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人才的重要性,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強調。
一些信號可窺端倪:去年以來,上海市人才工作局掛牌成立,16個地區分別組建區人才局,多家重點部門都設立了人才工作處。與此相呼應,一項關于全球科學家心目中創新人才理想城市的調查顯示,上海已躋身全球前五位,超越一些發達國家城市。截至2023年底,上海人才資源總量已達到769萬人,占常住人口30%。
當今的國際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競爭。對上海來說,人才是城市發展的“第一資源”,更是構筑城市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關鍵所在。當下,上海正全力做好人才工作,構建引才聚才的強磁場和育才留才的新生態,讓天下英才與這座國際大都市“雙向奔赴”。
搭建平臺 吸引人才集聚
不久前,第五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正式啟動選拔,吸引了來自未來智能、高端制造等不同行業領域的眾多創業人才踴躍參加。這份熱情背后,是上海對人才逐夢的強力吸引和真實托舉。
一位曾獲得大賽最高獎金聚獎的科技公司創始人感慨:站上廣闊的平臺后,曾經并不知名的初創公司被更多人關注到,投資人和銀行也主動找來,順利完成了三輪融資,這就像一塊“吸金石”,源源不斷吸引資源導入。
近年來,上海著力搭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人才干事創業舞臺。浦江創新論壇、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等重大展會論壇協同發力,以賽引才、以才引才,共同打造上海吸引高端人才的平臺矩陣。
各類科研院所、產業孵化器和科研設施平臺的吸引力,同樣不可替代。在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逐年增長,未來產業產值按規劃將在2030年達到5000億元。大量的合作機會、完整的產業鏈、豐富的應用場景,為各類人才在上海創新創業提供了多元的土壤和基礎。在滬國家實驗室及大科學設施高質量建設運行,吸引了眾多國際頂尖科研人才及創新團隊。僅去年上半年,上海光源為企業用戶提供機時數已達到2023年同期的2倍。
各類平臺的聚合,帶來資源的匯聚,人才集聚效應也隨之不斷擴大,從而形成正向循環。背后則是上海一以貫之的目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位研究員說:“科學家在這里工作的最大好處,是能對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自由探索。”
類似的聚合效應,正從上海擴散到更大范圍,并不斷深化。去年,“長三角人才服務聯盟”在滬揭牌成立,推動三省一市人才集團在人才招引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共同打造高效的人才交流、培育、服務和資源共享平臺。
改革牽引 創新人才培養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與之相匹配的人才體系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2024年,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對高層次、頂尖人才需求規模持續走高。上海已明確,要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加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使人才培養更好匹配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近年來,上海高校積極推動建立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相關學科的建設和改革按下“快進鍵”,成為新興的學科增長點。
在復旦大學,通過整合全校力量,跳出學科框架,一次性建設了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創新學院、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等六大新工科創新學院,重塑新工科門類。上海交大近期推出AI賦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工作方案,在今年的計算機科學排名CS Rankings中,交大計算機學科的人工智能分項居全球首位。
顯然,在上海,人才培養的“學科邏輯”正逐步向“產業邏輯”轉變。今年3月,上海啟動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首批5所試點高校主動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結構“需求側”精準對接。
著眼先導和未來產業發展所需,基礎性、原創性、創新性研究人才的培養更加重要。今年1-3月,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三大頂刊上發表論文合計45篇,占全國總數的29.2%,創下歷史新高。數據增長的背后,是上海高校和科研機構對人才活力的不斷激發。
為了創造更好有利于人才潛心科研的學術環境,上海還制定相關方案,更加注重代表性成果評價、人才發展潛力評價、團隊整體性評價、科學設置評價周期,持續深入推進“唯帽子”治理工作。
筑巢引鳳 營造安心環境
引才育才之后,關鍵仍要留才。近年來,上海全力優化人才服務體系,為創業者提供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的支撐,讓各類人才能在上海心無旁騖、沒有后顧之憂,從而更好安身安心安業。
以青年人才比較關注的“居住成本高”為例,就在最近,浦東新區發布支持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措施,在全區推出100萬平方米以上可拎包入住的青年公寓,畢業3年內的高水平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青年人才,來浦東重點產業領域工作的,可享受租金不超過2000元每月、最長3年的優惠支持。
“住在這里,15分鐘左右就能到公司,感覺是個很有活力的社區,還有專業的服務管家,遇到問題都能夠快速響應,很滿意。”在張江生物醫藥領域工作的納仕國際社區首批住戶馮先生感慨。
浦東的實踐,是上海優化人才安居服務體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上海為海內外各類人才來滬創新創業提供優質便利的安居服務,在《上海市人才安居工程實施意見》的基礎上,逐步優化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優化本市人才安居工作的若干舉措》等人才安居文件,基本建立了市區聯動、多方參與的新型人才安居制度體系。截至2024年底,共籌集21萬套人才安居房源,提前1年超額完成“十四五”制定的20萬套人才安居房源籌措任務,累計發放4億元市級人才租房補貼,人才幸福感和獲得感明顯提升。
“軟件”的服務保障同樣要及時跟上。為打造一流人才發展環境,去年,上海人才政策持續“加碼”,推出“七個一”人才服務項目。此外還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提升外國人才便利化服務的若干措施》,進一步落實海外人才出入境、停居留等保障措施,護航全球人才在滬安心安身安業。
今年,上海將實施全球杰出人才優享服務,繼續推進人才全周期服務“一件事”改革,加快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環境。
原標題:《上海如何與天下英才“雙向奔赴”?》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周程祎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顧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