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漢服的火熱有目共睹。在全國各大景點,男男女女穿著全套漢服、帶著完整妝造來拍照,已經成為稀松平常的景象。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在一次演講中講述如今的漢服復興運動:
“當年我們(60、70后)工作以后拿到工資,第一件事情是跑到商場,給自己買一件西裝,表示我是一個成年人,一個現代人。今天一個姑娘拿著工資買一件漢服,表示我是一個中國人。”
《美了千年:女子服飾時尚風潮》插畫
看到越來越多的人穿著漢服行走在大街小巷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輝煌。
中國是衣冠大國,擁有燦爛的服飾歷史。《周易》中就曾提及:“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意思是早在上古時期,中國人就將服飾作為一種禮儀與制度。古人也以“服章之美”和“禮儀之大”來詮釋華夏二字的內涵。
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極為多元。《美了千年:女子服飾時尚風潮》一書盤點了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的歷代人物服飾,從秦漢的端莊與古樸,到唐宋的華麗與婉約,再到明清的精致與典雅。它將帶著我們穿梭于不同的時空,看看歷代女子衣柜中的時尚款式,還有各個朝代流行的發型、妝容、配飾等,感受一場美學的激蕩。
書中還給出了適合當代日常生活的傳統服飾搭配指南,讓我們的穿搭既能抓住古代的精髓,又能符合現代審美。
《美了千年:女子服飾時尚風潮》立體封
先秦風尚:天然去雕飾的“素衣美學”
西施,竟是個高大的素顏美女?
在今天,關于美白、瘦身、整容等的宣傳鋪天蓋地。不少現代人崇尚“白瘦幼”的審美,認為女性就該打扮得精致。
而在先秦時期,崇尚的卻是女性的自然健康之美。那時尚有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女性不需要通過外在的裝飾,依然可以獲得異性的青睞與尊重。
“碩人”是《詩經》中用來形容美女的詞匯,如《衛風·碩人》的開篇即為“碩人其頎”,“碩”就是身材健壯的意思。可見雖說后世有“西子捧心”的典故流傳,但在先秦,并不崇尚柔弱、病態的美。
當時女性的服飾也以自然的“素衣”為時尚,西施的衣櫥中,少不了素色的衣裙。先秦女子服飾多用麻、葛,織物的素白本色即是她們的流行色。
先秦時期的貴族女性無論穿著常服還是禮服,其服飾款式必須是深衣。此為湖北荊州馬山一號墓出土的直裾深衣
先秦的女子在妝容上也追求一種天然之美。《詩經》中描寫的女子,其手、皮膚、額頭、眉、牙齒等都以自然作喻,素面紅顏,這與后世的脂粉濃妝、繁瑣飾物相比,著實與眾不同。
錢鍾書在《管錐篇》中有言:“衛、鄘、齊風中美人如畫像之水墨白描,未渲染丹黃。”
《美了千年:女子服飾時尚風潮》插畫
漢晉風骨:長袖善舞中的東方意境
東方女子之美,美在意境。
漢服,指的是漢族的傳統服飾,并非人們誤以為的“漢朝的衣服”。
但漢代的服裝制式可以看作“漢服”在名義上的初始,漢代的“深衣”仍是漢服的不二代表,是很多人心目中飄逸的東方之風的符號。
漢代服裝的美,在于其營造出的意境。
漢代的衣服都寬松,袖子寬大,長過手臂,用繩帶系結。穿著這樣的衣服,走起路來自然會瀟灑飄逸,輕揮衣袖,帶起一陣清風。
漢代女子舞服基本延續了深衣的服裝形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袖口和腰身處流行長袖和飛帶,以此展現出長袖善舞的靈動。
《美了千年:女子服飾時尚風潮》插畫
傳說記載趙飛燕身材特別纖細,喜歡穿長裙舞蹈,一次起舞時忽然刮起大風,趙飛燕險些被刮到天上,宮女急忙拉住她的裙擺救下她,裙子被拉出了很多褶皺,讓裙子看起來更美了,這種帶褶皺的裙子也因此有了“留仙裙”的名字。
漢代服裝質地輕薄,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辛追夫人,身著素紗衣服,柔軟透亮,可見古代絲綢“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的描述千真萬確。
湖南博物院藏直裾素紗襌衣實物,僅有49克,是關于古代絲綢“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的最好證據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最富有藝術精神的時代,服飾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洛神賦》中描述洛神的“翩若驚鴻,宛若游龍”,不僅是當時對女子輕盈身姿的贊美,也是對六朝時期服飾中靈動、飄逸的風格的體現。
故宮博物院藏《洛神賦圖》中的洛神,其服飾搭配是緊身袿衣與大袖短襦的疊穿
經典的女子配飾“步搖”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流行的,發釵上面綴有裝飾,多是用金片或珠翠打造的葉片、花朵等,通常戴在頭頂,走路時會跟隨腳步而搖擺,讓整個人看起來猶如仙子下凡。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中頭戴步搖的宮廷女子
顧愷之《列女圖》中許穆夫人頭戴團形花枝狀步搖
盛唐氣象:優雅與時尚永不過時
提到時尚,唐朝絕不會讓你失望。
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對“大唐盛世”都有著無限的幻想與期待,唐朝女子的著裝時尚與過去有著顯著的不同,令后世稱奇,成為無數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
唐朝女性審美在武則天當政后走向了極度的開放與自信,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令人矚目的服飾文化現象。
最具代表性的當數“袒胸裝”,典型特征為低領、低胸,往日重重包裹下女性的身體得以展現,很像是我們今天穿低胸晚禮服時,搭配絲巾或披肩的穿法。
唐代初期流行“修身”及地長裙,或高腰或束胸,此為周昉的《簪花仕女圖》
唐朝女性服飾色彩艷麗。上至女皇武則天、楊貴妃 , 下至民間女子都十分喜愛紅艷的石榴裙。石榴裙的流行,從“桃花馬上石榴裙”“碧羅冠子結初成,肉紅衫子石榴裙”“小魚銜玉鬢釵橫,石榴裙染象紗輕” 等唐代詩句中便可看出。墨綠、杏黃等鮮艷的顏色,也是唐代服飾的標志性配色。
經典唐代妝容,除了畫眉與點唇,還有額間花鈿、胭脂以及面靨等,妝容與服飾步調一致,都是由保守逐漸轉向華麗。
李白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正是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優雅與時尚,永遠不會過時。
《美了千年:女子服飾時尚風潮》插圖
宋代雅韻:褙子里的“士女”風骨
“士女”文化,成為時尚先驅。
宋朝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當時的女子雖然不能如男子那般建功立業,卻開始在生活中處處追求士人趣味,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形成了特殊的“士女”群體。
女性的服飾妝容同樣也在“革除五代之弊”,逐漸舍棄了前朝的奢華奇巧,整體呈現出內斂含蓄、清雅秀美的風格,以簡約為主要特點,盡顯質樸、自然、清新、雅致。
如今天氣涼的時候,大家都喜歡披個小開衫,宋代女子早就已經流行這么穿了,那時這樣的衣服叫“褙子”,是當時的“爆款”服飾。在上衣外面穿一件過膝的“褙子”,增加了服飾的層次感,讓女性看上去十分高挑纖秀,給人一種時尚前衛的感覺。
宋代“褙子”形制圖
當時無論平民還是貴婦都喜歡內穿抹胸,外穿一件窄袖過膝褙子,褙子呈自然散開式,里面的抹胸若隱若現,不露一絲一毫,卻有萬般風情。
宋朝的服裝面料色彩多以淡藍、淺黃、青、藕色、淡粉、白色這類低飽和度的素雅顏色為主,這些不同深淺層次的顏色進行搭配,就形成了宋代服飾溫婉典雅的整體感受。“揉藍衫子杏黃裙”“藕絲衫袖郁金香”……都是宋詞中對于當時女子服飾的描述。
《美了千年:女子服飾時尚風潮》插畫
明清變奏:服飾反映女性自我覺醒
女子服飾的發展史,也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歷史。
歷朝歷代的女性,都在通過服飾表達著對美、對個性的追求。
唐朝女性的服飾中有很多少數民族的“胡風”元素,還有一個流行風尚是“女著男裝”。《新唐書》中有一個關于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的故事,說有一回唐高宗和武后辦宴席,太平公主一身男裝出來給父母跳了支舞,書里記載太平公主的著裝是“紫袍玉帶,折上巾”。
而實際上,唐朝“女著男裝”的情況多出現在宮廷侍女身上,這或許可以從側面說明貴族女性對于男裝審美甚至男子權力地位的向往。此后又逐漸流行到民間,并最終出現在今天可見的墓室壁畫與歷史文獻中。
敦煌第二三一窟壁畫中的女供養人,其后女侍著圓領男裝
陜西南里王村唐墓壁畫中的女性,其后女侍身著男裝服務于前面著裙裝的女主人
明朝女子的服飾則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完全突破了傳統的儒家倫理觀念。按照儒家的經典所說,古代男子“上衣下裳”,而婦人則“服不殊裳”,也就是上衣與下衣相連且上下一色,以表示“婦人尚專一德,無所兼”的含義。
明代《婦人像》,體現明代貴族女裝圈“披風外衣加金扣高領打底長衫”的穿搭組合
但明朝女性的典型裝束是上身穿襖衫,下身穿裙的“兩截穿衣”。在這種服飾風尚的背后,何嘗不是社會發展的新動向?
《美了千年:女子服飾時尚風潮》插畫
到了封建統治達到巔峰的清朝,服飾制度之龐雜、條律之瑣細,在中國歷代服飾史上無出其右。
而慈禧太后在自己的服飾上直接使用了只有帝王才可采用的十二章紋,如今,去故宮博物院中還可見到保存完整的帶有十二章紋的女朝服。
象征皇權與身份的“十二章紋”,慈禧在垂簾聽政后將其用于自己的衣飾
一個直接將十二章紋穿在身上的皇太后,還有什么不敢穿的呢?慈禧撼動了原本森嚴的服飾等級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也撼動了封建統治的根基。
今時今日:傳統服飾正在復興
服飾文化中蘊含著無比豐厚的內涵。每一件傳統服飾,每一種獨特的裝飾方式,都是一部豐富的社會歷史、性別文化的故事。
中國女性的“時尚”一直在變,但千百年來,其內核一直沒變。那就是通過服飾、發型、妝容等方式表達個性、追求美。
《美了千年:女子服飾時尚風潮》插畫
祖先流傳下來的國粹精華,不應只被記錄在典籍中,陳列在博物館里。通過創新和改造,讓傳統服飾鮮活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每個人都能大大方方地把它們穿出去,文化才能在活起來中得到真正的保護。
期待更多的人將漢服穿出去,融進我們的生活里。當我們對傳統文化越了解,也會越深愛腳下這方土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