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龜下目—犀金龜科〈兜蟲科〉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鞘翅目
多食亞目
金龜下目
金龜總科
犀金龜科〈兜蟲科〉
犀金龜科(學名:Dynastidae)又稱兜蟲科,是鞘翅目金龜總科的1科。也稱獨角仙科。本科昆蟲通稱犀金龜。頭部和前胸背板大多有明顯突出的分叉角,形似犀牛角,故得名。
1.形態特征
體大型。體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色暗。唇基、額部具角狀或瘤狀突起,上腭發達,端部外露,觸角10節,棒狀部3節。前胸腹板在前基節之間有柱狀或其他形狀的垂突,小盾片斜三角形。鞘翅縱肋可見,或有成對刻點列,臀板外露。前足基節橫形,后足脛節有2端距。性二態現象顯著,雄蟲頭部、前胸背板常有強大的角狀突起,或形狀不一的突起或凹陷,雌蟲則簡單。成蟲植食性,取食林木或作物葉片,幼蟲生活在土中,植食性兼腐食性。
2.生活習性
成蟲植食,幼蟲多腐食,或在地下危害作物、林木之根。
3.繁殖情況
獨角仙一年發生1代,成蟲通常在每年6-8月出現,多為夜出晝伏,有一定趨光性,主要以樹木傷口處的汁液,或熟透的水果為食,對作物林木基本不造成危害。幼蟲以朽木、腐爛植物質為食,所以多棲居于樹木的朽心、鋸末木屑堆、肥料堆和垃圾堆,乃至草房的屋頂間。不危害作物和林木。幼蟲期共脫皮2次,歷3齡,成熟幼蟲體軀甚大,乳白色,約有雞蛋大小,通常彎曲呈“C”形。老熟幼蟲在土中化蛹。
4.分布范圍
全球已記有犀金龜1400余種。中國已記載30余種。多分布在熱帶地區,尤以南美洲、北美洲種類最為豐富,非洲種類也很多,亞洲和歐洲種類最少。全球已知近1500種,中國記載約30種,多數分布在長江以南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相對而言,我國犀金龜種類相當貧乏,迄今僅記有33種。雙叉犀金龜Allomyrinadichotoma(Linnaeusm,1771),即獨角仙,廣布我國的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國外有朝鮮,日本的分布記載。
中國犀金龜種類雖少,但包括多個嚴重為害農林業的種類,經濟意義重大,如蔗犀金龜屬中的3種蔗龜是廣東、廣西、福建、臺灣、云南五省(區)甘蔗的頭等害蟲。椰蛀犀金龜不僅是大洋洲重要經濟作物椰子樹的首要害蟲,也是中國廣東南部和海南椰子及其他棕櫚科經濟作物的嚴重威脅。中國北部屬于古北區系的闊胸犀金龜是華北、東北地區的重要地下害蟲之一。中國的滑異爪犀金龜分布于廣西、云南和貴州三省(區),不僅為害甘蔗,而且為害旱稻、濕潤秧田的秧苗等。雙叉犀金龜雄蟲用作中藥材,稱為獨角蜣螂,其功用同蜣螂。
在林業發達、樹木茂盛的地區尤為常見。多棲息榆林地區或經濟林果區,以桑、榆、無花果等樹木的嫩枝,或一些瓜類的花器為食,人工養殖困難不大。全球已記有犀金龜1400余種。相對而言,我國犀金龜種類相當貧乏,迄今僅記有33種。成蟲植食性,幼蟲多腐食,或在地下危害作物、林木之根。我國的種類雖少,但有多個重要地下害蟲種類,經濟意義重大。
5.主要價值
獨角仙可作觀賞,由于犀金龜甚多種類體型巨大,是鞘翅目內乃至昆蟲綱內“巨蟲”家族之一,形狀奇特,雄蟲角突發達,干凈、安全、易飼養通常幼蟲飼以腐殖土,成蟲喂之瓜果,為大眾所喜好,作為寵物飼養、收藏,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許多國外的觀賞性犀金龜還進口到中國,作為寵物為愛好者所飼養。原產于美洲的赫拉克里斯犀金龜勿是全世界第二長的甲蟲,可達以上全世界最重的甲蟲也是來自美洲的象巨犀金龜。
6.雙叉犀金龜
雙叉犀金龜(學名:Allomyrinadichotoma),是鞘翅目犀金龜科叉犀龜屬的昆蟲動物。
(1)動物學史
1771年,生物學家林奈發現雙叉犀金龜,并將其命名為Scarabaeusdichotomus。但是Scarabaeus屬是以一種蜣螂為模式種建立的,而雙叉犀金龜事實上和蜣螂相去甚遠,所以此分類并不合適。1867年,澳大利亞昆蟲學家LudwigRedtenbacher發現云頂兜,將其命名為Myrinapfeifferi。但是1807年丹麥科學家JohanChristianFabricius已經用Myrina命名了寬尾灰蝶屬,根據生物命名法的優先律,云頂兜不能再使用Myrina命名,所以Myrinapfeifferi是無效的。1878年,Deyrolle和法國昆蟲學家LéonFairmaire發現叉犀金龜,將其命名為Xylotrupesdavidis,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姬兜的一種,后來人們發現這個分類也是不正確的。
1911年,英國昆蟲學家GilbertJohnArrow將云頂兜重新命名為Allomyrinapfeifferi,這個學名是合法的,并一直使用至今。而雙叉犀金龜和叉犀金龜由于和云頂兜形態接近,也被置于此屬中。
1920年Minck建立Trypoxylus屬,包括叉犀金龜和雙叉犀金龜。此后,爭議主要集中于:雙叉犀金龜和叉犀金龜到底應該和云頂兜同屬Allomyrina,還是獨立的Trypoxylus。2013年,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希臘塞薩利大學的研究表明,根據染色體分析,雙叉犀金龜和叉犀金龜的親緣關系很近,與云頂兜相對較遠,而三者和姬兜也都有比較近的親緣關系。所以Minck的分類法更為合理。
雙叉犀金龜又稱獨角仙,因頭上長著一只雄壯有力的獨角,故名。
(2)形態特征
雙叉犀金龜,是鞘翅目犀金龜科叉犀龜屬的昆蟲動物。雙叉犀金龜的體大型,長橢圓形,背部有明顯隆拱,栗褐色至深棕褐色或黑色;頭較小有觸角,雌雄異型;雄蟲頭頂生有一末端分叉的角突,粗壯,斜向前向上伸出,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末端分叉的小角突,伸向前方,兩鞘翅端各有一小圓突起;雌蟲體形略小,頭、胸無角突。
雙叉犀金龜體長44-54毫米,寬27-29毫米,全體黑色或黑褐色,雄蟲頭部具分叉粗大的、長的角狀突起,前胸背板中央具相當強大的前伸分叉的角狀突起。
雙叉犀金龜雄蟲體光滑而光亮。頭部色較深,唇基非常短而窄,前緣具雙齒;觸角黑色10節鰓片部3節;頭部中央有斜向前上方伸出的、長大的角狀突起,其長度幾乎達前胸背板的2倍,也有突起極短小,分叉極微弱的,上顎發達,突出于唇基外,末端鈍成叉狀,外側簡單無突起與凹陷,下顎上密布黃褐色的絲狀毛叢,其內葉具5齒。前胸背板上密布微細刻點與皺刻,因而呈黑綢樣光澤;前胸背板前角銳、后角鈍,兩側呈明顯角狀擴出,致呈六角形,其前緣中部后面還具有一個向前彎曲、分又的角狀突起,此突起較頭角短細,下面呈銳脊狀。小盾片半圓形。鞘翅革質色較淺,褐色,光滑而光亮,上密布微細刻點,縱肋不明顯。臀板極發達,向后顯著隆凸,顏色較暗,僅在基部接近前臀板處密布黃色茸毛。腹面黑色或黑褐色。足色較深,黑色;前足脛節外側具三銳齒;中、后足脛節外緣具硬刺后足跗節各節形狀相似;爪對稱,中間有一針狀刺,末端具二束長毛。
雙叉犀金龜雌蟲色較暗,全身密被淡黃褐色細茸毛。頭上密布粗大皺刻;唇基前端窄,前緣有向上卷的二齒突;在前頭復眼間,橫列有3個明顯的瘤狀齒突,中部齒突較兩旁的齒突為高,復眼前側面有2較低的齒突。前胸背板不光滑,其上密布粗皺刻點與較長、較粗的黃毛;中部有一縱向較寬,淺的凹陷;在近前緣中部有一成叉狀的凹陷;其余特征與雄蟲同。
(3)生活習性
雙叉犀金龜在溫暖濕熱、植物繁茂之地數量多。雙叉犀金龜多夜間活動。
發育經過:雙叉犀金龜的發育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它一生中需要蛻皮數次。雙叉犀金龜的年齡也是根據幼蟲蛻皮的次數來計算的,每一次蛻皮之后進入個新的齡期,稱為第一齡幼蟲、第二齡幼蟲,依此類推。雙叉犀金龜1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濕潤的腐植質中生活越冬,主要在幼樹根下;林區較厚的樹葉下;或木材加工廠角落的木屑鋸末堆下;或村莊旁的雜草集結堆下;或腐爛的作物秸干堆下;或苗圃肥沃的樹苗下等壤土內越冬生活。幼蟲從第一齡幼蟲進入第二齡幼蟲大約需要一個月,從第二齡幼蟲到第三齡幼蟲大約需要20天。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進入蛹期,最早化蛹在5月28日,最晚化蛹在6月28日,因氣溫或墑情的影響個別幼蟲推遲到在7月上旬化蛹,經過3-7個月時間變成蛹。成蟲蛹經過20天左右的發育變成成蟲,休養3-10天就開始外出活動了。
食性:雙叉犀金龜成蟲食性雜,喜食麻櫟等殼斗科植物傷口的樹汁,蘋果、梨、海棠、構樹的果實,以及桑、榆的嫩梢、嫩葉等;幼蟲多以朽木形成的腐殖質為食。雙叉犀金龜取食方式高度特化,先用鏟狀的上唇劃破樹皮,然后用毛刷狀的舌舔舐樹汁,所以在它周圍常會吸引來其他夜行性昆蟲一起取食,如各類天牛、夜蛾。
活動:自然狀態下成年雙叉犀金龜在六月初開始出現,晝伏夜出,黃昏開始活動,有趨光性。雄性雙叉犀金龜多好斗,搏斗時會先上下晃動額角,收縮腹部發出發出“吱吱——”聲示威,如果雙方均沒被嚇退,它們會努力將額角插入對手的身體下方,將對手舉起掀翻或扔到地上,失敗者會立即認輸逃走。
社交:雙叉犀金龜的幼蟲口內長有發聲器,可以在落葉堆里用人耳聽不到的聲音進行交流。
(4)繁殖方式
雙叉犀金龜成蟲大量繁殖于6-8月,一年生育一代,成蟲的壽命大約為一個月。
卵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雄性雙叉犀金龜會為了爭奪交配權而搏斗,成功一方具有交配權。交配后的雌性雙叉犀金龜會選擇濕潤的,并有腐植質肥沃的雜草、樹葉下的石縫、碎木屑內產卵;產卵9-28粒,卵粒長2-3毫米。呈白色,7月下旬-8月上中旬卵開始孵化成幼蟲(孵化大約需要兩周時間),幼蟲進入越冬期。
(5)分布范圍
雙叉犀金龜分布于中國遼寧、吉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貴州、西藏、臺灣等省;朝鮮半島、日本、老撾、馬來西亞也有分布。
(6)主要價值 ①藥用價值
雙叉犀金龜雄蟲可入藥,中藥名為獨角螂蟲,具有鎮驚、破瘀止痛、通便攻毒等功效,可治療癲癇、小兒驚風、兩便不通,外用治痔瘡、疔瘡腫毒等。
②觀賞價值
雙叉犀金龜還可作為觀賞寵物進行人工飼養;雙叉犀金龜其獨特的造型,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7)物種危害
雙叉犀金龜既是益蟲又是害蟲,數量過多也會對樹木造成嚴重的侵害,尤其會危害桑、榆、無花果等的嫩枝及一些瓜類的花,幼蟲一般不危害作物。
發生情況:山區主要在楊樹、櫟樹、榆樹、栗樹等林區活動;丘陵主要在核桃、桃、杏、李、柿等經濟林果園活動;平原梨、桃、杏、李等林區、果園地活動。
危害情況:成蟲,在5-9月,主要危害楊樹、櫟樹、杏樹、桃樹、栗樹、杏樹、梨樹種林木嫩枝或當年生樹干和葉柄基部,造成新生枝或葉片枯萎死亡,果實減少產量。同時,還吸食樹木傷口處的汁液(特別是在新斷枝傷口),或桃、杏、李等成熟的果實上危害。尤其是喜愛在桃、杏、李果樹被鳥啄或蟲傷害的成熟的果實,另外在成熟的果實及林下種植的西瓜、甜瓜等成熟傷果取食。幼蟲,在楊樹、果樹苗圃地取食林木幼苗樹根、雜草根及腐爛的木材鋸末和腐爛的玉米桿、麥桿等。
7.南洋大兜蟲
南洋大兜蟲(學名:Chalcosoma atlas)也稱為阿特拉斯大兜蟲,指的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鞘翅目多食亞目犀金龜科的一種昆蟲。以希臘神話中的持天巨人阿特拉斯命名,是大型甲蟲之一。屬于夜行性甲蟲,具有很強的趨光性,通過卵生方式繁殖,成蟲平均身長:雄性50~140mm,母蟲40-70mm,廣泛分布于整個東南亞地區。因有三個角又被習慣叫做三叉戟犀金龜。
(1)形態特征
它是體形最大的昆蟲之一,可達驚人的12厘米,它長著三個長而鋒利的觸角一一其中兩個長在軀干上,一個在頭部,南洋大兜蟲在與雄性對手爭斗時使用這些觸角,它們試圖用觸角抱緊對手的身體,然后用力將其拋開,勝利者將得與雌性個體交配的機會。雌性個體沒有觸角,且體形更小。
(2)蛻變
成蟲:適宜溫度22~28℃,(CM:16~22℃)壽命約3~6個月。晝伏夜出,在野外取食樹液及水果汁液,人工環境下可喂食甲蟲專用果凍,或糖分高的水果,比如香蕉,芒果,榴蓮。
幼蟲:適宜溫度20℃~28℃。幼蟲期12~20個月。特別注意CC亞種飼養末期需在飼養盒中放入一半以上的黃土以幫助幼蟲做蛹室,也可加入夠大的產木,讓其在產木中做蛹室。
(3)分布
它們生性暴躁,體形巨大,主要分布于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的熱帶雨林中。
(4)四個種類
亞特拉斯南洋大兜蟲(C. Atlas)、高卡薩斯南洋大兜蟲( C. caucasus)、婆羅洲南洋大兜蟲(C. moelenkampi)和安格尼斯南洋大兜(C.engganensis)。
其中又以亞特拉斯分布最廣也最為普遍,而高卡薩斯則是體型最大的一種.它們都屬于夜行性的甲蟲,也具有很強的趨光性。在外觀上叁個種類構造與體色都很相似,不仔細看并不容易分辨,有經驗的飼主可以由中央犄角分叉的位置來辨別四個種類。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