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馬克龍試圖吸引研究人員赴法,借此‘敲打’美國”,彭博社當地時間18日以此為題報道稱,法國總統馬克龍正以一種毫不掩飾的方式,向受到特朗普政府政策影響的美國研究人員拋出“橄欖枝”,試圖將他們吸引到法國。馬克龍近日在社交平臺X上發文寫道,“選擇法國,選擇歐洲!”就在發帖的數小時前,馬克龍會見了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和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史蒂文·威特科夫,三方就俄烏沖突、中東局勢和貿易問題進行了討論。
報道稱,馬克龍沒有直接提到美國。在美國,特朗普總統與常春藤聯盟各校正爆發更廣泛沖突,數以百計的科學家因科研經費削減而被解雇。特朗普政府官員指出,校園中爆發的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浪潮是其對這些大學提出要求的理由。然而,教職員工和學生團體中的持批評意見人士說,這些措施旨在壓制言論。報道指出,美國大學學者的生計受到威脅,讓歐洲的政治領導人心生希望:他們可能在人才方面收獲“意外之財”。法國還啟動了由法國國家科研署運作的“為科學選擇法國”平臺。
學生工會抗議學校向特朗普屈服(資料圖)
當地時間3月31日,來自38個州、4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約1900名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成員發布公開信,呼吁特朗普政府“停止對美國科學事業的全面攻擊”,多達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信中簽名。著名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志在美國科研人員中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因美國特朗普政府在科研領域的政策變化,約75%的受訪者考慮離開美國。這些科研人員考慮離開美國的主要原因是,特朗普政府全面削減科研經費,并大量解雇包括科研人員在內的相關工作者。
事實上,這些年到中國發展的外國頂尖科學家,已經越來多了,相反,美國的尖端人才正在高速流向海外,這次美媒做的民調,其實只是冰山一角。
當然,光是這個民調所展現出來的趨勢,就已經表明美國在走下坡路了,而且,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更是直接攪亂了美國與盟友的關系,西方號稱牢不可破的同盟,儼然已經遍布裂痕。俗話說,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無論美方對外展現得多么強硬,如果喪失了人心,衰落也是必然的結果。
特朗普(資料圖)
據悉,歐洲多所高校已經先行一步,向美國科學家拋出橄欖枝。法國名校巴黎中央理工-高等電力學院宣布撥款300萬歐元,為那些在美國中斷的研究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艾克斯-馬賽大學出手更是大方,宣布將在3年內為15名美國科學家提供1500萬歐元的資金,助力其完成“科學安全之地”項目的研究。據悉,該校已經收到了150多份美國科研人員的求職申請。這稱得上是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人才回流。二戰前,歐洲才是學術研究的首選。
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是全球科研人員向往的地方。美蘇冷戰讓美國大量投資科技領域,吸引來全球最杰出的一部分人才。之前有科學家認為,美國就像一個巨大的實驗室,這里有積極的競爭、完善的支持體系,使他們能發揮最大潛力。正是這種環境,讓美國培養出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這種投資也極大推動了美國的經濟發展。僅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經費就支撐了40多萬個工作崗位,據估算,每1美元NIH撥款可帶來2.56美元的經濟產出。
法國總統馬克龍(資料圖)
進入三月中旬之后,一方面特朗普的重心已經轉移到“關稅戰”方面,另一方面或許大家看到單純讓步是沒有好結果的,所以之后遭到打擊的大學比較硬氣。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艾斯格魯伯表示:“我們打擊反猶太主義和一切形式的歧視,并且愿意在此問題上與政府合作”,隨后又話鋒一轉,“普林斯頓還將同樣積極捍衛學術自由和本校的正當權利”。
在此背景下,美國哈佛大學21日對特朗普政府提起訴訟,指控政府試圖以凍結聯邦資金為手段控制哈佛大學的學術決策。哈佛大學校長艾倫·M·加伯當天在致哈佛社區成員的一封信中說,該校已在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對特朗普政府發起訴訟,要求政府停止資金凍結。政府此舉是非法的,“超出了政府的權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