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伴侶不是心變了,而是你看到了更完整的他。
在長期的伴侶關系中,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曾經那個讓你心動、讓你覺得“完美”的伴侶,似乎逐漸變得不一樣了。他們的言行舉止,甚至性格,和你最初認識時的樣子大相徑庭。你可能會困惑地問自己:是他們變了,還是我記錯了他們?
事實上,伴侶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變壞”或“變質”。他們之所以在你眼中“改變”,是因為你們的關系逐漸深入,你看到了他們更多的面貌。這種現象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甚至失望,但它其實是伴侶關系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來看,這種變化并非伴侶的“心變”,而是你逐漸看清了伴侶的“完整性”。
理想化與分裂:初遇時的“完美”伴侶
在戀愛的初期,我們往往會對伴侶進行“理想化”。理想化是一種心理機制,我們通過放大伴侶的優點和忽視他們的缺點,將其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形象。這種現象源于我們深層次的情感需求——我們渴望找到一個能夠滿足我們所有情感期待的人。
心理分析理論中提到,人們在戀愛初期會將伴侶分裂為“全部好”的部分和“全部不好”的部分,這是一種“分裂”的心理防御機制。我們傾向于將伴侶的積極特質強化,同時將他們的負面特質推到一邊。這種分裂的認知方式幫助我們維持對伴侶的暢想和熱情,但也讓我們對伴侶的真實狀態缺乏全面了解。
在理想化防御中,我們將童年未被滿足的渴望(如被全然接納、被堅定選擇)投射到伴侶身上。一個童年缺乏陪伴的女性,容易將男友偶爾的關心解讀為“他永遠會把我放在第一位”。在分裂機制的運作下,個體沿用嬰兒時期“全好/全壞”的認知模式,我們下意識將伴侶的缺點切割出意識領域。就像那位把丈夫暴躁性格解釋為“工作壓力所致”的妻子,本質上是在心理層面構筑了隔離負面特質的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