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沁陽市山王莊鎮馬莊村,一位女大學生用八年青春詮釋了新時代“三農”情懷。作為馬莊村支委委員、村委委員的郜姚姚,將大學所學的旅游管理專業知識與家鄉文化深度融合,以生態種植為突破口,打造出“山王莊姜”等特色農業品牌,帶領村民蹚出一條產業振興的致富路。2023年,她創建的晶品農莊帶動周邊6個鄉鎮發展特色種植超2000畝,戶均年增收1.8萬元,被評為“焦作市勞動模范”。
從“知識青年”到“鄉土專家”的蛻變
郜姚姚大學就讀于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習期間她便萌生了將傳統農業生產與旅游元素相結合的發展想法。帶著這個想法,畢業后她毅然放棄城市工作機會,選擇返鄉投身農業。這個從小在田間地頭長大的姑娘,并沒有愣頭青似的扎進農事中,而是對家鄉沁陽市的農業現狀、土壤灌溉等情況進行了充分調研,把目光投到了生姜種植和葡萄采摘等農耕體驗新型業態上。期間她還參加了河南省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并取得了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從此成為了一名職業農民。
面對傳統種植模式導致的土地拋荒、特色品種式微、銷售渠道單一等困境,她開啟了一場現代農業的破冰之旅。向書本學、向專家學、向老農學。郜姚姚撲下身子與經驗豐富的老農人一同耕作,學習傳統農耕智慧;聚精神鉆研農業知識,為改良土壤,她帶領村民建起堆肥場和沼氣池,將畜禽糞便、秸稈轉化為有機肥;向專家求指導,在病蟲害防治中,太陽能殺蟲燈、黃板與“雞鴨鵝治蟲”生物鏈相映成趣,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態防控體系。
科技賦能打造“金字招牌”
“現代農業需要‘硬核科技’支撐。”郜姚姚深知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她先后與河南科技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引進高光效小麥、脫毒紅薯等新品種,推廣微生物菌肥、懷姜切塊育苗等5項新技術。通過與河南省農科院聯合開展品種鑒定,使山王莊姜的畝產提升20%,商品率突破95%。
在深加工車間,姜糖膏、姜粉等10余款產品正裝箱待發。“我們的包裝設計融合了懷府文化元素,每件產品都是會講故事的文化載體。”郜姚姚介紹,其注冊的“姜之禮”“菌耕”商標已打入北上廣深高端市場,2024年線上銷售額突破200萬元。為拓寬銷路,她還化身“新農主播”,在直播間用鄉音講述農耕故事。通過“線上+線下”融合銷售,使農產品實現錯峰銷售,經濟價值最大化。
“新農人”引領鄉村共富路
在晶品農莊的示范帶動下,馬莊村建成懷姜種植基地,發展訂單農業農戶127戶。村民張軍霞感慨:“姚姚帶來的滴灌技術讓用水效率提升30%,她傳授的生態種植法使我家姜田畝收益翻了番!”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農莊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36人次,帶動37戶脫貧戶穩定就業。
談及未來,郜姚姚眼中閃著光:“我們農莊是河南大學的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的重點合作對象,并與河南大學專家團隊共同籌建沁陽懷姜科技小院,還計劃組建河南省生姜產業聯盟,共同推進生姜產業發展。”
村支書張二爐表示,在“五星”支部建設中,郜姚姚團隊貢獻了30%的集體經濟增量,真正讓“土特產”變成“金名片”。
站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潮頭,郜姚姚用實踐證明:當青春邂逅鄉土,以科技激活傳統,廣袤田野自會生長出無限可能。這位扎根大地的“新農人”,正帶領更多鄉親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土里掘金”的新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