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四月初一晴,就怕四月初一陰”,今日四月初一,晴天啥說法
時間過得真快,農歷三月已經離去了,今天是四月初一,一個特殊的日子。
對于四月初一來說,它正處于谷雨節氣第三候——戴勝鳥棲桑,這也預示蠶事將始,這三項物候現象共同標志著春季向夏季的過渡。??
不僅如此,民間里還流傳了這樣一句農諺:“不怕四月初一晴,就怕四月初一陰”,那么今日四月初一,晴天啥說法?我來說一下:
今日四月初一不一般:
①四月初一是閉日。
四月初一是傳統的“閉日”,什么是閉日呢?
閉日屬于十二建除之一,十二建除共有十二個日子,分別是:
建,滿,平,收,初,危,定,執,成,開,破,閉。
其中閉日與本月支順行第十二支的日子,如“子月亥日,丑月子日,寅月丑日,卯月寅日”等等,所以閉日這一天還是有一些說法和講究的。
②四月初一是朔日。
農歷四月初一作為"朔日",承載著古代天文學的深邃智慧。當月球運行至日地連線之間,形成"日月合朔"的天象時,古人便以此作為月相周期的起點。
當然這種精準的天文觀測比西方儒略歷早了近千年,其中《尚書·堯典》記載: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所以在古代的農業社會,朔日還是非常重要的。古人發現,朔望周期與潮汐漲落、植物生長存在微妙關聯,由此衍生出"朔日不北行,望日不南遷"等農諺說法。
“不怕四月初一晴,就怕四月初一陰”的說法:
對于四月初一這一天,我們老祖宗還是留下了一些農諺俗語的,而這一天晴天或者下雨,對于農事還是有一定關系的,我們一起看農村諺語咋說的:
①"三月怕初七,四月怕初一"。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在三月初七這一天是怕晴天的,但是到了四月初一的時候,是怕下雨的。
為啥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其實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農諺,實則是農耕文明對物候規律的精準把握。其中明代農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記載
"四月初一見虹,主夏旱"
這里的虹,指的是彩虹的意思,而下雨以后會出現彩虹,按照農政全書的說法,四月初一下雨了,那么這也預示著整個夏天是比較干旱的。
當然這種觀察與當代氣象學中副熱帶高壓活動規律不謀而合。而當四月初一出現持續降雨的時候,往往預示西太平洋副高北抬延遲,導致夏季梅雨期延長。
②“四月初一雨,麥子爛成泥”。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如果在農歷四月初一這一天下雨,這也預示著到了農歷五月麥收的時候,雨水會非常多,小麥都爛成泥巴了,這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這是因為:農歷四月初,也正值清明與谷雨交替之際,此時東亞大氣環流正處于關鍵調整期。
而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與太平洋暖濕氣流的角力,往往在此時形成持續影響的氣候模式。所以四月初出現明顯降水的話,這也意味著副熱帶高壓提前北抬,這種大氣環流形勢一旦確立,就會在后續50天左右持續影響天氣系統,這正是五月麥收期多雨天氣的氣候學解釋。
當然科學是這樣解釋的:江蘇省氣象局對1951~2020年氣象資料的分析顯示:四月初出現10毫米以上降水時,后續40-50天降水偏多的概率達到78%。
而2020年4月2日徐州地區普降中雨,當年5月20日至6月5日累計降水量達189毫米,較常年偏多65%,導致大面積小麥發生赤霉病。
③,四月初一動了流,四十五天雨不休”。
“動了流”就是出現了降雨的意思。
所以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如果四月初一這一天下了雨的話,那么按照諺語的說法,之后的四十五天,可能會頻繁出現陰雨天氣。
這句諺語說明了什么呢?
農歷四月初一正在谷雨尾、立夏始,此時太陽直射點北移,太平洋暖濕氣流與北方冷空氣在長江流域形成拉鋸。
而我們老祖宗在長期觀測中發現,若此時出現連續性降水,往往意味著副熱帶高壓提前北抬,將原本應在6月出現的梅雨鋒面提早激活。
當然根據氣象數據說法,當四月初出現連續3天日均降水量超過10毫米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未來40天的降水概率高達78%。而在1954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前夕,正是出現了"四月初一動了流"的典型征兆,最終導致持續49天的超長梅雨季。
但是來說,此時正處于小麥的灌漿期,如果四月頻繁下雨的話,那么對于小麥的生長也是不好的,因此來說在四月初一這一天,是適宜晴天,不適宜下雨的一個日子。
通過上述來說,站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我們既要看到農諺中蘊含的物候規律。至于“不怕四月初一晴,就怕四月初一陰”還是有一些道理和說法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