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
(童葆苓與主持人曹可凡)
童葆苓是著名的京劇尚派青衣,得到過“尚派”創始人尚小云的親傳。她戲路寬泛,既唱青衣,又能演花衫、刀馬旦。
童葆苓的代表作,主要有《佘賽花》《穆桂英》《武家坡》《漢明妃》《桑園會》《宇宙鋒》《寶蓮燈》《四郎探母》等。“童家五虎”中有4人已離世,現在只剩下了童葆苓。
今年已經96歲的童葆苓,跟著女兒女婿在美國曼哈頓養老。
童葆苓一中有過三次婚姻,第一任丈夫是話劇皇帝石揮。1957年,石揮跳黃浦江自殺身亡,將童葆苓推入悲痛的深淵。
童葆苓的第二任丈夫是戲劇名流馬彥祥,他比童葆苓大22歲,童葆苓與他結婚有些無奈……
01
童預鳴(右)與父親童祥苓
撰寫此文前,“細品名人”認真閱讀了童祥苓的自傳《童祥苓口述歷史》,及童葆苓的繼子馬思猛出版的父親和繼母的傳記《攢起歷史的碎片》。
另外,“細品名人”還采訪了童葆苓的侄子童預鳴(童祥苓的長子),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文章真實、客觀,沒有演繹……
童葆苓是一位悲情的女子,28歲就痛失丈夫石揮。她1929年出生于天津,受哥哥姐姐的影響從小學戲,是童家班的重要成員。
童葆苓的哥哥童壽苓、姐姐童芷苓、弟弟童祥苓都是京劇名角,童葆苓與他們相比并不遜色。
(童葆苓劇照)
童葆苓13歲時,就登臺演出《武家坡》《寶蓮燈》《四郎探母》等眾多劇目,在同行眼里是一個有家教有涵養的藝術家。
1947年,童葆苓在李萬春創辦的北平京劇科班鳴春社當演員。李萬春與石揮是朋友,石揮自導、自演影片《母親》,需要一個年輕的京劇演員。
在李萬春的邀請下,石揮看了童葆苓的演出,并當場拍板讓童葆苓飾演《母親》中的京劇演員。
1942年石揮(左)與梅蘭芳在演出《秋海棠》后合影
石揮是“話劇皇帝”,有名有錢,但愛情不順利。他在北平與一個女孩談過戀愛,但女方父母嫌他是演員,逼迫女兒與他分手。
石揮與金嗓子周璇的戀情一度轟轟烈烈,最終也沒有結果。
《母親》拍攝期間,童葆苓與石揮因戲生情。由于兩人年齡相差16歲,來自童家的阻力很大。
童葆苓沖破重重障礙,于1954年與石揮在上海結婚。童葆苓計劃5年內生一到兩個孩子,誰知命運的巨浪將她的夢想擊得粉碎。
(石揮)
1957年反右開始,石揮被打成右派,在上海電影制片廠接受批斗。
石揮覺得自己的前途完了,接受不了命運的巨大落差,于1957年7月在在“民主三號”輪船上跳黃浦江自殺身亡。他的尸體直到1958年才被海浪卷到了沙灘上。
童葆苓還沒來得及做媽媽,28歲就失去了摯愛。受丈夫的牽連,童葆苓在上海京劇院受排擠,她離開上海京劇院,進入北京尚小云京劇團當演員。
不久,該劇團并入北京京劇院,童葆苓又幸運地成為體制內的演員。
(年輕時的童葆苓)
因悲痛過度,童葆苓出現了抑郁癥狀。白天在單位還好,一回到家,她就悲傷落淚,茶飯不思。當時童葆苓與父母住在一起,雙親沒少為她落淚。
北京京劇院人事關系很復雜,童葆苓是隨團并過來的,亡夫又是右派,她在團里靠邊站。領導不敢重用她,同事對她敬而遠之,童葆苓在北京京劇院的日子很難熬。
02
1960年,戲劇名流馬彥祥來北京京劇院商量戲曲改革的事,他對童葆苓的遭遇早有耳聞,心生同情。
(馬彥祥)
座談會結束后,馬彥祥見童葆苓還悶悶不樂,耐心開導她:人還是要往前看,生活在回憶里對自己是折磨。你可以多鉆研京劇,在事業上找到寄托。
馬彥祥能對自己說這番話,讓童葆苓很感動。因為在團里,沒有人敢對她說交心的話,更沒有人敢接近她。
于是,童葆苓對馬彥祥有了好印象,覺得這個領導有人情味。
馬彥祥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親馬衡擔任過故宮博物院院長。馬彥祥是一個公子哥兒,自小家境優越。
他天資聰穎,才華橫溢,既是演員、導演,又是著名的戲劇理論家。新中國成立后,馬彥祥擔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副局長、藝術局副局長,致力于戲曲改革。
馬彥祥是情種,認識童葆苓之前,他已經離過4次婚了,并育有一雙兒女。馬彥祥的前四任妻子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至今她們的名字還耳熟能詳。
馬彥祥的第一任妻子是山東籍才女陳瑛(筆名沉櫻),兩人是復旦大學的校友,因排演話劇《咖啡店的一夜》生情。
陳瑛是上世紀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個性較強,遇事有主見。兩人1929年結婚,1930年生下女兒馬倫。
由于婆媳關系不睦,1931年馬彥祥與陳瑛離婚了,他取得了女兒的撫養權。
馬彥祥的第二任妻子白楊的名氣更大,她是享譽海內外的電影明星。白楊出身名門,但母親早逝,父親離家出走,導致她的命運一落千丈。
白楊(1920年4月22日—1996年9月18日)
白楊13歲在北平演話劇成名。1935年馬彥祥與白楊合影話劇《少奶奶的扇子》,彼此互相吸引,很快相愛了。
馬彥祥比白楊大13歲,1935年兩人在南京結婚,當時白楊才15歲。
馬彥祥家境好,有公子哥的脾氣,控制欲較強。他不準白楊拍電影,要求她一心一意演話劇。
漸漸長大的白楊不接受馬彥祥的管控,奮起反抗。馬彥祥心情郁悶,與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女學生林婧產生感情。
(1950年10月1日,白楊與蔣君超在上海再婚)
白楊豈能受這種屈辱?他決絕向馬彥祥提出離婚。1937年夏天,兩人辦理了離婚手續,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一年多。
03
馬彥祥的第三任妻子林婧可不是省油的燈,厲害得很。她是泰國籍華人,性格潑辣,脾氣火爆。
當時馬彥祥在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任教,林婧是他的學生。兩人1939年在重慶結婚,1943年林婧生下了兒子馬思猛。
林婧漂亮高挑,頗有演藝才華,但兒子降生后,馬彥祥不讓她出去演話劇、拍電影,林婧不滿,夫妻倆三天兩頭發生爭吵。
劇作家陽翰笙(1902年11月7日—1993年6月7日)
吵急了,林婧還有家暴傾向,馬彥祥經常逃到好友陽翰笙的家里避難。陽翰笙和妻子趕去給林婧做工作,一直要到她氣消了,馬彥祥才敢回家。
馬思猛長大后,陽翰笙曾對他說:在你爸的幾任妻子里,你媽是最潑辣最厲害的。
馬彥祥與林婧過得很不好,兩人的心都傷痕累累。1947年馬彥祥與林婧離婚了,兒子馬思猛跟隨他生活。
馬彥祥是為愛情而生的,生活中一天也離不開愛情。愛情于他而言就是空氣和水,沒有愛情的滋潤,他的生命會枯萎。
(云燕銘與馬彥祥結婚照)
1950年,馬彥祥與京劇名家云燕銘在北京再婚,這是馬彥祥的第四次婚姻了。
婚后,兩人生下了女兒馬思敬、兒子馬思敦,加上馬彥祥與前妻的兒子馬思猛,一家五口生活在一起。
再婚家庭矛盾多,但云燕銘善待繼子馬思猛,他們的婚姻還算和諧。
云燕銘有個初戀男友叫張云溪,是著名的京劇武生,云燕銘與他是中國京劇院的同事。
張云溪(上)、張春華《三岔口》劇照
那時張云溪是中國京劇院二團的團長,云燕銘是他手下的演員。兩人經常在一起排練、演出,于是有人造謠,說他們關系曖昧。
謠言越傳越甚,馬彥祥知道后與云燕銘的關系急轉直下。
1958年,馬彥祥與云燕銘離婚了,云燕銘帶著一雙兒女去了哈爾濱京劇院,馬彥祥與兒子馬思猛在北京相依為命。
(云燕銘與一雙兒女)
當時馬思猛已經15歲了,在學校讀寄宿,只有星期天才回家。平時馬彥祥一個人在家里,頗感孤獨。
馬彥祥見到童葆苓后,再成個家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他對童葆苓說:我們都經過婚姻的坎坷,心里有傷痕,可以說同病相憐,我們在一起生活吧。童葆苓默認了。
但童葆苓的父母不贊成女兒嫁給馬彥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馬彥祥比女兒大22歲,兩人年齡相差太大。女兒才30出頭,馬彥祥已經50多歲了,是個半老頭了。
(童葆苓的父母)
二是馬彥祥離過4次婚,雖然前妻也有一定責任,但主要責任應該在他。一個男人離4次婚,怎么說也不讓人放心。
三是馬彥祥有個15歲的兒子跟在身邊,父母擔心童葆苓嫁過去后,與繼子的關系不好處理。
04
但童葆苓有自己的考慮,決定嫁給馬彥祥,主要原因有3點:
一是童葆苓在北京京劇院被邊緣化,遭受打壓,而馬彥祥是藝術局副局長,有他罩著,沒人敢欺負童葆苓。
(童葆苓與哥哥、姐姐、弟弟合影)
二是馬彥祥雖然50出頭了,但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他身板筆挺,長得一表人才,且才華橫溢。童葆苓覺得自己這種情況,遇到馬彥祥這樣優秀的異性不容易。
三是童葆苓30出頭了,迫切想生寶寶做媽媽,讓自己在感情上找到寄托。要是錯過了馬彥祥,她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才能再婚做媽媽。
于是1961年春天,童葆苓不顧父母的反對,與馬彥祥在北京再婚了。
馬思猛是一個開朗活潑的男孩,同學來他家里玩時,他悄悄說:我們家老頭子又結婚了。
(童葆苓)
馬彥祥聽到后,擰兒子的耳朵:爸爸老了嗎?我還年輕得很。馬思猛嘟著嘴巴說:你比童阿姨老。
平心而論,童葆苓與馬彥祥再婚,其他因素大于愛情的成分,婚姻有些無奈。
由于兩人的情感都很坎坷,他們只是登記結婚,沒有舉行任何儀式,結婚冷冷清清。
童葆苓也算是京劇名角,如此草率地嫁給馬彥祥,讓很多戲迷惋惜。
據馬思猛在自傳里回憶,他一直認為童阿姨與父親不會幸福,因為兩人年齡相差太大。果然婚后不久,繼母與父親就開始吵架,童阿姨經常大聲說:沒結婚的時候,你怎么說話不這樣?
(童葆苓劇照)
1963年,童葆苓在北京小產,心里很悲痛,患上了產后抑郁癥。她有些喜怒無常,動不動就在家里發脾氣。
在這場婚姻中,一向強勢的馬彥祥從一開始就處于劣勢地位,只有挨數落的份。
當時馬彥祥要去郊區工作,童葆苓不讓丈夫走。馬思猛很懂事,趕緊跑到陽翰笙伯伯的家里,請他過來做工作。
在陽翰笙的開導下,童葆苓的情緒穩定下來,馬彥祥才出門工作。
陽翰笙(左)與《黃埔》雜志原副主編林滌非親切交談
1965年4月,童葆苓在北京生下女兒馬杰,她驚喜交加,終于在感情上有了寄托。
1966年特殊年代來臨,馬彥祥遭受沖擊,被關起來交代問題。童葆苓已經遭受過石揮的牽連,猶如驚弓之鳥。
當時女兒還不滿周歲,童葆苓為了不讓女兒受到牽連,將女兒的名字改為“童捷”,并向馬彥祥提出離婚。
馬彥祥無奈同意了,但他是文化系統的干部,離婚要經組織批準。童葆苓將離婚報告遞交上去后,組織上沒有批。
童葆苓(右)與姐姐童芷苓
特殊年代里,馬彥祥被批斗,后被下放到湖北咸寧干校勞動。童葆苓帶著女兒留守北京,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
據馬思猛在自傳里回憶:父親與繼母的婚姻磕磕絆絆,兩人像小孩子過家家,時好時壞。但童阿姨還是陪伴父親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歲月,他們的婚姻雖然不算幸福,但雙方在最艱難的歲月里總算相守在一起。
05
1976年特殊年代結束,童葆苓與馬彥祥的生活、工作恢復正常,馬彥祥將補發的工資全部交給了童葆苓,讓童葆苓將自己的工資存起來。
晚年的馬彥祥患有多種老年病,童葆苓和女兒經常送他去醫院,給他買藥。
(馬彥祥早年作品)
平時在家里,童葆苓自己做飯,照顧馬彥祥的病情和胃口。晚年的馬彥祥變得有些脆弱,一看見童葆苓為他忙前忙后他就掉眼淚。
1987年冬天,馬彥祥的老年病越來越嚴重。他覺得自己撐不了多久了,便向馬思猛打招呼:我將來走后,你不準與繼母和妹妹爭房產,你童阿姨現在住的這套房子就歸她們母女。馬思猛答應了。
隨后,馬彥祥又給大女兒馬倫,及云燕銘生的一雙兒女馬思敬、馬思敦寫信,告訴他們將來不要跟童葆苓母女爭房產。
3個兒女都在信里寫道:爸爸,我們會尊重您的選擇。看到兒女們的回信,馬彥祥大顆大顆地掉眼淚。
馬彥祥(1907年7月5日-1988年1月8日)
1988年1月8日,馬彥祥不幸在北京離世,享年81歲。童葆苓在幾個子女的協助下,將馬彥祥的后事料理得妥妥當當。
馬彥祥離世半年后,童葆苓將北京的房子賣掉了,帶著女兒移居美國的曼哈頓。
童葆苓在美國一家劇社演京劇,劇社不給她發工資,演出費也不高。平時劇社與童葆苓沒有聯系,有演出時才將她招過去。
從國內移居過去的京劇演員,很少有靠京劇養活自己的。大家平時都要上班,有的在工廠打工,有的開出租車,還有的在餐館洗盤子。
童葆苓教幾個華裔孩子學京劇,每月有一筆收入。她的女兒童捷在紐約一邊打工一邊深造,母女倆的生活并不容易。
1993年,童葆苓與華裔戲迷顏木彬在曼哈頓再婚了。丈夫比她大16歲,并不是外界謠傳的富豪,退休前也是工薪階層。
顏木彬在經濟上對童葆苓并沒有什么幫助,他靠退休金生活,還要接濟與前妻生的兒女。
顏木彬是京劇迷,會唱老生,童葆苓去外面演出時,他會跟在身邊,有時還會上臺唱一段。
(老年童葆苓)
是京劇讓童葆苓與顏木彬走到了一起。兩人有共同的愛好,加上顏木彬年老慈愛,童葆苓的婚姻和諧穩定。
顏木彬離世后,童葆苓跟著女兒女婿在曼哈頓養老,兩代人住在一個屋檐下。女婿也是華裔,喜歡京劇,童葆苓的晚年生活無憂無慮。
如今童葆苓已經96歲了,氣色很好,狀態不錯。她想家鄉,想家鄉的親人,可她年事已高,身體不允許她長途奔波回國。
童葆苓與女兒童捷及陳吉(童芷苓之子)夫婦合影
每當年節,或與國內的親人通電話時,童葆苓就會忍不住掉眼淚。
童葆苓一生三次婚姻,與馬彥祥的結合有些無奈,好在她與馬彥祥生下了一個女兒,成了她感情和精神的寄托。
童葆苓96歲仍健在,且狀態不錯,可以說是上天對她的眷顧。
首發作品,抄襲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