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河北美術學院雕塑院實訓室,曾維林正專注創作雕塑作品《寸草春暉》。河北日報記者 許佳奇攝
“新樂自古有‘羲皇圣里’之稱,伏羲文化不僅潛藏在民間傳說中,更深植于城市根脈之中,這座雕塑就是為展現伏羲文化而建造的。”4月24日,記者在河北美術學院雕塑院院長曾維林的引領下前往新樂伏羲臺,遠遠便望見一座高大的雕塑矗立在藍天下。走近細觀,只見須發濃密的伏羲神情堅毅,粗獷蒼勁的氣度令人肅然起敬。
這位活在古籍和神話傳說里的人物,是如何以可視化形象塑造出來的?
“2017年,新樂市相關部門邀請我參與伏羲雕塑創作,還原這位遠古人物的形象和故事場景。接到這個任務,我又驚又喜。”曾維林說,為使雕塑成為可觀可感的文化景觀,他四處求教,學習古籍中的伏羲故事,研究壁畫上的伏羲表情神態,盡可能展現伏羲形象的威嚴氣概。
“這一過程中,資料整理工作最為繁重,各類資料摞得像一座座小山。”幾個月的攻關,曾維林確定了設計思路,關于伏羲的每一處細節、每一個故事,他都爛熟于心。
有了思路,曾維林開始做骨架、上泥巴、翻模、修縫、上色等,每一道工序都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經過一年的創作,一座高19米、用銅35噸的伏羲雕塑呈現在人們面前,成為當地的標志性景觀,吸引了無數游客駐足觀賞。“大家的喜愛,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好回應。”曾維林說。
挖掘伏羲文化,曾維林并未止步于此。河北美術學院雕塑院一樓展廳陳列著《伏羲·嘗百草始制九針》《伏羲·結網罟教民漁獵》《伏羲·造琴瑟儺慶升平》等十大雕塑作品。
多年來,曾維林將匠心融于人物雕塑的每一個神態中,融入街巷園林的每一個細節中。在新樂,他參與設計伏羲主題公園、文化廣場十多個,創作各類雕塑500多個。
在表現歷史文化主題之外,曾維林還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捕捉靈感,以泥土凝塑一個個動人瞬間。
走進雕塑院實訓室,曾維林的神情專注起來,他拿起雕塑刀,在未完成的作品《寸草春暉》上認真創作,仿佛所有精力都凝注于刀尖。
細看作品,雨中,小姑娘正用雨披遮擋電動車座椅,生怕爸爸送外賣回來后座椅濕了。“這是我在街上看到的一幕場景,從中能感受到女兒對父親的深情。”曾維林說,抓住生活中每一個觸動心靈的點,才能引發情感共鳴,創作出大眾喜愛的作品。
曾維林的創作之路,也是他的成長之路。
1984年出生于重慶的曾維林,因為對藝術的熱愛,遠離家鄉來到河北學藝。從河北美術學院畢業后,他留校任教,并陸續到各地學習雕塑經驗,有了自己的審美創造。伏羲系列作品、十二生肖系列作品、中國新娘系列作品……多年的辛勤耕耘,讓他逐漸成長為美術界的佼佼者,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等。
“人生就如雕塑的過程,理想是草圖,艱苦奮斗是手中的刀具,一次次將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等剔掉,使雕塑更趨完美,人生更加出彩。”曾維林在課堂上常對學生講,寫實描繪只停留在“技”的層面,而雕塑更注重寫意,通過藝術的加法與減法,融合自身生命體驗,把情感融入作品,讓自然的美轉化為藝術的美。
“雖然獲得了一些榮譽,但我還是更喜愛老師這一身份,每次走上講臺,都很有成就感。我要努力發現美、展現美、激勵創作美,讓美育融入日常生活。”曾維林說。
“創意來自偉大時代,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曾維林表示,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如何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至關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火熱的時代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他會堅守初心,以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投身藝術創作,同時做好傳幫帶,悉心培育藝術人才,為新時代文藝繁榮發展作出更多貢獻。(河北日報記者 史曉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