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6年4月28日,我國自行研制新一代多用途殲擊機梟龍04架首飛圓滿成功。這背后,是“梟龍”研發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
2006年4月28日上午,成都溫江機場上空,晴空萬里。在塔臺上靜候“梟龍”首飛的中巴工作人員心情緊張澎湃。
10時45分,我國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多用途殲擊機“梟龍”04架呼嘯著騰空而起,空中飛行16分鐘,首飛圓滿成功。
多用途輕型戰斗機“梟龍”04架
來源丨新華社
“航電系統工作正常。”在塔臺上親耳聽到試飛員的匯報后,中方研發人員和巴方合作伙伴緊緊相擁。在試飛員進入講評室前,小小的教室早已被擠得滿滿當當。聽完試飛員的講評,20多位巴基斯坦合作伙伴頻頻和“梟龍”研發人員握手、擁抱,豎大拇指激動地說:“太棒了!這個飛機是我們自己設計、制造的,這在巴基斯坦是從沒有過的。”
“梟龍”戰機是我國根據國際國內市場需求,自主研制開發的先進輕型多用途殲擊機。04架飛機則是第一架配裝了全狀態航電系統和武器系統的“梟龍”飛機。04架機的首飛成功,為該機的批量生產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先進航空武器裝備研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在這一飛沖天的背后,是“梟龍”研發人員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
“梟龍”的起步
20世紀80年代,第三代戰機成為西方國家裝備的主力戰斗機。當時中國航空工業的主要出口產品是殲-7。雖然經過多次改型已提高性能,但作為一款二代戰機,殲-7還是顯出了老態,難以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
1984年,殲-7的國外用戶巴基斯坦,向中國提出了大規模改裝殲-7出口型飛機的建議書。第二年,巴基斯坦正式發起“佩刀Ⅱ”項目,向中國航空工業發出了長達24頁的招標書。顯然,巴方需要的是一款全新的戰機,而且要求以全新的國際合作模式進行研發。這就是“梟龍”項目的由來。
經過無數次談判磋商,1989年,中國航空工業終于拿到了“佩刀Ⅱ”項目,并改名為“超7”。此時國內并沒有適合“超7”的發動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世界著名的發動機廠商普惠公司和羅·羅參與了“超7”發動機的競標,著名的美國飛機廠商格魯門公司則參與“超7”機體的研制,“超7”由此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國際合作模式。然而,隨后這些西方巨頭卻以各種理由紛紛退出,“超7”項目陷入擱淺。
此后近10年間,中國航空工業一直沒有放棄“超7”項目,努力說服巴方重啟“超7”的研制,并對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進,最終達到了媲美三代機的技術指標。多年發展中,經過殲10工程的錘煉,我國的航空工業力量已今非昔比,在滿足客戶的各種需求時早已游刃有余。
1998年,鑒于“超7”的競爭力和迫切的國際需要,巴方簽約重啟“超7”項目。“超7”隨后被正式命名為“梟龍”。
“梟龍”研制——不能失敗的項目
為全面滿足用戶對進度與作戰效能的需求,“梟龍”項目確定了將原型機研制分“兩步走”的策略,即平臺狀態(01、03架,02架全機靜力試驗)和全狀態(04架)兩個階段。“梟龍”戰機項目中方決策者認為說:“一方面我們要讓‘梟龍’盡早飛起來,加快平臺鑒定,建立市場的信心;另一方面,利用平臺鑒定這段時間,我們研發更為先進的航電武器系統,進一步優化飛機的性能。”最終經過實踐證明,正是由于采用了“兩步走”策略,“梟龍”01、03架在試飛等實際工作中暴露出的問題,在“梟龍”04架上逐一得到系統全面的解決。
2001年,“梟龍”戰機研制計劃正式確認。此時,距離雙方約定的戰機首飛時間,僅剩兩年半。在脫離原有型號的情況下進行全新研制,同時還要引入大量從來沒有驗證過的新技術,“梟龍”戰機研制難度可想而知。
就在“梟龍”開始緊鑼密鼓推進之時,研發單位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同時進入某重點型號戰機的設計定型和雙座型機發圖的關鍵節點,要多型號、多個節點高度并行交叉研制。但研制人員把“梟龍”看作“不能失敗的項目”。
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總監、“梟龍”項目辦主任王魯芳在采訪中道出了原因:“在‘梟龍’項目之前,他們已經出口了強-5、殲-6、殲-7眾多國內的二代機。戰斗機領域始終是航空貿易最大的陣地。如果不把‘梟龍’成功研發出來,我們戰斗機領域的市場就斷線了。從我們當時國內的情況來看,沒有這樣的機種,所以“梟龍”不能失敗,只能往前走,只能堅持,把這個項目做出來。”
2003年,“梟龍”01架原型機逐漸加速,機頭慢慢抬高,兩個主起落架隨即離地沖上云霄,飛行17分鐘后,“梟龍”01架原型機平穩著陸。
2006年4月28日,“梟龍”04架機首飛成功。
2007年,“梟龍”戰機開始交付巴基斯坦空軍。
2003年8月25日,“梟龍”01架首飛
來源丨《中國航空報》
刷新我國軍機研制的新紀錄
“梟龍”從凍結技術狀態到實現首飛僅用了23個月的時間,創造了當時我國軍機研制的新紀錄。
“梟龍”問世之前,我國軍用飛機研制,通常采用“先定型再大規模生產”模式。也就是說,當一款戰機完成定型流程后,在生產階段就不再輕易改變工藝流程,即便是戰機僅僅需要更換一個零部件,都要重新走一遍復雜的鑒定流程。
這種生產模式優勢明顯,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簡化后勤與維修工作,適合快速大規模生產。但問題也顯而易見:在生產過程中無法及時采用最新科研成果對裝備進行改進,導致裝備升級面臨決策程序復雜、難度高周期長等挑戰。
“梟龍”是我國第一款采用現代“批次化”管理的型號。其研制采用“少量多批、小步快跑”的形式,通過預留改進空間、設定階段性能小目標等方式,逐步迭代生產工藝和機載設備,最終實現綜合性能達到世界一流。
此外,“梟龍”的生產也使我國戰機的設計實現了從圖紙向數字化的轉型。作為我國第一個整機全系統出口項目,不僅在飛機本身實現了突破,也為國產航電和武器系統的升級,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如今,歷經不斷發展和換代的“梟龍”戰機已經成為各大航展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梟龍”飛機航電試驗臺
來源丨央視網
參考文獻:
[1]中國脊梁[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0.
[2]航空檔案:梟龍騰飛[ol].央視網,2011-01-14.
[3]首飛20年,“梟龍”致遠:不僅是一架飛機,更是一條紐帶[N].中國航空報,2023-08-29(009).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