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李雨心
布達拉宮,坐落在拉薩河谷中心海拔3750米的紅山上,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文化藝術寶庫”。其建設、保護與發(fā)展的千年歷程,凝聚著中華各民族的心血與智慧,具有非凡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月27日,暌違已久的三星堆博物館綜合館以全新的面貌與觀眾見面。重新開放后,“布達拉宮——來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三星堆博物館首個“世界遺產主題系列特展”,正式于這天拉開帷幕。來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遺產典范與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在這里“碰”了個正著。
展廳內部(圖據三星堆博物館)
超三分之一展品首次出展
展現(xiàn)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鳴
本次展覽由三星堆博物館和西藏自治區(qū)布達拉宮管理處共同原創(chuàng)策展,共分為“建筑”“珍寶”“數(shù)字專廳:壁畫”“保護利用”四個部分,旨在通過建筑歷史和美學智慧、珍寶文物、保護傳承三大維度,演繹了一首布達拉宮1300年春秋的文化交響曲,展現(xiàn)其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與美學價值。
除了布達拉宮建筑本身,宮內珍藏的眾多古籍文獻、壁畫、雕塑及瓷玉器等,均是布達拉宮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獨特的歷史、藝術、宗教價值和文化意義。而在本次展覽中,就展出了來自布達拉宮珍藏的佛像造像、典籍經卷、美錦服飾、生活用具等諸類展品110套,其中有超三分之一的展品為首次出展。
明黃地龍紋織金妝花緞匹料
“我們希望通過展覽闡釋文物所代表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以漢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中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所產生的共鳴。”西藏自治區(qū)布達拉宮管理處文物研究室主任多吉平措說。
例如在展覽現(xiàn)場,展出了多件從布達拉宮帶來了許多歷史上清代中央政府賞賜給西藏的絲織品,例如珍貴的匹料、成衣等,還包括了用絲織品制作的手持旗幡。多吉平措介紹,這些匹料、龍袍上,大多都繡有龍紋,是當時清政府賞賜給西藏高級官員的物品。“西藏一直保存著這些重要的禮物,所以在過了數(shù)百年之后,這些匹料和成衣的色彩依舊艷麗,紋樣還是那么精美。”多吉平措還提到,除了匹料和龍袍,龍紋還出現(xiàn)在很多展品中,例如唐卡、金銅造像等。而在展廳中,另一件雕刻著龍紋的器物,正在展柜中熠熠發(fā)光,這就是金質雙龍戲珠菊瓣紋盤。
這件器物紋飾精美,盤底鏨刻雙龍珠紋,盤中心為一火焰寶珠。器腹與口沿呈多瓣菊花形,口沿上鏨刻纏枝花卉。“這是一個典型的漢藏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因為它既有藏族的元素,但是在工藝上又借鑒了漢族的工藝,漢族文化和藏族文化包括龍紋、火焰紋等。”多吉平措介紹道。
金質雙龍戲珠菊瓣紋盤
回顧布達拉宮修繕之路
最大程度還原歷史本貌
布達拉宮以宮堡式建筑群的建筑成就著稱。它始建于公元七世紀,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依紅山而據,坐北朝南,與紅山形成了“山是一座宮,宮是一座山”的壯觀景象。然而,如何對體量龐大的布達拉宮進行日常維護工作,既是焦點,也是難點。
多吉平措介紹,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家就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布達拉宮。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先后完成兩期大規(guī)模里程碑式保護修繕工程,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布達拉宮的歷史原貌。如今,更是轉變?yōu)槭褂枚嘟嵌取⒆钕冗M的科技手段進行保護。在本次展覽第三單元的數(shù)字專廳,便展示了東大殿北壁壁畫、紅宮二回廊壁畫、十三世靈塔殿壁畫等代表性壁畫,通過數(shù)字投影的形式生動還原壁畫的肌理和敘事邏輯,讓觀眾不到布達拉宮,也能夠近距離地體會到其壁畫的獨特之美。
展廳內部(圖據三星堆博物館)
除了對建筑本體的保護外,對布達拉宮內部、世界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例如古籍文獻等,也在積極地實施保護工作。因此,布達拉宮才得以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時光后,依舊保持原貌,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典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