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山東艦航母編隊穿越巴林塘海峽進入菲律賓海的消息,如同一枚深水炸彈在南海掀起漣漪。作為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此番行動的戰術意圖與戰略信號均值得深究:從地理上看,巴林塘海峽位于呂宋島與巴坦群島之間,是連接南海與西太平洋的關鍵水道,山東艦編隊選擇在此穿航,既是對第一島鏈“突破能力”的實戰化檢驗,也是對菲律賓近來在仁愛礁、黃巖島等方向挑釁的直接回應。
更具戲劇性的是菲律賓海軍的態度轉變。此前,菲律賓海軍少將特立尼達曾多次叫囂“中國在南海的行動違反國際法”,甚至揚言“將聯合美軍重建南海威懾力”。然而,山東艦編隊現身后,其公開表態突然“畫風突變”,聲稱“山東艦屬于無害通過”,并強調“中菲海上互動應保持克制”。這一180度轉彎的背后,既有中國海警船常態化巡航形成的心理威懾,更有山東艦編隊帶來的“硬實力”壓迫——055型驅逐艦的112單元垂發系統、殲-15艦載機的超視距打擊能力,以及052D型驅逐艦的“海紅旗-9B”區域防空體系,足以讓菲律賓海軍任何挑釁行為付出慘痛代價。
美軍對此顯然坐立不安。作為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最大的“靠山”,美國深知山東艦編隊的常態化部署將直接沖擊其“印太戰略”的南翼支點。若菲律賓因中國航母的持續存在而放棄在南海的冒險行動,美軍不僅將失去一個牽制中國的“前沿堡壘”,更可能引發東南亞國家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信任危機。于是,一場“航母對決”的戲碼迅速在菲律賓海拉開帷幕。
尼米茲號“火線馳援”:美軍“擊沉表演”的虛實與南海局勢的“脆弱平衡”
面對山東艦編隊的“不請自來”,美軍反應之快堪稱“教科書級”。4月25日,美國海軍宣布“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含3艘伯克級驅逐艦)已抵達菲律賓萊特灣以東海域,與山東艦編隊形成“東西對峙”態勢。與此同時,美軍宣布將在“肩并肩2025”聯合軍演中擊沉退役的“米格爾·馬爾瓦爾”號巡邏艦(PS-19),試圖以一場“實彈秀”向中國示威。
然而,這場“擊沉表演”的軍事價值卻充滿爭議。從靶艦背景看,PS-19號堪稱“三手軍艦”:1944年由美國建造,二戰后移交南越海軍,1975年越南統一后被菲律賓接收,2021年退役后被美軍改造成靶艦。其老舊的艦體設計、缺乏現代電子戰與防空系統的弱點,與現代驅逐艦或航母的抗打擊能力天差地別。美軍選擇用F/A-18C/D“大黃蜂”戰機與F-16“戰隼”戰機輪番投擲激光制導炸彈,甚至可能發射“魚叉”反艦導彈將其擊沉,本質上仍停留在“二戰式”反艦作戰的思維框架內。
這種“復古”演習的背后,暴露出美軍在南海博弈中的三大戰略困境:
1. 戰術體系“代差焦慮”
現代海戰的核心是超視距打擊與體系化對抗,而美軍卻仍在模擬“二戰式”艦炮對轟或亞音速反艦導彈攻擊。反觀中國海軍,055型驅逐艦的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射程超1000公里,殲-15D電子戰機可癱瘓敵方雷達網絡,山東艦編隊完全有能力在美軍戰機投彈前完成“先敵發現、先敵打擊”。美軍此舉,實則是用一場“低烈度表演”掩蓋其高超音速武器研發滯后、反航母作戰體系漏洞百出的現實。
2. 盟友信心“透支危機”
菲律賓對美軍安全承諾的信任,正隨著中國??樟α康尼绕鸲鴦訐u。2023年美菲軍演中,菲律賓軍隊發射一枚“岸基反艦導彈”擊沉中國造油輪的“勝利”,并未阻止中國在黃巖島填海造陸的步伐;2024年,中國海警船在仁愛礁對峙中首次使用水炮驅離菲方船只,美軍航母卻始終未現身。此次美軍“擊沉表演”的聲勢越大,越暴露其不愿為菲律賓“流血”的本質——畢竟,一艘退役巡邏艦的價值,遠不及一艘伯克級驅逐艦的損失。
3. 戰略資源“過度分散”
在烏克蘭危機持續、中東沖突升級的背景下,美軍將“尼米茲”號航母調往南海,實則是“拆東墻補西墻”的無奈之舉。當前,美國海軍僅剩10艘可部署航母,其中3艘處于維護狀態,1艘在紅海應對胡塞武裝,1艘在地中海威懾俄羅斯。將“尼米茲”號投入南海,不僅會削弱對臺海、波斯灣的威懾力,更可能因戰線過長導致后勤保障崩盤——若山東艦編隊在菲律賓海持續游弋,美軍航母打擊群的補給線將完全暴露在中國潛艇與轟-6K轟炸機的打擊半徑內。
南?!皳舫列恪钡南乱徊剑簭摹把萘曂亍钡健绑w系對抗”的三種可能
基于當前態勢,未來一個月內南海局勢可能沿以下路徑演變:
1. 美軍“擊沉表演”升級為“體系化挑釁”
為挽回顏面,美軍或擴大演習規模:其一,增派“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潛伏于菲律賓海,模擬對中國航母編隊的“狼群戰術”;其二,出動B-1B戰略轟炸機從關島發射LRASM遠程反艦導彈,試探中國航母編隊的防空能力;其三,聯合日本海上自衛隊“出云”號輕型航母,在巴士海峽以東舉行“聯合反潛演習”,試圖切斷中國海軍進出西太平洋的通道。然而,此類行動將大幅增加誤判風險——若美軍戰機或潛艇越過中國劃定的“南海防空識別區”,極可能引發新一輪危機。
2. 菲律賓“騎墻觀望”轉向“戰略收縮”
面對中美航母的“隔空對峙”,菲律賓或采取三招自保:其一,暫停在仁愛礁的補給行動,轉而通過外交渠道與中國重啟“南海行為準則”談判;其二,將“布拉莫斯”反艦導彈部署至巴拉望島的計劃無限期推遲,避免激怒中國;其三,加強與越南、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的海上合作,推動“南海多邊機制”以制衡中美影響力。但需警惕的是,菲律賓國內親美勢力可能借機炒作“中國威脅論”,迫使馬科斯政府在“選邊站”問題上反復橫跳。
3. 中國“以靜制動”深化“南海控制鏈”
中國可能采取四招鞏固優勢:其一,山東艦編隊持續在菲律賓海保持存在,迫使美軍航母打擊群長期消耗燃油與彈藥;其二,在永暑礁、渚碧礁部署更多轟-6K轟炸機與空警-500預警機,構建“南海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其三,通過海警船與漁船常態化巡航,逐步蠶食菲律賓在費信島、馬歡島等爭議島礁的實際控制權;其四,加速076型兩棲攻擊艦與054B型護衛艦的列裝,為未來可能的“南海島礁主權維護行動”提供平臺。
結語:南海的“棋局”與“棋手”的更迭
美軍在南海的“擊沉表演”,本質上是一場“黔驢技窮”的鬧劇——用二戰老艦模擬現代海戰,用激光制導炸彈替代高超音速武器,用盟友的信心填補自身戰略資源的缺口。而中國海軍的崛起,早已超越了“航母數量”或“導彈射程”的簡單比拼:從山東艦編隊的實戰化部署,到南海島礁的體系化建設,再到“一帶一路”倡議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捆綁,中國正在以“復合型威懾”重塑南海秩序。
未來,南海的博弈將不再是“航母對航母”的硬碰硬,而是“體系對體系”的持久戰。美軍若仍沉迷于用“擊沉表演”維系霸權幻覺,終將被時代浪潮拍在沙灘上;而菲律賓等南海聲索國若想避免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唯有放下“單邊索取”的幻想,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內尋求共贏。畢竟,在這片見證過鄭和船隊與麥哲倫艦隊航跡的海域,真正的“威懾力”從來不是靠幾枚炸彈堆砌的,而是源于對和平與發展的共同追求。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