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武寧片區的社區食堂取好餐,戴上頭盔、跨上電瓶車,記者不久前親身體驗為社區老人送餐。
“老年人吃飯比較早,一般早上10點多就陸續給他們送了。”來自湖南的小伙夏亮說,他在上海做外賣員已有一年多。日常接單配送之外,他還參與了外賣平臺餓了么與普陀區合作的為老服務項目,在中午訂單配送高峰期前為社區老人送餐。
車行十來分鐘,到了曹楊三村小區一幢樓下,記者和夏亮一起走樓梯到3層,開門的是86歲的邊玉華。“我和老伴年紀大了,中午這頓飯還真是個問題。”老人說。
普陀區是上海老年人口占比最高的中心城區之一,2024年底,全區戶籍老年人口38.46萬,占比超過40%。
“我們把老年助餐服務場所的建設納入‘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上海市普陀區養老服務發展中心主任傅穎介紹,目前,普陀區已建成115個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每日單餐供餐能力達2.1萬份,覆蓋全區10個街鎮。
在普陀區,許多老年助餐服務場所采取公建民營模式,引入餐飲機構運營。同時,通過挖掘社會餐飲資源、發展“養老機構延伸型”助餐和聯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等多種途徑,不斷縮小集中就餐服務半徑,擴大助餐服務供給。
“進入這個‘長者助餐’小程序,綁定好老人的身份信息,填寫地址,會自動匹配近距離的社區食堂,選擇訂餐時間和份數之后就可以下單了。”一名社區食堂工作人員介紹,除了老人本人,親屬或社區工作人員都可以為老人點餐。
“有需求的老年人,在手機上可以提交審批材料,符合老人就餐優惠政策的,在下單時會自動減免一些費用。”長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郝曉琦說。
離開小區,記者又來到普陀區養老服務發展中心,一塊大屏幕上展示著區內所有老年助餐服務場所的情況。
“社區食堂運營得好不好,菜品受不受歡迎,一目了然。”傅穎介紹,通過數字化平臺的建設,可以對全區所有的老年助餐服務情況“有一本賬”。
“比如你上午在的武寧片區社區食堂,3月19日到26日這幾天,最受歡迎的菜品是香菇菜包,賣出了2617個。”平臺運營方——上海市愛護網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閱芯表示,有數據支撐,“便于社區食堂提升服務水平。”
“政府提需求、公益搭平臺、企業做市場、慈善來助力。”傅穎說,通過“政府補貼+企業讓利+公益加成”運作模式,吸引各類優質品牌、互聯網平臺、公益組織共同參與推進開放型老年助餐產業生態,“讓更多老年人可以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8日 13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