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20年,通曉業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一
Q:
請問,我兒子是去年考上北京**的,今年應該能完成落戶。但買房資金不多,了解到北京有“經濟適用房”,價格低但手續復雜,我們所處小城市沒有這種房,所以想問問這種房的優劣勢。
主要是兒子說看了幾套房,被額外征收的土地出讓金和綜合地價款給弄糊涂了,價格差距巨大,不知道應該怎么選了。所以請問一下北京的政策,怎么申請和購買?
補充:目前首付能有120萬,貸款按中介的說法可以高評高貸,所以想買300萬左右的,我們做父母的幫助還款。
A:
1、經濟適用房是1994年二次房改時出現的,但其實這是個籠統的說法,大的歸類應該叫“保障性住房”,各個城市都有。只是北京特殊吧,經適房的規模大,持續的時間也長。您家的城市有可能叫別的名字,比如政策房,安居房,集資房,共建房什么的,其實都差不多意思。
2、二手經適房的手續并不復雜,就算有些程序也是賣家的事兒,買家只是出錢就行了。或者說手續都由中介代辦,沒什么麻煩的。
優勢就是價格相對低,物業費也低,如果是體制內為主的小區則氛圍比較好,上級單位要負責任的話物業維護的也會不錯,等同于商品房。另外2003年之前的經適房質量都非常好,典型的是天通苑和回龍觀早期的房子,質量比商品房還好。
劣勢是2003年后的經適房質量普遍有些下降,因為拆遷成本上升,但政策性定價又不能漲,所以開發商就節約成本了。2005年后的就更明顯些,因為雖然經適房的定價漲了點兒,但成本上升的更多,開發商仍然是壓榨成本。另外當時的土地已經是拍賣為主了,而經適房的土地是劃撥的,所以項目越來越少,那幾年也沒人太在乎了,監管弱了點兒。
另外如果以房產投資性來說,常規排序是商品房,公房,政策房,保障房,安置房,回遷房。經適房算保障房,但也要分品質,品質高的等同于商品房,品質差的則有可能不如回遷房。
3、土地出讓金,一類經適房繳納10%,二類繳納3%。如果還有其他的錢就叫綜合地價款,比如2008年4月11日之后的一類經適房,要繳納與原值增值部分的70%。二類經適房如果是“住房合作社”的,要繳納總價的10%,這都叫綜合地價款。
但這些錢都跟買家沒關系,都是賣家繳納的,您兒子說有價格差,估計是中介沒說清楚。另外有一種可能,就是賣家當年買房很便宜,比如2008年5月5000一平買的,現在賣5萬,那要繳納價格差的70%。賣家沒錢,也不想多掏利息讓中介墊資,所以讓買家出錢,這就顯的錢多了。但實際上背著抱著一邊沉,都是賣家的成本,跟買家無關,買家只參考市場均價就行。
4、北京早就沒有一類經適房了,無法申請。二類經適一般三種,市區的騰退安置房,郊區的回遷房,某些單位的福利房。這些房都是特定群體,外人無法申請。除非人家有剩余的會對外出售,但價格就不一樣了。
另外的申請就是現在的保障房,共有產權房。其他的都是福利房了,看您兒子單位是否有吧?夠嗆,現在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就算有也指不定等多少年呢。
5、中介說能高評高貸,高評高不到哪兒去,高貸正常,現在理論上首付20%就行。您兒子又是穩妥單位,銀行不會較勁的。
6、簡單就是這情況,經適房的情況要細說起來還好多呢,但作為買家沒必要了解,知道個大概就行了。或者這么說吧,甭管是什么房,作為買家只看價格合適就行,因為無論什么保障房,您購買的時候都只按照商品房的流程,其他手續不用管。
僅供參考。
二
Q:
請問,我工作在金融街,銀行系統,收入勉強中等,未婚。家中可提供資金300w左右,準備買最高600w左右的兩居。目前看了西城和石景山、豐臺的幾個地段,海淀也有看過,但感覺學區功能過重,所以暫未考慮。
目前的總結是西城房價過高,此預算只能買老破小,居住體驗過低。石景山和豐臺都能買到還不錯的次新商品房,但學區功能趨近于無價值,所以擔心如果戶口遷入所購房中,以后孩子戶口也要落戶于此,上學問題恐怕不好解決。請問您是否有折中建議,如能兼顧最好。
另外還有問題請教,不知您是否對銀行系統了解?北京的工作壓力也很大,升職加薪非常難,所以也有過幾年申請調到外地的想法。那到時北京的房子或許也要處理,學區問題有必要現在考慮嗎?
A:
1、西城房價過高,這就不用總結了吧,是一目了然的事兒。我建議是既然未婚,那無論是否將來調到外地,都沒必要現在就準備學區房,還是多考慮居住問題吧,房子本來就是用來住的。
2、一是因為學區房的價格貴,目前預算買不到體驗多好的。二是因為學區房價格中包含溢價,常規是20-30%吧,600萬僅能得到不到500萬的居住體驗,那部分資金等于閑置,我覺得不劃算。三是保值問題,反正現在是入學高峰的末期了,之后是至少十年左右的低谷期,這溢價比例是否能保持住,到時候看政策和行情吧。
所以我不建議在用不上學區的情況下,在這種高峰期的末尾去接盤學區房,各項都不占優,也沒必要冒保值的風險。
3、折中方案那就買石景山的唄,魯谷板塊景山遠洋的房子,600萬能買到不錯的戶型了。學區不錯還沒什么溢價,保值也挺好,典型的各項兼顧。這估計也看了吧?讓中介給算算租售比,跟西城的對比一下就知道了。銀行系統的,這些都是常規操作基本功。
4、是否調走這問題就沒必要說了吧?無論是否調走,我認為都沒必要太早準備學區房。
僅供參考。
借網友這話題聊兩句。他后面這問題有點兒隱晦似的,為了升職加薪就要調到外地?
我對銀行系統不熟,但知道一點兒歷史。在四大行成立早期,各家都是正部級。但后來為了方便管理,所以只有央行是國務院序列的正部級,其他四家專業行(商行)都是副部級了。
但是,級別調整只限于北京總行,各地的分行支行是沒有調整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減少波動吧。但這就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省級分行的級別保持了正廳,等同于總行的副行長,而高于總行業務部門領導的副局級(副司)。
這表面看上去沒什么,但在現實中,既然省市分行的級別高,那如果是總行員工調到省市分行,理論上提升級別的速度是可能更快的。
簡單就這意思吧,當個八卦了解一下得了。我也是前些年辦業務時才知道的,本來在總行某部聊的挺好的,但到了分行人家不太認可,讓我們很疑惑。
后來才知道,省行的級別是高于總行部門的,所以也就沒必要太唯命是從,覺得業務和不適合當地情況的自然提出質疑。甚至說,即便是總行的管理層要升職,很多時候都是要找個地方行過渡的,要不然級別不太好辦。
所以我大概明白這小伙子的意思了,很可能是覺得總行壓力太大,競爭太激烈,還不如掛到省市分行去過渡一下呢。當然這是我的猜測,人家未必是這么考慮的。
僅供參考。
三
Q:
請問,北京房價降了這么多,房租為什么不降?我租的是不是核心區,而是豐臺總部基地旁邊的****,小區頂多算中等吧,房價中介說降了5000,但房租只是這幾年沒漲,但我的一居室從4300漲到4500了,中介說房租降過但每次都漲回來,這是為什么?
我沒有北京戶口但有購房資格,想辦工居證的話也不難。我在老家內蒙有個門面房,兩層樓能住人的那種,想賣掉之后能湊200萬,您覺得買現在租的這****合適嗎?總價400多的大兩居。
A:
1、房租和房價是兩個市場,房租算消費,房價算投資。所以房價是不計入CPI的,而房租計入,就因為CPI是消費指數。
那既然不是一個市場,自然有不同的供需關系,雖然有一定的關聯性,但并沒有直接影響。所以房價漲了未必漲房租,房價跌了也未必降房租。同理,房租的漲跌也未必影響房價,頂多是有點兒關聯而已。
2、另外近兩年北京的房租在整體上是下降了的,大概比2022年高峰期降了5%吧。但我沒有準確數據,只是偶爾看看那些品牌公寓的報表兒估算出來的。
與房租關系最大的需求是租房人的人數和收入,在出租房總量不變的情況下,租房人多數都沒漲工資,那房租就漲不了。而如果有不少人在北京混不下去了離開,那房租也得降。
根據我這20多年來的觀察,北京平均房租一直約等于普通人的月薪。甚至這么說吧,只要平均工資漲了,那房租就跟著漲,或者是只要房租漲了,就說明多數人漲工資了,或早或晚都差不多。
所以在幾乎所有國家的大城市,平均房租支出基本都是平均工資的30%,這就是經濟規律,很難改變。
3、而房價的漲跌跟大多數人關系不大,取決于收入高的那部分群體,他們的收入上漲+能從銀行貸出更多的錢,那房價上漲的可能性就大。
所以房價漲跌跟房租未必同步,除非是整體通脹。比如美國,口罩后的大通脹之下導致什么東西都漲,房租和房價漲的幅度差不多。
4、買****小區沒什么不合適的。房子是用來住的,有需求就買唄。可以算算租售比,兩居室如果在600多就算合適,越低越好。
我知道這小區,之所以一居室搶手,是因為面積小+戶型好,所以坪效高,租售比能達到400多。但大兩居的性價比沒這么高,北京平均值都在600多,接近這數字就算合適。
5、簡單就這情況,其他我沒什么建議,內蒙的商鋪問當地懂行的吧。
僅供參考。
四
Q:
請問,我們夫妻名下有兩套房,新街口和團結湖,都是老房,孩子上大學了,學區房沒用了。現在我們住新街口,團結湖的出租,因為租金高。
但這兩套房都很不宜居了,我們有想法賣掉之后換到朝陽公園附近居住,等退休。但這樣做又會失去每個月7000的租金收入,所以有些猶豫,因為我們退休金都不會高,我是最低檔3000,老公估計5000多。
所以也有想法只賣掉新街口的學區房,然后換到郊區居住,這樣能保留團結湖的。但又擔心郊區的房子不保值,到時候還砸手里,那對孩子就不合適了。
A:
1、團結湖比新街口的租金高?未必,應該是“租金收益率”更高。因為團結湖的房價中沒有學區溢價,所以租售比才更劃算。而學區房中通常包含30%左右的溢價,收益率就低了這個比例,畢竟租客不會為用不上的學位付租金。
2、要是我就只賣掉新街口的,保留團結湖的,然后買在五環外郊區,別太偏了就行。未必保值性比失去差多少,甚至還有可能更強呢。
先說團結湖的,如果房子沒有硬傷,那價格走勢就肯定跟隨北京大盤,這么多年了一直如此。朝陽東三東四偏北的板塊,自從公房上市之后就一直是價格標桿,價格走勢是相對最穩的,占不到便宜但也不吃虧。所以留著吧,圖個穩妥。
新街口的既然是學區房,而且還能滿足自住,那估計至少是60平左右的小兩居,價值600萬起步。這價格換到郊區,從投資角度說都偏高了,未必影響保值,但流動性是不如市區的,出手時不好賣。所以賣這一套房用來置換改善就足夠了,沒必要再賣團結湖的。而且既然是學區房,現在也是高峰期,那常規建議也是趁著溢價高的時候置換,沒必要留著擔風險。
3、郊區板塊有保值好的,比如典型的通州西部和地鐵沿線+商務區,順義后沙峪,亦莊,昌平回天中小戶型,北七家地鐵沿線的次新房,不少呢。更不可能砸手里,頂多是出手時掛牌期長點兒而已。
4、簡單就這情況,再考慮一下吧,然后再決定。不過多說一句,兩口子8000多的退休金也不少了,一年十萬呢,應該能滿足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費。
僅供參考。
五
Q:
請問,我和我老公都是北漂,現手里有150萬存款,山西有房貸款已經還清,我之前在老家帶娃,老公在北京上班。現在孩子五歲了,我準備到北京工作,然后如果有可能的話讓孩子在北京上學。
請問一下您的建議,以現有資金,再加每月1.5萬左右的按揭,北京買哪里的合適?我老公是在**工作,能買在附近最好,不行的話就地鐵沿線。
A:
1、買房的主要需求是什么?居住+上學,是否還有加分落戶的想法?如果想加分,那就只能是城六區之外的郊區了,上學好辦,但肯定不如西城。所以考慮好需求,很難各項兼顧。
2、**單位是在西城的嗎?那以150萬首付不好買在附近。西城和海淀都是學區房,但不敢保證非京籍能進入對口校,大多數都是被派位。
而且房價都挺貴的,150+1.5按揭,基本上買到400來萬的房子,頂多是勉強自住,而且還要承擔不少的溢價,也有保值風險,但又未必能得到多好的教育資源,我覺得不太劃算。
3、所以如果有積分落戶的想法,我建議就買在郊區吧,比各項都不兼顧要強。如果不嫌通勤遠,那就買在亦莊,雖然也不能確保對口校,但畢竟是獨立學區,就那幾所學校,哪所都還不錯。雖然房價有些學區溢價但也不算高,對居住的性價比影響不大。
靠西的話那就大興房山和門頭溝了,地鐵沿線靠近市區的地段,典型的就是西紅門高米店+長陽+上岸。僅供參考。都有不錯的學校,但是否能對口入學也說不好,只能說都400萬左右肯定能自住不錯,保值也不算弱。
僅供參考。
關注“章哥說買房”公共號,有房產相關問題可以向我提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