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延瑜 編輯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濟南高新區稼軒小學教師 徐蘋
翻開《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仿若推開一扇洞察教育本質的窗。這本書摒棄了高深晦澀的理論堆砌,而是憑借一個個鮮活的課堂實例,深深觸動著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內心。它恰似一盞明燈,為我在教育征途的探索之路照明,更讓我深切體悟到書籍于教育領域無可替代的強大力量。
初讀該書,我被其對課堂現象鞭辟入里的觀察與剖析深深震撼。往昔,我曾單純認為課堂僅是知識的單向傳輸,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需專心聽講、做好筆記即可。然而書中明確指出:“課堂并非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肥沃土壤。”書中記錄的那些真實課堂畫面,讓我留意到傳統教學模式下諸多被忽視的細節:教師口若懸河講解時,角落里學生迷茫的目光;提出問題之際,學生欲言又止的躊躇;小組討論之時,部分學生置身事外的模樣……這些細節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我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也促使我開始深度反思:我是否切實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需求?是否給予他們充足的表達機會?
懷揣著這些思索,我嘗試將書中理念融入教學實踐。在一次語文課堂上,我摒棄了以往“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圍繞一篇課文設計了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見解。起初,課堂氛圍稍顯沉悶,僅有少數活躍學生發言。我記起書中“要耐心等待學生的思維開花”這句話,于是放慢節奏,用充滿鼓勵的眼神和言語引導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學生舉起了手,他們的想法或許青澀,但飽含著獨特的思考。那一刻,我真切領會到“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深刻內涵,也切實感受到教育的蓬勃生機與無限活力。
這本書不僅教會我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更讓我明晰課堂中情感交流的關鍵意義。書中“教育是心與心的碰撞,課堂是情感傳遞的橋梁”這句話令我印象頗深。過去,我過度側重教學任務的完成,忽視了與學生的情感互動。閱讀此書后,我開始在課堂上多展露一些微笑、多說一句關切的話語、多投去一個鼓勵的眼神。我發現,當我放下教師的“架子”,以平等、尊重的姿態與學生交流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顯著提升。一次課后,有個學生對我說:“老師,我覺得現在的課堂特別有趣,我越來越愛上語文課了。”聽到這樣的反饋,我滿心歡喜,也愈發堅信教育是有溫度的事業。
課堂是一個持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進程。書中借助大量案例,呈現了教師如何在課堂中敏銳捕捉教學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受此啟發,我養成了課后反思的習慣,將課堂上出現的問題記錄下來,剖析原因,探尋解決辦法。比如,當發覺部分學生對古詩詞理解存在困難時,我嘗試引入多媒體資源,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助力他們理解詩詞意境;當發現小組合作學習效果欠佳時,我重新調整分組方式,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與職責。這些改變使我的課堂教學更具成效,也讓我在不斷反思與改進中實現了成長。
在教育之路上,書籍無疑是我們最為忠實的伙伴。《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宛如一位經驗老到的導師,以其智慧照亮我的教育之路。它讓我明白,教育絕非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一場洋溢著愛與智慧的修行。每一次翻閱這本書,都能收獲全新的感悟;每一次將書中理念付諸實踐,都能見證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它不僅轉變了我的教學方式,更重塑了我的教育觀念,讓我在教育征程中步伐邁得更加堅定、更加從容。
我堅信,在這本書的影響下,會有更多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在思想的細微處播撒教育的火種,于探索與實踐中找尋屬于自己的教育路徑。而這,正是書籍在教育領域綻放的無窮魅力,它如同一束璀璨光芒,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也照亮學生未來的人生坦途。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