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曹操率領大軍北上,征討烏桓。
無論是在正史上,還是演義里,曹操都是一個很小心的人,有大風險的仗他從來不打,有小風險的事他也盡量不打。
但是曹操親自征討烏桓的這場戰爭,卻是一步一小險,兩步一大險,完全不像是曹操的風格,他這是怎么了?
烏桓占三郡
烏桓,東漢末年崛起的一支游牧民族,他們與鮮卑是同宗,皆是東胡的后裔。
趁著東漢末年的亂世,鮮卑和烏桓快速崛起,都成為北方的強大勢力。
但是在南北朝時期,卻只有鮮卑族大展身手,烏桓已然銷聲匿跡,這是為什么?
烏桓強大起來后,打算擴張自己的地盤,但是鮮卑已經先他們一步占領了草原。
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烏桓只能是向南擴張,侵占中原領土。
當時的諸侯正忙著謀取天下,因此并沒有關注北方戰事,也沒有調重兵前來防守。
于是烏桓便趁著這段時間,占領了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遼西郡、遼東郡這五個郡。
五個郡的地盤不小了,赤壁之戰后,劉備也才得到了幾個郡而已。
而在這五個郡中,又屬右北平以及遼西、遼東的烏桓最為強大與囂張。
公元199年,袁紹看上了公孫瓚的幽州,于是他聯合烏桓,奪取了幽州,也就是在這時候,袁氏與烏桓搭上了線,有了密切的聯系。
烏桓的首領蹋頓本以為這是件好事,但是他沒想到,袁氏會把曹操引到自己這里來,他更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居然會被曹操擊敗。
曹操在兗州摸爬滾打時,袁紹和袁術已經很強大了,按理來說,曹操根本無法與袁氏兄弟抗衡。
但是曹操就是有眼光、有實力,靠著自己的兄弟們,硬是在亂世中站穩了腳跟。
而此時的袁紹正琢磨著拉攏烏桓,穩固自己與烏桓的關系,為此,他還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蹋頓。
不過袁紹可不會與他們同流合污,在與蹋頓正式結盟之前,袁紹就弄了一道假的“天子詔”,將烏桓首領蹋頓封為了單于,也就是說漢獻帝認可了烏桓。
這樣一來,烏桓便成為了有編制的諸侯,誰敢說烏桓是反賊,誰就是藐視朝廷。
但是唯獨曹操不怕這一招,因為天子就是他接回來的,漢獻帝就在他手里,也就是說,“天子詔”的最終解釋權是曹操的,他隨時可以以漢獻帝的名義說這“天子詔”是偽造的。
雖然當時正處亂世,但是人們做事還是講究一個名正言順,必須得有合適的理由,才能出兵討賊。
曹操追二袁
還是在公元199年,占據了幽州的袁紹已經接近無敵,就連一直看不上他的袁術也不得不來求他幫忙。
但是曹操并不想讓這兩兄弟團聚,于是便派出劉備截住了袁術,逼得袁術吐血而亡。
袁術死后,袁紹便有了出兵進攻曹操的理由。
此時的袁紹占據“青幽并冀”四州,可謂是兵強馬壯,再加上有烏桓后援,基本上是立于不敗之地。
只可惜袁紹錯用了手下,錯信了謀士,導致自己的烏巢糧倉被曹操偷襲。
再厲害的軍隊也得吃飯,如果沒有糧草,根本不可能打贏一場硬仗。
烏巢被偷襲導致了官渡之戰的慘敗,但是這場戰爭并非決戰,只要袁紹好好運營,專心防守,曹操依然打不過袁紹。
但是在官渡之戰后,袁紹氣急攻心,身體狀況非常差,很快便病逝了。
不得不說,雖然曹操和劉備等人都認為袁紹不是個合格的對手,但是袁紹還是有些真本事的。
袁紹的真本事不在于打仗,而是在治國。他在任期間,一直在施行仁政,這北方四個州的百姓全都安居樂業,沒有不夸他的。
當得知袁紹的死訊后,“青幽并冀”四個州的百姓皆痛哭流涕,就跟自己家里有人去世一樣,哭得那叫一個傷心。
袁紹一死,他的兒子為了爭奪父親的位置,鬧得天昏地暗,他們三個看起來完全不是一家人,哪里有人會與自己的殺父仇人聯合?
袁紹的長子袁譚,已經被過繼給了別人,按理來說他沒有資格再來摻和袁紹的事,而且袁紹在臨死之前,明確說了要讓自己的小兒子袁尚當繼承人。
但是袁譚不甘心,他主動聯系了曹操,希望與曹操聯手奪位。但是袁譚這種行為無異于與虎謀皮。
果不其然,雖然袁尚沒有抵擋住兩人的圍攻,但是他死得比袁譚還要晚很多,因為曹操達成目的后,立馬就把袁譚給殺了。
而戰敗的袁尚帶著二哥袁熙向北逃亡,前去投奔烏桓。
一舉定乾坤
曹操雖然擊敗了袁氏,但是他心里還是舒服,因為袁紹那兩個兒子還活著,他們隨時有可能卷土重來。
而且袁氏兄弟在烏桓那邊也不老實,他們總是帶著烏桓騎兵出來劫掠百姓,幽州百姓深受其擾。曹操如果想率軍南下,必須把自己的后方清理干凈。
因此,為了穩定自己的后方,為了追回袁氏兄弟,為了百姓的安寧,曹操準備出征烏桓。
為了能順利地將糧草運至前線,曹操還專門挖了兩條大渠用來運糧食,而且他這次出征,準備將手下的將領帶走大半,只留下幾個人守家。
結果這第一步就出了問題,眾人似乎都不愿意出征。
諸位將領都很擔心,如果曹操把兵馬都帶走了,萬一荊州的劉表來襲,剩下的這點人可擋不住,而且劉備三兄弟也在劉表帳下,他們可是一等一的猛將。
這時候,就體現出郭嘉這個曹魏第一謀士的含金量了。
郭嘉認為,劉備可能會想來偷襲,但是他手里沒有兵馬,決定權還在劉表手中。
而劉表根本不信任劉備,他寧愿不出兵,也不可能讓劉備有兵權,因此劉表肯定不會來的。在曹操心里,他這就是在賭,就賭劉表不回來。
最終,曹操選擇相信郭嘉,無視劉表出征,這是第一險。
曹操整軍備戰,剛來準備進攻,天上卻下起了雨,軍隊難以前進,糧草也難以送達,而且這大雨持續時間很長,根本不見停。
就在曹操準備撤兵之時,郭嘉卻說現在出兵,定然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勸曹操盡快出兵。曹操又聽了郭嘉的,冒雨出兵,這是第二險。
冒雨進軍之后,曹操他們不熟悉地形,被烏桓軍隊擋住過不去。
而當地的向導給出了一條無人防守的路線,能直達敵軍背后,但就是得繞點遠。此時的郭嘉已經生病,并不在曹操身邊,沒人給他出主意了。
但是曹操還是選擇了相信這個向導,跟著他奔襲了五百里。
十幾天之后,曹操果然來到了敵軍后方,烏桓人大吃一驚,慌忙整軍備戰。
而接下來便是張遼的主場了,他趁著敵軍還沒有展開,馬上帶兵沖了進去,此時他們已經趕了十幾天的路。
勞累并沒有影響張遼,他在戰場英勇無比,于亂軍之中斬殺蹋頓,立下了大功。
雖然袁氏兄弟逃走了,但是曹操已經將烏桓嚇破了膽,烏桓也不敢再收留他們。
不久之后,遼東的公孫康將袁氏兄弟的首級送到了曹操軍中,此時的曹操又開心又傷心,他開心是因為作戰獲勝,傷心是因為郭嘉因水土不服死在了這里。
在返回的路上,曹操路過碣石,以觀滄海,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觀滄海》。
此時的曹操已經五十二歲,在當時已經算是老年人,可他一個老年人又立下如此奇功,心里自然是無比開心。
再加上曹操站在碣石之上眺望大海,他的心胸變得開闊,野心也逐漸膨脹。
此刻的曹操,就仿佛是大海一般,將日月星辰都收入了囊中,雖然他現在只是收復了幾個郡,但是他接下來的目標就是統一全國。
如果還有時間的話,曹操也想與大海另一邊的國家碰一碰。
近兩千年后,當毛主席再看到這首詩時,肯定能理解曹操的心境。
因為毛主席也曾有過這種狀態,當毛主席指揮解放戰爭時,與曹操的心態應該差不多吧?他們都是即將一統天下的英豪,肯定會有一種英雄相惜的感覺。
不過,毛主席身處的時代與曹操相去甚遠,結局也不相同,心境肯定不是完全一樣的。
因此毛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毛主席肯定了曹操,也肯定了曹操的“遺篇”,雖然秋風還是那樣的秋風,但是曹操一統天下失敗了,而毛主席成功了,也正因如此,才能“換了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