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清明踏青之春水
山光欲動日初晴,草色連空春水生。
卻笑清明今歲后,野棠花下有誰行。
首句 “山光欲動日初晴”:此句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山光欲動”,一個 “欲” 字賦予了山光以動態感,仿佛山巒在陽光的照耀下即將靈動起來,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日初晴” 點明了天氣狀況,剛剛放晴的天空,陽光柔和且明亮,為整個畫面奠定了清新明朗的基調。這句詩從視覺角度入手,展現了春日山間在天晴后的獨特景致,給人以清新之感。
次句 “草色連空春水生”:“草色連空”,形容青草生長得極為茂盛,一直延伸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展現出一片廣袤無垠的綠色世界,營造出開闊的空間感。“春水生” 則直接點明了詩題中的 “春水”,春天的到來使得河水潺潺流淌,水勢漸漲,進一步強化了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氛圍。此句從顏色和水的動態等方面,進一步豐富了春日的景象。
前兩句整體營造出了一幅明媚、充滿生機的春日山水圖,山光、草色、春水等元素相互映襯,展現了春天大自然的美好與活力。
后兩句 “卻笑清明今歲后,野棠花下有誰行”:“卻笑” 一詞,表面看似是輕松的笑,實則蘊含著一種復雜的情感。在清明這個時節,人們通常會踏青、祭掃等,充滿了熱鬧的氛圍。然而詩人在這里卻發出疑問,今年清明過后,那野棠花盛開的地方,還有誰會去行走觀賞呢?“野棠花下有誰行”,以野棠花這一具有春日特色的景物為依托,通過疑問的方式,流露出一種對時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以及對清明過后那份熱鬧消散后的孤寂與惆悵。
整首詩前兩句寫景,描繪出春日的生機與美好,后兩句抒情,借清明這一特定的時間節點,抒發了對時光和人生的感悟,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給人以余味悠長的感覺 。
七絕·清明踏青之芳草
杏花零落雨初晴,春半韶光夢未成。
欲問青山何處是,一川芳草鷓鴣聲。
首句 “杏花零落雨初晴”:此句描繪了一幅雨后初晴的畫面。杏花在春雨的洗禮下紛紛飄落,滿地繽紛,給人一種凄美而又清新的感覺。“雨初晴” 點明了時間背景,剛剛雨過天晴,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氣息,陽光透過云層灑下,為整個場景增添了一絲明亮與希望。這句詩從視覺角度入手,通過杏花零落和雨后天晴的對比,營造出一種既帶著淡淡憂傷又不失生機的氛圍。
次句 “春半韶光夢未成”:“春半” 指出此時正值春天過半,韶光正好,然而詩人卻感慨 “夢未成”。這里的 “夢” 可以有多種理解,或許是詩人對春天美好景色的憧憬與期待未能完全實現,也可能是暗指自己在人生的春天里,某些理想或愿望尚未達成,流露出一種對時光流逝、夢想未竟的惆悵與無奈。此句將自然景色與詩人的內心感受相結合,使讀者能夠深切地感受到詩人復雜的情感。
第三句 “欲問青山何處是”:這句詩以一個疑問的形式出現,詩人仿佛在迷茫中尋找著什么。青山通常象征著寧靜、高遠和永恒,詩人想要詢問青山的所在,可能是在尋求一種心靈的寄托或歸宿,也可能是對自然的一種向往與追尋。這個問句不僅引發了讀者的思考,同時也為下一句的回答埋下了伏筆,使詩歌的意境更加深遠。
第四句 “一川芳草鷓鴣聲”:詩人沒有直接回答青山在哪里,而是描繪了一幅 “一川芳草鷓鴣聲” 的畫面。一川的芳草如茵,綠意盎然,一直延伸到遠方,給人以開闊而又悠遠的感覺。鷓鴣的叫聲在這片芳草之上回蕩,鷓鴣聲往往被視為一種帶有哀怨或思念之情的聲音,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被用來烘托氛圍。這里以景結情,用芳草和鷓鴣聲營造出一種清幽、寂寥的氛圍,暗示著青山或許就在這芳草萋萋的遠方,而那鷓鴣聲仿佛是大自然對詩人的回應,又仿佛是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傾訴,讓讀者在這美妙而又略帶憂傷的意境中回味無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