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0月,距德軍閃擊蘇聯不到4個月,德國多個集團軍兵臨莫斯科城下,而蘇聯一線的重兵集團已經損失殆盡。疲憊的蘇聯人憂心忡忡,倉促組織抵抗力量,僅憑這些兵力能擋住納粹的凌厲攻勢嗎?蘇聯上下心里沒底,萬一莫斯科淪于德軍之手,蘇聯能憑借剩余的國土支撐下去嗎?
蘇聯極盛時期,領土面積達約2240萬平方千米,領土范圍包括今天: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高加索三國、中亞五國、波羅的海三國。
蘇聯覆蓋地球陸地表面積六分之一,比美國與加拿大之和還大。蘇聯陸地橫跨11個時區,東西約1萬千米,南北近7200千米,陸地邊界超過2萬千米,與16個國家接壤。
1941年6月-12月,德國發起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早期德軍進展迅速,最后在莫斯科受阻。德軍出動380萬人,3350輛坦克,2770架飛機,7200門火炮。蘇軍有260-290萬人、1.1萬輛坦克、7133-9100架飛機。德軍傷亡超過100萬,蘇聯傷亡超過450萬。
如果蘇聯失去莫斯科,能退守西伯利亞支撐下去嗎?自二戰結束以來,關于這個問題的爭論始終莫衷一是,樂觀派認為即使失去莫斯科,蘇聯依然是屈指可數的大國,憑借烏拉爾山以東17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蘇聯完全可以卷土重來;悲觀派則認為丟掉莫斯科意味著東歐核心工業區完全淪喪,即使撤退到西伯利亞也無法恢復工業能力,自然無法卷土重來。誠然這兩派的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并且他們也能夠列舉出大量的數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不過事實可能并非像辯論那般“非黑即白”。
我們知道蘇聯最后解體為15個國家,蘇聯這種實體,各加盟國的凝聚力并不強,依賴強大的軍事,才強行結合再一起。如果蘇聯丟失莫斯科,等于丟失了重心,波羅的海、高加索、中亞等地的加盟國可能就提前脫離蘇聯,甚至加入德國陣營。
蘇聯的主體民族主體是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的東斯拉夫人,若丟掉莫斯科,其他少數民族如韃靼斯坦、車臣等,恐怕也會脫離,也就是說蘇聯不僅會提前解體,還會解體得更徹底。
從業、科技、軍事、人口等各個方面來看,蘇聯都呈現出“西重東輕”的現象,莫斯科作為東歐工業區的核心,一旦丟失就等同于將蘇聯的精華部分拱手相讓。此時即使撤退至西伯利亞,也不可能恢復其工業能力,不可避免地淪為一個二流工業國家,不可能指望針葉林和北極熊能帶來工業復興。
盡管烏拉爾山以東仍有大約17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但稀疏的人口、凍結的土地,注定它能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平起平坐。不過希特勒的整體規劃里,并不包括烏拉爾山以東部分。也就是說,只要把蘇聯趕到西伯利亞,德軍應該會勒馬止兵,重新投身歐洲戰場,徹底滅亡大英帝國。
此時蘇聯不僅已經解體,不分加盟國及少數民族區,可能已經成為德國的仆從國,蘇聯失去同德國叫陣的大部分籌碼,只好與德國簽訂停戰協議,再度進入新一輪的地緣平衡當中。
此刻的蘇聯即使能夠保持獨立,充其量就是東北亞的加拿大,在德軍的炮口下戰戰兢兢,更要提防遠東的日本,他們會對對病入膏肓的蘇聯趁火打劫嗎?一旦日本關東軍的壓向西伯利亞,沒有工業支撐的蘇聯就得先活下去再說,更別提打回歐洲。
不過日本陸軍的實力比德國還是略遜一籌,日本很難吃下落魄的蘇聯,蘇日對決很可能以相互妥協結尾。到那個時候,蘇聯東西有德日包圍,內部氣候寒冷,日子也不會好過到哪里。
或許正是因為考慮到丟失莫斯科的嚴重后果,蘇聯上下鐵了心地堅守莫斯科,最終在蘇聯軍民團結一致的抵抗下,納粹的戰車終究止于莫斯科城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