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已持續三年多,盡管國際社會多次斡旋,但雙方的核心分歧——領土問題——始終未能解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堅持不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也拒絕放棄烏東四州的主權;而俄羅斯則要求烏克蘭接受“新領土現實”,甚至提出“去軍事化”和政權更迭等苛刻條件。
面對這一僵局,美國的態度正逐漸從積極調停轉向“撂挑子走人”。特朗普政府近期多次警告,若俄烏仍無法達成妥協,美國將退出調停。這一表態不僅意味著美方可能放棄外交努力,更可能徹底改變俄烏戰爭的走向。
從特朗普上任之初,其調停策略就帶有鮮明的“交易思維”——他既不愿像拜登政府那樣持續軍援烏克蘭,也不愿真正對俄羅斯施加足夠壓力。相反,美方的和平方案更傾向于“凍結沖突”,即讓俄羅斯保留已占領土,換取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同時西方逐步解除對俄制裁。
這一方案對烏克蘭而言無異于“割地求和”,但對俄羅斯而言卻極為有利,因此莫斯科并未表現出妥協意愿,反而不斷提高要價,要求烏克蘭“去納粹化”、解除武裝,甚至更換政府。
然而,烏克蘭方面堅決拒絕接受領土讓步。澤連斯基近日再次強調:“烏克蘭不會承認克里米亞被占,這違反憲法,根本談不了。”這一立場直接導致談判陷入僵局。
澤連斯基堅守的烏克蘭憲法條款,猶如橫亙在談判桌上的柏林墻,該條款明確規定"國家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將克里米亞與頓巴斯地區的主權問題變成不可觸碰的政治紅線。但莫斯科控制的18%烏克蘭領土,恰如嵌入黑土地的鐵釘,這種既成事實的固化工程正在將臨時占領轉化為長期存在。
特朗普對此極為不滿,4月23日在社交媒體上抨擊澤連斯基:“沒有人要求澤連斯基承認克里米亞是俄羅斯領土,但如果他想要克里米亞,為什么11年前它被不費一槍一彈就移交給俄羅斯時,他們沒有為之而戰呢?”
“正是澤連斯基這樣的煽動性言論讓這場戰爭如此難以解決。他沒什么可夸耀的!”“烏克蘭的情況十分嚴峻——他可以選擇和平,或者再打3年仗,直到失去整個國家。”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此前已明確表示,若談判無進展,美國將“退出斡旋”。副總統萬斯4月23日更是在訪問印度時放話:“要么接受美方提案,要么我們撒手。”白宮發言人也稱“總統的耐性已所剩無幾”。這些言論表明,特朗普政府已做好“抽身”準備。
美國的退出并非無的放矢,而是基于多重考量:一是特朗普的支持者普遍反對持續援烏,認為美國不應卷入“歐洲的戰爭”。若調停失敗,特朗普可將責任推給烏克蘭“不識時務”,從而鞏固選民基礎。
二是特朗普政府更關注對華競爭和國內經濟,不愿在烏克蘭問題上耗費過多外交資源。
三是美國已開始推動烏克蘭簽署《礦產協議》,試圖通過控制其稀土資源彌補軍援成本。若戰爭持續,美國仍可借此獲利,但若調停失敗,至少能避免進一步投入。
一旦美國退出調停,歐洲將被迫承擔更多責任。然而,歐盟內部對烏克蘭的支持并不一致。俄羅斯顯然已看透西方的分裂。俄方近期加大攻勢,并在談判中不斷提高要價,正是算準了美國可能退出,而歐洲難以形成統一立場。
美國的退出調停,可能帶來三種結果:一是若西方援助減少,基輔可能被迫接受不利條件,但澤連斯基的政治生命將因此終結。二是若歐洲填補美國空缺,戰爭可能演變為低強度消耗戰,考慮到歐洲自身問題重重,烏克蘭的勝算渺茫。三是若西方援助徹底中斷,俄軍可能發動更大規模攻勢,試圖徹底擊潰烏克蘭抵抗。
無論哪種結果,都意味著俄烏戰爭遠未結束。特朗普政府的“退出”姿態,表面上是為了“結束戰爭”,實則是將難題甩給歐洲和烏克蘭自己。而真正的輸家,仍是那些在戰火中掙扎的平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