆于那妍媚字態中蘊含的遒勁筆力與精妙法則,直言“誠少與為比”,寥寥數語,勾勒出鐘紹京在書法江湖中幾無對手的超然地位。
但啟功先生卻提出不同見解,認為此作更似無名經生所書,字里行間透著抄寫經文的純熟與質樸。這兩種觀點猶如雙峰并峙,前者見世家傳承的深厚底蘊,后者顯民間書寫的蓬勃生氣,反倒讓《靈飛經》的魅力更添幾分朦朧。
細觀此作,字字如有生命,筆筆或露鋒如刀劈,或藏鋒如石沉,絕不重復。運筆見巧妙法度,衄挫提按自然流暢,轉折處絞轉連貫似行云流水。結字整體端莊,卻暗藏欹側之趣,既承魏晉書法中正平和之氣韻,又融唐人嚴謹法度規范。
此字體精妙非常,筆勢圓轉剛勁,結構端莊秀美。舒展筆意中含團聚之感,平易形態里不乏變化之妙。
用筆靈動灑脫,起、行、收筆干脆利落,毫不拖沓。筆畫間粗細對比鮮明,具韻律般變化。其風格獨樹一幟,既有寫經書法常見的精練純熟之感,又處處彰顯二王書風 “明月入懷” 般的雅致韻味,令人見之難忘。
董其昌說趙孟頫也只是學到了其中的三四成功力,就成為了一代宗師, “趙文敏正書實祖之,十得其三四耳。” 可見其展現的價值有多高。
相傳這部作品最初是玉真公主呈現給唐玄宗的禮物,之后唐滅流傳到了宋宣和內府之中珍藏,之后宋滅入元,元滅之后流傳到了董其昌的手中。
而董氏曾將其抵押給好友陳瓛,贖回時卻發現被剪下四十三行秘藏,后來原作遺失,這四十三行竟成孤本。
最終此作的原本流傳到了海外,最終被藏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成為國人隔海遙望的文化鄉愁。1987 年,當這卷墨跡刊載于《藝苑掇英》,無數人對著印刷品感慨:那墨色暈染處,是千年書法的精魂,字字如珠玉,滿紙見風華。
真是讓人遺憾,而 《靈飛經》在歲月的流傳之中,也 衍生出多個版本,其中也各有一番故事。
明代崇禎三年的渤海藏真帖本雖非完帙且原石難尋,但因年代早、貼近真跡,成為后世研究的重要依據;清代望云樓本以墨跡為本刻石,僅存四十三行卻刻工精湛,精準再現原作風貌;滋蕙堂本系渤海本翻刻,雖因補描使筆畫豐肥,甚至增偽跋,卻也折射出清代翻刻風氣之盛。
在這部作品里,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文化對 “度” 的精準把握:嚴謹而不僵滯,靈動而不逾矩,就像中國人骨子里的處世哲學,在規矩中求變化,于變化中守根本。而它更是小楷學習者的必臨范本,因其筆法豐富、結體精妙。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