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案例指導凝聚食品安全治理共識
制圖/高岳
□ 韓大元
不久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于食品安全行政執法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在食品安全行政執法領域建立和推行指導性案例制度。第一批食品安全行政執法指導性案例已于近期發布,這些案例以規范體例呈現,每個案例包含關鍵詞、核心要點、基本案情、處罰結果、指導意義、引用規定六部分內容,通過說理方式講解裁判要點和處罰重點,促進不同主體提升對食品安全的法治意識。
指導性案例是指已完成相應法律程序并產生法律效力,具有重大社會影響或者典型性的違法行為案件,其雖然不能作為直接的法律依據,但在事實認定、證據運用、法律適用、政策把握、辦案方法等方面對辦理類似案件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有助于規范同案或類案的同判(罰),增強法律適用的公正性和一致性,更好凝聚法治共識。
首先,指導性案例制度通過自上而下的“以案釋法”機制,有助于統一執法人員對法律的理解。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強制性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共同構成了一套體系龐大和專業度高的規范框架。然而,在實際執法過程中,執法人員對食品安全法與行政處罰法以及其他經濟法律法規因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選擇地適用。此外,法律條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夠清晰明確的規范,這為執法人員在理解、適用和執行食品安全法律帶來偏差和挑戰,導致不同解釋與認識出現。在此背景下,除了通過傳統的法律解釋、行政指南等方式對立法本意進行明確外,食品安全行政執法指導性案例的引入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案例的具象化處理,并結合其核心要點、指導意義、相關規定等統一的體例內容進行分析,可以明晰法律法規在實際應用中的適用規則,增強法律的實際操作性和社會適應性。
其次,以行政處罰為主的指導性案例可以作為一種警示案例,促使食品生產經營者“以案為鑒”,增強遵紀守法的規則意識,強化自我規制和合規管理。根據法律規定,生產經營者承擔著保證食品安全的主體責任。非法添加行為是應當予以嚴厲打擊的違法犯罪行為。首批發布的7個指導性案例,聚焦食品非法添加、委托生產責任缺失、網絡食品經營亂象等突出問題,為行業從業者敲響了警鐘。以1號指導性案例“江西贛州某公子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經營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食品案”為例,在這一案例中,針對行刑銜接中行政處罰滯后、反向銜接不暢等問題,執法部門通過及時作出吊銷證照、從業禁止等行政處罰決定,有力彰顯了法律的威懾力,防止違法行為滋生次生危害。可以說,此類案例為食品生產經營者劃定了清晰的行為邊界,督促其強化自我規制和合規管理,切實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
最后,案例指導制度是凝聚食品安全治理共識的有效路徑。它不僅在執法系統內部發揮釋法、明法、學法的作用,還通過以案釋法向食品生產經營者、社會公眾和其他涉法部門傳遞法治理念,實現“以案促治”。以2號指導性案例“上海某藥健康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未履行委托方責任案”為例,該案不僅明確了食品委托生產中委托方的法律責任,糾正了“以合同約定規避法律責任”的錯誤認識,明確委托方不能以不是違法行為實施主體及合同約定擔責方為由免除其應承擔法律所規定的責任,還通過科普非法添加物危害,提升了公眾的食品安全認知。這種全方位的普法教育,有助于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良好氛圍。
食品安全行政執法指導性案例制度的建立,是推進食品安全法治建設的重要創新,對于統一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標準、提高行政處罰質效、提升市場監管行政執法公信力,以及服務高質量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相信隨著更多指導性案例的發布,這一制度必將在推動食品安全行政執法提質增效、普及食品安全法治教育、護航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為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法學院教授)(韓大元)
來源: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